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老四的王掞,为何要推老二当大将军王?他的段位不次于邬思道

小橘子谈生活 2025-04-24 17:15:11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头,有这么个角色,特容易让人搞错——他就是王掞。

在剧里头,王掞总共做了三件挺重要的事儿——

那时候,太子胤礽头一回被废,王掞站出来想保住他。他在皇上面前,把满朝文武还有皇子们都数落了个遍,大胆地说康熙没教好儿子就直接怪罪。

另外一件事儿:在皇上召集大家商量选大将军王的会上,王掞之前明明已经不支持废太子胤礽,反而更看好老四胤禛,但他这回又站出来,极力推荐废太子胤礽去当大将军王;

另外一点是,王掞为了让老四的路更顺畅,故意用狠话把郑春华给“气绝”了,之后他自己也吞毒药死了。

王掞吧,乍一看,就像是个特别固执、一根筋的老学究,肚子里装满了学问,可偏偏在政治上不够灵光,没啥手腕。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那样吗?

那肯定是不对的嘛!

要是王掞的能力真就那么差劲,康熙又怎会从众多文官里挑中他,去给大清未来的皇上当教书先生呢?这明显和康熙老爷子挑人用人的眼光对不上号嘛。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聊聊上面提到的三件事情背后的真相,看看“帝师”王掞的真实水平——这个被大家小看的小老头,其实是个和邬思道不相上下的人物。

【力保太子,顶撞康熙】

王掞刚露面没多久,就在皇上跟前来了个震撼人心的大胆进谏,豁出去了。

那时候,太子胤礽头一回被撤了储君之位。

康熙从热河回到京城后,在朝堂大会上,按照规矩,他直接告诉大家,决定废除太子胤礽。但这消息刚一说出口,王掞就立马站了出来。

王掞为了能让康熙让他说话,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毫不客气地放大招:

今天,我这把老骨头豁出去了,非得跟皇上说说心里话。皇上啊,您要是能听听我的意见,那当然最好;要是您不听,我还得接着说。要是您硬是不让我开口,那我就一头磕在这金砖地上,死了也得去地下跟祖宗们禀报这事儿。

话里带刺,说得直白点就是:皇上,你要是封了我的嘴,我就一死了之,到了地下,我找你老爹,找你祖宗,找你们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评理去。

看到王掞态度那么强硬,康熙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了。王掞见康熙点了头,立马就讲出了那套有名的“不教育就直接惩罚”的说法。

那我就直接挑重点,用更直白的话来说说吧——

从六部尚书到上书房的高官,没一个真心实意帮太子,大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各自抱团,各支持各的主子。

除了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其他的阿哥都是自个儿顾自个儿,心里都打着小算盘。要么给人挖坑,要么在背后给人来一刀,更过分的是,大阿哥还偷偷用邪术咒太子呢。

说白了,太子确实犯了错,但你看看他现在这处境,偶尔走错一步也能体谅。皇上啊,您得给太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别一下子就给判了死刑,这样不就是不教而诛了嘛……

王掞说完后,康熙转头问王掞,身为师傅的他到底犯了啥错。王掞的回答,又一次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我犯下的错太大了,按律应当被处死。家里人都给我备好了棺材,就等我说完这些话,就去以命抵罪……我们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都愿意陪我一起受罚。

王掞这一出手,直接把康熙给搞懵了。

碰到那个豁出命的王掞,康熙皇帝的那些帝王手腕也没辙了。毕竟他已经连命都不在乎了,你还能使啥招儿,玩啥花样,对他来说都不管用了。

幸好张廷玉很懂康熙的心思,他赶紧出来打圆场,用宽容大度的办法挡下了王掞的“发难”。康熙也顺水推舟,让人把王掞带走,交给家里人管着,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死相谏的事儿才算了结。

事儿来了:王掞怎么敢跟康熙对着干呢?他难道就不怕自己脑袋不保吗?

说实话,他胆子真大,连死都不怕!

他原本打算一死来承担责任,好让太子少受点牵连。但他跟康熙顶嘴,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有别的考量。

提醒一下啊,王掞以死进谏前,有那么一件挺特别的事儿——就是康熙回京路过正阳门时,特地叫上王掞,让他跟自己一块儿坐车。

按理说,太子闯了大祸,他那当老师的王掞肯定也有责任。就算康熙皇上没找他的麻烦,这时候他也该低调点,没必要还这般客气地对待王掞。

康熙这么做,就是想告诉王掞一件事:太子虽然被废,但你是个很棒的老师,我作为父亲,真心感激你为太子所做的一切。

那到底咋样才算是个好老师呢?

