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我撰写了一组关于市功电所靠什么得以发展的述评。这组述评是我长期思考的结晶。
1993年4月,在搞“抢抓机遇,发展保定”报道战役时,我曾报道了红星高频设备厂把用户需要视为机遇,敢冒风险闯市场的消息,红星高频设备厂就是市功电所的中试厂,那时我就已了解到了他们在经营机制、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上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

1993年5月,在报道市里开展的“产品创新”战役时,我又报道了市功电所这个民办科研所开发出世界首创的电液飞锯的消息,对该所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93年11月,我又到该所进行了深入采访。提炼主题时费了不少时间,主要是他们在多方面都有其它企业可借鉴的地方。最后决定写一组述评,分别介绍他们在经营机制、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方面的做法及其借鉴意义。现在读来,感觉对于如何办好民营企业,仍有借鉴意义。
第一篇刊登在1994年2月18日的《保定市报》,内容如下:
活力源于何处?
——市功电所发展启示录之一
本报记者 苑战国
1985年5月,它还小得可怜:租来的三间旧平房。凑起来的七千元资金。除了七条汉子,一无所有……
在今年元月6日全省民营科技型企业表彰会上,它的带头人轩维克却宣布,它已是一个大型科工贸一体化企业,已开发出10大系列300 多种规格的新产品,所有开发项目均被列入市、省、国家新产品开发计划。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3年实现收入效益翻番。


它就是市功率电子技术研究所。
轩维克等人以前都在技术岗位工作,人人有“铁饭碗”。可他们总觉得在旧体制下,自己的聪明才智难以发挥,遂相约辞职,建起了自己的企业——红星高频设备厂。

企业开张后,资金紧张,他们决定半年谁都不拿工资,条件艰苦,大家任劳任怨。买料,用自行车带,搬运,手抬肩扛;人人都成了“红管家”,扫地时发现电线头儿、旧螺丝钉,都要赶紧捡起来。
1987年他们成功地开发出微机调压电源,并获省、市新产品奖。1988年9月,他们在积累资金5.1万元后,建立起自己的企业龙头——功率电子研究所,而将其赖以起家的红星高频设备厂作为该所的中试厂。为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场地问题。该所于1991年初兼并了南市区碰珠厂,并于同年5月开始搞技改扩建工程。12月,工程即全部竣工。目前。该所已拥有红星高频设备厂、红星电液设备实验厂、红星变流设备实验厂3个中试厂,依泰柯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一个合资企业,群力电器公司、红星高频设备厂服务部、红星园艺场3个经营公司,成为令人瞩目的企业。
为什么他们能发展这么快?所长轩维克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
功电所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诞生的以个人组合为投资主体的企业,既没有旧体制提供的依傍,也没有旧体制带来的羁绊,他们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费。生死存亡的压力迫使他们必须做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为使企业有必要的发展资金。他们不搞“分光花净”。建厂之初。他们勒紧腰带,每人集资1000元;开张之后,他们规定半年之内谁都不拿工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职工月薪只有百元。
竞争的压力,还迫使他们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在科技人员中实行了科技人员奖惩制度、科技人员工作标准、课题承包责任制,在操作工人中实行了工时制,使管理逐步制度化、科学化。企业理顺关系时,他们又进行了清产核资,重新建帐,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去年,他们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使全所形成了一所多制的格局。
体制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旧体制只把企业看作生产社会所需产品的机器,只把职工看作这部机器上的零件,强调的是照“计划”执行,自然无视人的正当利益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在这种完全被动的状态下工作,自然很难发挥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给人们提供了摆脱抑制,自己主宰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从而使轩维克他们创造出“四自”机制,焕发出了空前的干劲。这种机制的核心,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当前,企业间的竞争,不仅包括产品的竞争,也包括经营机制的竞争。民营企业以其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在竞争中显示出优势。但是传统的眼光,仍把民营经济看作是一种落后的应该受到限制的经济形式。其实一种经济形式是否先进,只应当以其是否适应当前的而不是将来的生产力水平,来作为衡量的标准。用这样的标准衡量,应该说,民营经济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经济形式,我们不但不应鄙视或排斥它,而应大力地支持它,放开手脚使它有一个大发展。

