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的警方调查一经公布,网友们连连觉得看不懂,认为反转;
那个女员工周某与华联商户张某之间有些不合逻辑,只有假设他们有一腿,才显得顺理成章;
但是,网友们千万不要自行创造剧本,很容易成为谣言;
还是等待警方后续的细节披露,以官方公布为准。
但是,无论如何,大众也看到了更多真切的真相:
阿里女员工以弱者,受害者形象获得了舆论支持,然而又悄悄的隐瞒了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有利于自己的情节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利于自己的情节会选择性忘记;
这一点很像以前香港电视剧中法官审案,法庭上经常会发生证人选择性失忆的情节;
他本来是个证人,他能证明大多数自己知道的事实,然而对于其中的某个特殊情节,会选择性失忆,记不清了;
你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他只是不愿意配合证明那个特殊情节而已;
只能使用道德谴责,表明此人信誉不纯粹,要接受社会舆论的批判。
而套用在热议的社会事件里,会发现事件的女主角,男主角们,以受害者形象博得舆论支持的,在事后看来,也没那么纯粹的受害;
都美竹是一例,女员工周某又是一例,以前反转的例子就更多了;
受害,利益受损失,可能也是个事实,然而受害事实也没她们描述的那么无辜;
既是受害者,也带有私心,想要利用舆论;
流量时代,成为受害者获得舆论保护相对没那么难了,然而成为一名纯粹的,完美受害者变得太难了;
每一次都要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而现实版的罗生门却每一天都在上演…。
弱者看似很弱,其实弱只是强的掩盖;
可能,从来没有完美受害者;
但是,不完美的受害者也是受害者,对于锁定嫌疑人来说也是足够了;
事件并未反转什么。
(2)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社会的话,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司破产都附带欠费,债务和控制人失联;
尤其对于预付费的培训行业来说,破产之前往往还会有大手笔加大力度促销,拼命销售课程;
而一旦有人看重优惠力度,购买了一年或者两年的课程,直接被套牢;
到了人去楼空时,所有消费者都会痛斥这公司,控制人,不地道;
但是,为什么这种道德丧失的案例层出不穷呢?
你破产之前,发现财务不佳,无法支持运营,就不要继续售卖课程,让更多的人被套进来;
你真的破产就大大方方的告诉消费者,然后控制人承担责任;
为什么要失联,逃避法律责任呢?
最近就有两家外资的教育培训机构,华尔街英语和名不见经传的霍兰德教育,都是外资开在内地的企业,然而在当前的行业洗牌形式下,都无法支撑运营,继而破产;
都是毫无征兆的,突然发生的;
都是破产钱还大肆销售课程,为圈钱跑路做准备;
都是账户资产几乎完全转出,即使法院判决要承担债务,退费,赔偿,它也没有一分钱;
法律责任逃避不了,但就是没有钱,无法履行法律责任;
你说该怎么办?
法院也没办法,只能每个自然人承担,这就是商业风险。
(3)
这些该死的企业,能不能有点信誉,要点脸?为什么偏偏就碰上不要脸的企业呢?
其实,所有的企业基本都是一个德性;
人无完人,受害者也无完美受害者,企业也没有要脸的企业;
境况好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所有人大谈道德,大谈社会责任;
在毁灭时刻里,每个人想的谋划的,都是利益,自己的利益;
能捞一点是一点,捞不到再说。
先不要指责别人,换了你我,也是这样;
把我们换了当事人,处在她他的状况里,前面是风险和危机,后面是法律和责任,中间有个模棱区,谁也管不到;那不赶紧躲进去,还犹豫什么?
没选择,你会这么做;有选择,你仍然会这么做。
不这么做,你过不去内心道德与龌龊的博弈结果;
人性规律早早就设置好了。
(4)
知道受害者的不完美,别人的龌龊,企业的不堪,并不意味着放弃选择,任由不堪蔓延;
而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能够预判别人,自己才能更多一份睿智和安全;
让自己判断更准确一点,遭遇的商业风险尽可能少一点。
而当自己某一天站在当事人位置时,也能尽可能的让道德,良知占比更大一点,让不堪和龌龊尽量少一些。
无法完全消除内心的恶和阴暗,但是依然可以让它再少一些。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