海南的夜风裹着咸湿的水汽,钓鱼人李大哥蹲在昌化江支流的岸边,手电筒的光束在漆黑的水面上划出一道弧线。
浮漂突然剧烈抖动,他本能提竿——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道从水下传来,鱼线绷得笔直。

几番拉扯后,水花四溅中露出一对淡蓝色的长螯,那竟是一只足有成年人小臂长的“怪虾”!
这一晚,他的鱼护里陆续塞进了十几只这样的“巨无霸”,最大的摊开足足半米长。
这样的收获也是让他又惊又喜,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样的大虾究竟能不能吃?

这种让李大哥惊掉下巴的“怪虾”,正是水产界赫赫有名的罗氏沼虾。
它原产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凭借30厘米的体长和一对标志性的蓝色长螯,被称为“淡水虾王”。
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种虾,如今海南已成养殖重镇——2024年仅文昌口岸就进口了超6000万尾种虾,本地养殖成本直降15%。

别看它现在被端上餐桌卖到70元一斤,在自然水域里却是个“霸道总裁”。
这种虾食性凶猛,连小鱼苗都敢下嘴,更可怕的是繁殖力惊人:雌虾一次能产卵8万颗,幼虾三个月就能长到20厘米。
在昌化江这种水温常年25℃以上的“虾类天堂”,它们简直如鱼得水。

巨虾从哪来?三条致命通道!
养殖场“越狱”:台风季的暴雨常冲垮养殖池,2022年广州珠江就因养殖逃逸导致罗氏虾泛滥。
“好心”放生:部分市民将菜市场买来的活虾倒入江河,却不知这些外来客会打破生态平衡。
自然扩张:海南与东南亚气候相似,加上罗氏虾能短时间适应咸淡水环境,沿着水系攻城掠地。

尽管网友们调侃“中国吃货专治泛滥”,但生态学家早已拉响警报:在广东某水库,罗氏虾入侵后3年内,本地青虾数量暴跌60%。
这种巨虾专吃鱼卵和幼鱼,相当于掐断了鱼类繁殖链。
2019年云南某湖泊爆发的虾类寄生虫疫情,就被怀疑与外来虾种有关。
更可怕的是,罗氏虾的幼体需要在咸淡水交界处孵化,而海南恰恰有146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这为它们提供了天然的繁殖高速公路。

餐饮老板们看着这些巨虾两眼放光:一只半米长的罗氏虾,白灼能卖到288元/份,虾头熬粥更是老饕最爱。
但渔民老陈却愁眉不展:“去年开始,昌化江的鲫鱼越来越难钓,倒是虾笼里天天爆护。”
这种矛盾在珠江已有前车之鉴:2022年广州罗氏虾泛滥时,渔民日赚万元,但次年当地特有物种唐鱼就被列入濒危名录。

这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罗非鱼——当初也被认为“掀不起风浪”,如今却让云南多个湖泊的土著鱼灭绝。
或许我们该学学挪威人对待帝王蟹的态度:既开放限量捕捞创造经济价值,又划出生态保护区。毕竟,当“虾王”的蓝色长螯撕开生态防线时,没有一只虾是无辜的。

看着照片里张牙舞爪的罗氏沼虾,你是想清蒸还是椒盐?亦或为昌化江的本土生灵揪心?
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态度——记住,每一次点赞转发,都在影响这片水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