我们的宗旨就是,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简单说,康熙让王掞跟他一起坐车,就是想告诉王掞,你是个很棒的老师,所以不能抛下太子不管。王掞懂康熙的意思,所以在后来的皇帝面前的大会上,他拼尽全力为太子说话。

说白了,王掞跟康熙对着干,其实就像是在演戏一样。

这场大家心里都明白但不说破的戏码,带来了以下几个结果:

首先,他把朝廷里的大臣都数落了一遍,这正好给了康熙一个机会,让他可以借此惩治那些被皇子指责的大臣。这样一来,其他人也就不敢再轻举妄动,去对付太子了。

另外,这也给康熙找了个能随时再把太子胤礽扶上位的借口。

另外,这也给康熙后来导演的那场“满朝大臣纷纷敲打东宫大鼎”的混乱场面,以及他对八爷党的彻底清算,埋下了伏笔。说实话,康熙没搭理王掞豁出去劝谏的那套,这事儿确实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

说实话,王掞拼死保太子胤礽,并不是为了自己那点小九九,也不是怕自己的努力都打水漂了。他更不是那种老顽固,看不出当前的形势。实际上,他是真正理解了康熙的心思,一心一意要按照康熙的意思去办。

【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太子胤礽第二次失去储君之位后,王掞低调了很久,没啥动静。但到了选拔大将军那会儿,王掞又重新露面,站了出来。

那时候,传尔丹打仗输了的事儿刚传到皇城里头。康熙帝一看西北那边乱得不行,得赶紧摆平,就琢磨着从自家的皇子里面挑一个出来,当个大将军王,替他去打仗。主意一定,他立马就召集了御前会议,商量选大将军王的事儿。

在会上,康熙刚把要讨论的事儿说清楚,一眼就瞅见老九在暗暗搞老十的小把戏。他立马就问:

“胤禟,你是不是有啥想说的?”

被叫到的老九回应道:

跟皇上说,胤禵现在管着兵部呢,我觉得咱得听听他的想法。

说真的,老九这招真是狡猾,硬生生把老十四胤禵给逼得没路可走了。

要是老十四不照着说好的推荐老八,那就等于是跟八爷党彻底闹翻了。反过来,要是他真推荐了老八,那就意味着他自己主动退出了争当大将军王的位置。

但康熙皇帝可没那么好糊弄,对这些小手段一眼就看穿了。为了确保自己心里选定的那个人能留下,他直接“催促”老九表态。

对,胤禵确实是管着兵部,但现在朕想听听你对这事儿的看法。

躲不掉了,老九只好回应:

我觉得,阿哥领兵打仗就像是坐在帐篷里的指挥官,关键还得靠智谋和将士们的拼命。皇上刚才提到的那个“贤”字,我觉得用得很贴切,因为我推荐的是八阿哥胤祀。希望皇上能考虑采纳我的建议。

紧接着,老十也站出来大力支持说:

九哥说得在理,做主帅的本来就不用亲自去拼杀,你看诸葛亮,半点武艺都不会,不也照样能把仗打赢嘛。

就在这时,好久没出声的王掞冷不丁地开口了:

十爷说的话非常在理。我这老骨头推荐一个人,他肯定能干好。古时候兵法上讲,悲愤的军队战斗力强,一定能赢。二阿哥胤礽自打犯了错,心里头那个悔啊,整天想着怎么立功赎罪。我琢磨着,要是派胤礽去带兵,他肯定会冲在最前头,拼死拼活地干。皇上,您可得好好考虑考虑我这建议。

有个疑惑:王掞为啥会推荐被废的太子胤礽呢?他是还没放弃那个念头吗?

当然不对啦!

废太子胤礽被踢出局这事,已经是板上钉钉,没法改变了。王掞就算再怎么不清醒,也不会去做这种白费力气的事儿。

而且,皇位之争现在已经是愈演愈烈了。目前来看,有能力一较高下的,就只剩下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了。从后面的故事里咱们能明白,他心里真正属意的接班人是四阿哥。

王掞突然站出来,力挺被废的太子胤礽,主要有两个考量:

一个事儿,就是给康熙帮忙“脱困”。

王掞心里没底,不知道康熙属意的大将军王会是谁,但从选新太子这事儿上,他瞅出康熙是打死也不会让老八坐上大将军王的宝座。毕竟,康熙费了老劲才把老八给压下去,现在哪可能再把兵权拱手让给老八呢。

那么,康熙就得反对老九和老十的想法。

要反驳的话,得有个站得住脚的理由,不然的话,就可能会被看作是有意针对,还可能不小心就泄露了康熙心里的真实盘算。

王掞顺着老九、老十的话往下说,这一波操作算是给康熙解了围,顺利地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了废太子胤礽那儿。等康熙把王掞一顿数落之后,这场闹剧就算收尾了,接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聊点别的事儿了。

这也是康熙为啥对王掞那近乎捣乱的提议,一点都没生气,反而只是让人把他扶出去的缘故:

行了行了,快把王掞扶出去吧。

听着,关键动作是“搀扶”,既不是“带领”也不是“拉扯”,这事儿明显表明康熙对王掞的做法是挺高兴的。

另外,要破坏八爷党的部署和步伐。

说白了,王掞他心里头就认定了老四,因此对八爷党的人去当那个大将军王,他肯定是不乐意的。

对于老九和老十的建议,只要不是康熙开口,谁要是敢反驳,那就等于跟整个八爷党过不去。这种容易得罪人的活儿,其他人哪会傻得去干呢。

即便是张廷玉,为了保全自己,最多也就会说:“皇上最为英明,还请皇上自己拿主意。”

王掞怕八爷党得势,于是站了出来,说话相当有技巧。他没直接跟老九、老十对着干,而是顺着他俩的意思,推荐废太子胤礽。这样一来,如果他们想反驳,那就等于在打自己的脸。

还得提一句,在整个大清朝,能在康熙皇帝没点名、没表态时,就敢打断皇子说话的人,估计也就王掞这么一个。毕竟,王掞给太子当了三十多年的老师,他的地位跟那些普通官员可不一样。

从这事儿能瞧出来,王掞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逼杀”郑春华。】

王掞在快要咽气那会儿,干的最后一桩大活儿,就是把郑春华给“送走”了。但在跟郑春华碰面之前,他还先搞定了两件事:

一是,跟老四私下聊聊。

一个是,上书提议让老四来做太子。

来聊聊第一件事儿。

“死鹰风波”过后,康熙皇帝就病倒了,一直没能起来。王掞从凌国康那儿打听到康熙身体大不如前,当天晚上,他就直奔四爷府上去了。

说到目的,主要就俩。一个是想让老四提前有准备,免得康熙爷万一哪天突然走了,老四一点防备都没有。另一个呢,就是要看看郑春华是不是真的在老四那儿,然后告诉老四,得赶紧下决心,把郑春华这个麻烦给解决了。

这次,老四找了个借口,说“没法跟十三弟解释清楚”,想让王掞帮忙解决掉郑春华。

这里有个事儿挺让人琢磨:王掞到底是怎么晓得郑春华在四阿哥府里的呢?

郑春华被老十三救下这事儿,除了老四和老十三自己,八爷党的人也心知肚明。但他们就是装糊涂,憋着这张牌不用,打算哪天给老四来个突然袭击,让他措手不及。

这种情况下,八爷党咋可能把消息告诉王掞呢?要是消息传出去,老四肯定会先把郑春华给解决了,那他们手里这张牌不就作废了嘛。

这么说来,只有一种解释了:康熙跟王掞透露的这事。

按李德全的说法,这世上压根儿就没啥事儿能躲过皇上的眼睛。

说白了,王掞跑到四爷府上去给老四提个醒,八成是因为康熙给了他点信号或者让他这么做的。老四嘛,毕竟是康熙心里认定的接班人,他肯定不能让老四因为郑春华那档子事儿栽了跟头。

在康熙心里,他暗地里让郑春华活着,主要是考虑到,万一郑春华没了,八爷党那边肯定会起疑心,这样一来,他属意老四的事情就可能露馅,老四可就危险了。

现在给王掞使个眼色,让他给老四提个醒,这也是为了老四好,因为他的日子所剩无几了。

为啥康熙会挑中王掞来办这事儿呢,答案挺直接:

要是王掞动手,八爷党那边才不会起疑心。

说到底,郑春华之前给胤礽惹了大麻烦,王掞身为胤礽的师傅,有理由怨恨郑春华,也有动机想要除掉她。

换句话讲,王掞让郑春华没了命这事,康熙其实也有份参与。

这时候,咱们聊聊另一件事:王掞上书提议让老四做太子。

王掞的做法,显然是摸透了康熙的心思,一块儿帮着康熙守护老四。康熙对王掞罚得越狠,其实越能混淆视听,这事儿从老四那失落的样子就能瞧出来。

老四都已经深信不疑了,其他人哪里还会起疑心呢?

王掞推荐老四,其实背后有他真正的考量。

【结语】

王掞这人,从跟康熙对着干、推荐废太子去当大将军王,还有对郑春华那事儿的处理上,能瞧出来,他摸透皇上心思的本事,不比张廷玉差,说到猜康熙的想法,他甚至能跟邬思道比肩。

王掞其实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他总是被人小看,还常被误会。他才是真正的实力派,隐藏起来的王者。

这事儿其实说了个挺实在的道理:不管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政府部门,都不能随便小瞧了谁。因为你压根儿就猜不到,人家在你面前展现的是第几副面孔。

看你开心我亦欢,读读别人的经历,过好咱自己的小日子。拿文字给你我送点温暖。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