第二篇刊登于1994年2月21日的《保定市报》。内容如下:
科技该坐哪把“交椅”?
——市功电所发展启示录之二
本报记者 苑战国
功电所成立之后,对老产品高频感应加热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国内属首创。1989年该所又研制成功微机控制晶闸管直流调速装置,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并被省科委列入“火炬计划”,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1993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1990年该所又研制成功微机控制双频单工位感应加热设备和微机控制晶闸管交流电力控制器。前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和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被列为1991年度国家级新产品。
1993年,该所又研制开发了大功率电液自控传动系统。前来考察的英国专家与该所签订了国外代理协议。目前该项目已被列为省重大攻关项目。
截止到目前,该所已开发出微机调压、调速、调功、变频、感应加热、介质加热、电液传动等领域内的10大系列300多种规格的新产品。
一个不起眼的民营企业,竟然能够采用这么多的先进技术,开发出这么多的新产品,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企业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从诞生之日起,它便受竞争机制的驱动,不断地追求新技术的应用。
我们的企业可以向改革要效益,可以向管理要效益,这在当前也是极为重要的,但它们的潜力毕竟是有限度的,而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不仅是永恒的,而且是潜力无限的。因此,科技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应坐头把“交椅”。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科技力量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呢?功电所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千方百计吸引、挖掘、培养高科技人才。
首先,他们借才、引才双管齐下,聘请全国十几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了高级技术顾问团,直接参与一些高难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决策。并通过他们,有选择地与一些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开展技术合作。目前,该所已拥有高中级技术人员44名,占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一些在国内外同行业中还颇有名气。
另外,该所还多方面、多渠道进行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目前,该所职工中的绝大多数在攻读专业理论,相当多的职工还参加了科技英语函授学习。
该所不仅为人才发挥专长,创造条件,还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国内外知名的老专家夏越良退休后来该所工作,该所专门为他买了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他老伴住院,该所不仅派人日夜守护,还承担了全部医疗费用。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该所有一个能使人才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协调一致的用人机制。人才依靠企业提供的良好环境,完成自己在专业上的突破,企业依靠这种突破获得效益,并给人才带来实际利益,从而进一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这种良性循环正是该所成功地借才、引才的关键。

第三篇刊登于1994年2月23日的《保定市报》。内容如下:
成果为何转化快?
——市功电所发展启示录之三
本报记者 苑战国
功电所一般从科研立项、产品试制到生产、销售,平均三四个月就一个周期。难度较大的,也可在一年内见效益,其成果转化率高达100%。要问他们有什么诀窍,很简单——面向市场。
首先,围绕市场需求选择科研课题。他们在市场调查中发现,我国的高频设备普遍工效低、能耗高、污染电网,便开发了微机控制的更新换代产品,大受用户欢迎。一些用户找上门,要求该所开发微机控制高频及直流拖动设备。他们当机立断,短短几个月,就为总后第七〇一九工厂等多家企业提供了这种急需的设备。
其次,根据市场规律安排经营活动。他们采取形成一项科技成果就配套建立一个专业厂的办法,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让用户深入了解产品性能,每年举办一个全国性的技术培训班,向自己的用户及潜在用户介绍新技术、新产品。用户主动订货额占全部订货额的80%以上;一些用户对微机控制技术担心玩不转,他们抽调十名技术骨干,组成售后技术服务队,帮助用户调试产品,培训人员,以消除用户的疑虑。
轩维克对这一问题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所兴厂,以厂促所”。
“以所兴厂”就是科研围绕市场转,生产围绕科技成果转,产品围绕经济效益转。这就使企业的机制优势和科技优势,通过市场加以对接,使之达到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由于旧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基本处于分割状态,企业不注重开发,科研机构不注重转化,使得科研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我市在省内有着大专校院、科研机构众多的独特优势,但其科研成果多数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造成这个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没有找到企业改革与科技兴厂的结合点。因此,功电所的做法,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除稿件、名片、奖状,其余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