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秋天,刚过而立之年的毛主席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这次行程正好途经长沙,于是便旧地重游了橘子洲。
面对湘江上美丽秋景的毛主席,一时思绪万千,他是肩负历史使命的,他想到当时共产党的力量薄弱,中国革命看不到任何光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大开大阖、吐月吞星的《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二、湘江寒秋里,星火燎原是革命“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文人多悲秋,愁怨、悲苦、凄清、惨淡,是他们自古以来的伤秋遗风。
毛主席的这首词以“独立寒秋”开篇,给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邈远、萧瑟,但他又一反“自古悲秋多寂寥”的常态,看那苍凉旷世的深秋:经秋霜熏蒸过的枫叶红遍了连绵不断的群山,天空中雄鹰展翅飞翔,迅猛矫健。
画面绚烂多彩,天高地阔,无限生机,即便是秋天,此刻也全无了萧瑟之气。
作者仰望了群山之后,视角突然转了 180 度,而后又俯视近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主席火热的革命情怀。
因为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此刻共产党的力量十分薄弱,中国革命看不到任何光明,需要红色,需要烈火,需要光明,而那“万山红遍”不正是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吗?
毛主席渴望自由,渴望解放,“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正是毛主席对革命与祖国未来乐观主义的憧憬吗?
三、惊天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景是为了更好的壮志,看这眼前的莽莽苍苍,天地悠悠,作者向大地求索,寻问,谁才是主宰?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问可谓石破天惊,有如屈原之天问,亦有如骆宾王檄文之问“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问鼎天下,舍我其谁?
作者与宇宙为友,与大地谈心,与高山交流,万丈豪情,几乎可以清晰地谛听到“天地人之声”,
这便是词的灵魂,是作者的心境,是一个一国之君的深沉心事,伟人的雏形在这里横空出世,这是迁客骚人所不能达到的沉稳,霸气。
只有心中早有江山社稷的伟人才能发出这等震撼的声音,他们的坚信捍卫及奉行的事业属大道中正,是天赋神命。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也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
四、惊天两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旧地重游,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心头。
想当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大家意气奔放,风华正茂,我们评论国家大事,写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我们不齿军阀官僚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视当年的万户候粪土不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罗章龙、肖子升等同学少年、三湘才俊,还记得吗?
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
那时的我们相约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投身时代的洪流,掀起滔天巨浪,去打翻旧中国那艘即将沉没的老船!
少年同学的精、气、神囊括眼底,少年同学远大志向,心意气度和豪迈激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时代潮流中推波击浪,激流勇进,有砥柱中流之雄风。
五、写在结尾都说诗词以道性情,词品出于人品,词的风格就是人的性格。
正是毛主席胸怀大志、豪爽奔放,这首慷慨激昂,粗旷豪迈,霸气开阔《沁园春.长沙》才成为他立志改造世界的宣言书。
24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引领新中国的航船驶出了东方的地平线。
果然正是:青春宣言《沁园春》,惊天二问撼乾坤。
好文章,充份展示了伟人的才华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