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网上看到过类似这样的签名“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可以说是很火的一组现代小诗,乍一看唯美气息扑面而来,其实更多的是文字的拼凑,辞藻的堆积,毫无文学可言。
或者更直观一点,就像你经常读朱自清、张晓风、丰子恺他们的散文,再回头看自己的高中作文一样,此时,你会想起来祥林嫂的那句话“我真傻,真的。”
好,废话不多说,小编带你想了解这句诗的真正出处。
一它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在现在的四川江油。
山中有大明寺,据传,李白早期在此寺读书,这首诗就是李白隐居戴天山(大匡山)大明寺读书时所作,那年他十八九岁。
全诗八句,其中前六句写往“访”,每两句可为一程,层层递进,重在写景,景色优美;
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二、第一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作者缘溪而行,只见山上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仿佛进入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先写进山的第一程,颇有一种陶渊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境界;
又有“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欣喜。
此时的作者满怀期待,在这山水之间,渴望早点见到自己的这位朋友。
三、第二程作者沿着小溪继续往前走,于是就看到了接下来的这一幕: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
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此刻已是正午,可是到了道院该打钟的时候,却听不到钟声。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也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树林、小鹿、溪水、钟声,仿佛这四个词组合在一块就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意境,
诗人以一种极度的白描,勾勒出了一幅绝美山水画,在犬吠、桃花、露水、溪水之后,更让人相信这里是人间仙境。
四、第三程既然此处还“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诗人继续往前走。
接下来便是: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诗人来到道院见道士不在,眼前唯有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诗人百无聊赖,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
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此刻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但在如此景色面前也不失为另一种精神的享受。
五、不遇此刻的诗人也只能欣赏风景,毕竟“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颇有些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趣。
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词如此,诗亦也如此。
抛去无病呻吟,真情实感才会让你更快更深地融入文字里,而此刻的遣词造句、故事起伏只是在这基础上的优美展现形式,可谓锦上添花。
所以说到这里,你还会觉得“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优美吗?
说出你的看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