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在莫斯科医院给毛主席写信:我生了个男娃,他长得和你很像

星河滚烫日记 2025-03-22 21:52:35

1937年冬天,贺子珍去苏联看病,可惜因为弹片在体内时间太长,已经没办法取出来了。刚到莫斯科不久,她就生了个男孩,取名廖瓦。

毛主席在延安时,收到了贺子珍的一封信,信里说她在莫斯科生了个男孩,样子很像他。毛主席看完信,叹了口气,没回信。直到1939年8月,贺子珍才通过周恩来收到毛主席的回信。珍姐,信我拿到了,别担心,我这边一切顺利……从今往后,咱们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了。【在象山庵喜结连理】贺子珍1909年生于江西永新,年轻时因长相漂亮,人称“永新一枝花”。1927年秋天,18岁的她参加了“永新暴动”的组织工作,随后和哥哥贺敏学一起上了井冈山。她和毛主席的初次相遇是在1927年10月。

毛主席带着秋收起义剩下的队伍到了井冈山,袁文才给他介绍手下的人,特别提到了贺子珍和她哥哥。毛主席一看贺子珍年轻漂亮,还以为是袁文才或者他哪个手下的闺女。结果袁文才说:“这是贺子珍同志,永新县委的委员。”毛主席听到消息后,惊讶地连说了好几遍“真没想到,真没想到!”他目光炯炯,眉宇间透着英气,这形象深深印在了贺子珍的脑海里。见面结束后,贺子珍和袁文才一同返回茅坪,路上袁文才对她说道:"咱们的革命就要迎来大爆发了,跟着毛委员干准没错,他可是个能人,以后肯定有得忙!"

贺子珍听完袁文才的话,脑海中浮现出毛主席的形象,兴奋地说:“太棒了!有毛委员领导,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革命军第一团的士兵们没有马上跟着毛主席上井冈山,而是先去茶陵这些地方,收拾那些欺压百姓的地主,顺便筹集资金。毛主席脚受了伤,只好暂时待在茅坪村南边的一个老乡家里养伤。在休养的日子里,毛主席经常和袁文才、王佐等人坐下来深入交流,也常和贺子珍聊天,倾听她的看法。日子一长,袁文才他们和毛主席的关系越来越近,对他的见解和主张也越来越信服。

袁文才跟王佐聊起:“毛委员每次跟我交流,都让我收获不少,不过他住得离咱们有点远,去一趟挺费劲的。”王佐琢磨了一下,提议:“要不让毛委员搬到茅坪的八角楼住吧,那儿空着,咱们去找他也省事。”八角楼就在袁文才家附近,走几步就到了,他当然很开心:“行,就这么定了!”但正是袁文才和王佐的这个决定,才让毛主席和贺子珍走到了一起,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贺子珍刚战胜疟疾,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常坐在义兄袁文才家门前晒太阳。毛主席路过时,总会和她聊几句。通过这些交谈,毛主席不仅了解了周边县市的历史和风俗,还掌握了当地群众工作的进展。

很快,贺子珍当上了前委秘书,主要负责协助毛主席处理日常事务,陪他去宁冈、永新等地搞调研。两人志同道合,一起工作久了,感情也慢慢培养起来了。1928年5月底,毛主席和贺子珍在象山庵结了婚。贺子珍后来回忆起在井冈山的日子,她是这么说的: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我们的内心世界却丰富多彩。他读了很多书,常常在深夜时分,给我讲述书中的趣事。我沉浸在这些故事里,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奇妙的空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贺子珍在苏联生下男娃,写信告诉毛主席:他和你长得很像】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婚姻持续了将近十年。1937年11月,贺子珍决定离开延安,前往苏联治病和深造。那时她正怀着孩子,健康状况也不佳。毛主席担心她一个人去苏联不安全,多次建议她改去西安,不要出国。贺子珍性格特别固执,尽管毛主席多次劝她,她还是不改主意。毛主席没办法,只好准备了两个方案:洛甫被指示向有关部门发电报,把贺子珍列入赴苏治疗的干部名单。同时,他还要联系八路军在西安、兰州和新疆的办事处,让那里的同志劝贺子珍留下来。

尽管多位领导多次劝说贺子珍回到长安,但她始终没有听从。没过多久,她到了莫斯科,但因为体内的弹片已经存在太长时间,医生也不敢保证能安全取出,最后只好作罢。刚到莫斯科不久,贺子珍就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取名廖瓦。小家伙模样讨喜,眉眼间颇有几分毛主席的神韵,这让贺子珍原本孤单的生活多了一抹亮色。满月过后,贺子珍将孩子送到育婴室,自己则进入东方大学继续学业。过了几个月,毛岸英和毛岸青被安排到莫斯科开始新生活并接受教育。贺子珍见到他们,心里特别开心。毛岸英看着还在襁褓里的弟弟,轻声对贺子珍说:“贺妈妈,弟弟真是又小又可爱。”贺子珍笑着回应:“是,他刚出生不久,你是哥哥,得多照顾他。”

毛岸英点头应道:“贺妈妈,您别担心,我是大哥,肯定照顾好弟弟妹妹们。您觉不觉得小弟和爸爸特别像?”贺子珍温柔地望着廖瓦,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你们都是你爸的孩子,像爸爸很正常。”贺子珍觉得生孩子这事不能马虎,她打算给毛主席写封信说明情况。"我在莫斯科刚添了个儿子,小家伙跟你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眼睛炯炯有神,脑门儿也大,可爱得不得了。"

贺子珍最终没等来回信,但更让她崩溃的是廖瓦的离世。廖瓦才10个月大,因为感冒没得到及时处理,婴儿室的医疗条件又差,护工也不够上心,结果小感冒拖成了肺炎。还没等送到医院,孩子就不行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贺子珍心如刀割,她自责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害死了孩子。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她在学校找了个偏僻的地方,默默地挖了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儿子的尸体安葬了。

1939年8月,周恩来在邓颖超的陪伴下前往苏联接受治疗,同时他给贺子珍捎去了毛主席的亲笔信。珍姐,照片和信我都拿到了,我这边一切安好,别担心。从今往后,咱们就是自己人了。【最后一次见面】1947年夏天,贺子珍在王稼祥夫妻的协助下回到了中国。她选择住在尔滨,而不是去北平。直到12年后的1959年,贺子珍才与毛主席重逢,那次见面成了他们此生最后一次相见。

看到那个熟悉的人影,贺子珍一时有些发愣,心里憋着好多话想跟毛主席说,可话到嘴边却全化作了泪水。毛主席见状,轻轻叹了口气,柔声劝慰她。以前你总盼着见面,现在见到了却沉默流泪,等真见不着了,你肯定又有一堆话想说,可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贺子珍抹去泪水,轻轻点头。毛泽东关切地问她:“身体恢复得如何?”她回答:“好多了,倒是你看起来状态不佳,是不是工作太繁重了?”毛泽东笑了笑,说:“确实比之前忙一些,但忙碌也是好事。”

贺子珍跟毛主席聊了她在苏联的经历,毛主席听完后叹了口气,问道:“那时候你为啥非要走?”这话一出,贺子珍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她哽咽着说:“都怪我那时候太年轻,不懂事……”会面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临走前,毛主席表示:"天不早了,剩下的咱们改天再说。"遗憾的是,这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相见。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因病逝世,听到这个消息,贺子珍低声念叨:“怎么回事?他不是一直挺健康的吗?”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去世,终年75岁。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