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辉煌的革命历程中,历经无数次挫折与危险。
外部面临敌人围剿与长征险恶环境,内部存在方针分歧及背叛者的打击。
张国焘是背叛革命者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位。
他于红军面临外患内乱之际,私自率部南下川康,并擅自成立中央。经批判后,他转投国民党。
张国焘背叛革命时,得到了三位红军关键人物的支持。
他们未随张国焘叛逃,选择坚守党内直至最终。他们保持了忠诚,没有跟随张国焘的步伐,而是继续在党内发挥作用。
这几人各是谁?他们做出错误选择后,最终结局如何?
【好牌打烂的陈昌浩】
陈昌浩乃红军内部关键人物,且为当时罕见的高学历将领。
早年,他赴武昌大学求学,但后因参与工农革命,被迫中断学业。
1927年,经组织严格筛选,决定派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
三年后,他学成返回上海。同年,他正式加入党组织,踏上人生新旅程。
自此,陈昌浩受党组织重视,任鄂豫皖苏区政治部主任。年末,他又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政委。
政委不仅是负责作风与生活的管理者,更是部队中的党内核心代表。
在党对军队的领导体制下,陈昌浩的职位略高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随后数年,陈昌浩带领红四方面军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
红四方面军逐步壮大,人数增至五万,成长为红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作战力量。
陈昌浩借此机遇仕途顺畅,至1935年,已晋升为中央执行委员。
陈昌浩在红军及党内均占据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他身为高位且受过高等教育者,理论上在革命路线与战略规划上应具备更广阔的视野,不应显得过于狭隘。
陈昌浩无视党中央多年的培养与重视,全心全意成为张国焘的坚定拥趸。
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与陈昌浩的带领下,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在长征途中,他接受张国焘委托,致电中央表达立场,强烈建议推选张国焘为中央军委主席。
同年10月,张国焘于四川公开叛变自立。针对此反革命举动,陈昌浩非但未加阻止,反而表示强烈赞同。
张国焘反革命罪行失败后,陈昌浩因错误抉择,同样断送了个人前途。
长征结束后,红四方面军西进途中遭受重创,兵力损失近半,一度锐减至不足五万。
他因支持张国焘的反革命行为,导致红军遭受重大挫败。
党中央经研究,判定陈昌浩不再适宜领导红军,遂决定派遣其前往苏联执行工作任务。
他赴苏联长达十年。归国后,发现中国革命已发生巨变,时局截然不同。
陈昌浩失去了往日的重要地位,现今在革命队伍中变得默默无闻,鲜有人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陈昌浩获任翻译局领导职务,并持续在该职位上履职,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
文革期间,陈昌浩因历史因素多次受到批判。
他终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决定以服毒的方式,自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结局最好的何长工】
何长工的革命经历深厚,远超红军多数成员,属资深革命家。
五四运动时,年仅十九岁的何长工已是游行队伍中的一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二年,何长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1927年,毛主席亲自为他命名为“长工”,此名既朴实又富含乡村韵味。
他如同一位勤勉的长工,无言地倾注全部汗水和精力,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
此事彰显,何长工深得毛主席信任与器重。
何长工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学校政委及红军大学校长等职。
1934年,他担任粤赣革命根据地军区司令及政委职务。
两省革命根据地军政大权均受党中央严密掌控,这无疑彰显了党中央对其的高度信任。
1934年,他获任中央苏区政府执行委员,就此而言,其地位与陈昌浩相当。
1935年,何长工受张国焘阵营影响。张国焘背叛党中央之际,他转而支持张国焘,共同反对毛主席。
此后,何长工失去党组织信任,多任职教育与宣传岗位,例如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
远离革命战斗第一线后,何长工失去了立功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此职位虽无实际权力,但确是极高的荣誉性头衔。
他同样在此职位上安享晚年,直至自然离世。
【一时糊涂的罗炳辉】
罗炳辉起初非共产党人,而是隶属于国军滇军将领麾下。
1927年,罗炳辉在葬礼上偶遇朱德,朱德详述共产党革命纲领与路线,罗炳辉对此深表赞同。
他因对国民党和滇军失望,决定投诚起义,加入共产党。
罗炳辉的起义行动获毛主席高度赞誉,被誉为心系革命的“起义将军”,此称号彰显了罗炳辉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贡献。
1935年,罗炳辉与何长工共同在红九团中担任领导角色,形成核心力量。
张国焘试图拉拢何长工时,罗炳辉同样受到了其影响。
他后来察觉张国焘的反革命企图,迅速作出决定,毅然离开张国焘的阵营。
随后,他带领红军成功完成长征这一壮举,历经艰辛,最终安全到达陕北。
然而,他因一时冲动,严重损害了自身在红军内部的政治根基。
解放战争爆发后,他被调至山东军区,担任副军长职务。
枣庄战役后,罗炳辉未及享受胜利,即突发疾病。
最终,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因脑溢血突发而不幸逝世。
罗炳辉革命头脑清晰,认知明确,最初舍弃国民党,毅然起义投身共产党。
他后来遭张国焘短暂欺骗,但最终醒悟,走上正途。
他犯的错误不严重,故仍有建功立业的可能。
然而命运弄人,他终因疾病前线捐躯,令人扼腕叹息。
【结语】
这些曾力挺张国焘的关键人物,最终普遍因其错误抉择承担了后果。
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同为红军中的卓越指挥官。
本有光明前程,却犯下不可原谅之过,实在令人惋惜。
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的传奇人生被《同舟共进》2009年第7期刊载,详细叙述于其42至46页,全篇共5页。
红军人物简述——何长工,载于《党史纵横》1997年第2期,页码42,全文1页,深度介绍了其生平与贡献。
百年西部人物:罗炳辉,相关内容刊于《新西部》2007年第12期,篇幅1页,详细记述了其事迹与贡献。
张国焘,被描述为“‘左’倾极端”人物,相关内容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5期,页码67-71,共计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