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素戈儿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后骂娘“,女记者袁莉可谓是将这句话诠释的淋漓尽致。
明明是拿着国家的公费出国留学,却扭头就毫不犹豫的跪舔美国,大肆的诋毁中国。
只要中国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她就跳出来大肆的抹黑一番。
没想到的是,对美国如此忠心耿耿的她,却依旧没有被美国重视。
那么她为何会诋毁养育她多年的祖国?如今的她后悔了吗?
本文图片、描述源于网络,旨在弘扬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若涉版权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即刻删除。内容信息可靠,部分情节为提升可读性或有虚构,仅供参考,望理智阅读
——【·投奔美国·】——
袁莉出生在宁夏银川,当年,恢复高考的春风一吹,袁莉抓住机会,凭借着优异成绩,一路考进了知名高校。
毕业后,更是顺风顺水,直接踏入了新华社国际编辑部的大门,一时间,成了同龄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大家对她满是羡慕。
后来,袁莉接到外派通知,一看分配的地方是越南、老挝这些东南亚国家,瞬间就不乐意了。
在她心里,自己那可是要去欧美发达国家大显身手的,怎么能被“发配”到这儿呢?
她越想越气,认定领导这是故意针对自己。可她哪知道,动荡地区才是新闻的富矿,领导把她派过去,那是对她能力的认可,想好好培养她。
但袁莉满心都是偏执的受害者心态,还有那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根本听不进去,只觉得全世界都在跟她作对。
为了能去美国这些发达国家,袁莉那是下足了功夫,开始精心伪装自己,就盼着能拿到公派留学的名额。
还别说,她这一番“努力”还真有了回报,因为表现出色,成功获得了公派留学的宝贵机会。
之后,她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拿下学位那一刻,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感觉自己离梦想中的“美好美国”又近了一大步。
可到了美国之后,袁莉就像变了个人。美国的文化就像一股强力的浸染剂,再加上她自己个人价值观慢慢扭曲,她的人生迎来了根本性转折。
留学期间,她完全被美国表面的物质繁荣和所谓的自由给迷惑住了,崇洋媚外的心理那叫一个坚定。
一毕业,她连想都没想,马上就辞去了新华社的工作,还放弃了中国国籍,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美国。
这一决定可把她的师长亲友惊得合不拢嘴,大家都在背后议论:“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培养她,结果她倒好,成了别国的公民。”
可袁莉呢,根本不在乎这些,满心满眼都是美国的“美好”,一头扎进了她自以为是的新生活里。
——【·在西方媒体前的反华表演·】——
没想到的是,袁莉一进入《华尔街日报》,并没有像她所预期的那样立即迎来晋升的机会,甚至一开始连记者证都没能搞到。
看着同行们纷纷上位,她没有选择靠实力闯出一片天地,而是找到了另一条“捷径”——诋毁中国。
袁莉很聪明,她发现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只要以“前中国人”的身份抨击中国,特别是用带有“内部人”视角的负面评论,立刻就能吸引到西方主流媒体的目光。
于是,袁莉义无反顾的开始抹黑中国。
2008年,她被华尔街日报派回中国担任中文版主编。这个职位,给了她更大的平台,也让她可以更为广泛地发表针对中国的言论。
她将自己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包装成“客观事实”,并通过挑剔和曲解中国社会现象,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每当她写关于中国的文章时,总是把一些问题放大,忽视中国的发展成就,甚至用某些个别事件来证明中国的“腐化”和“落后”。
2011年温州高铁追尾事故发生时,整个国家都在关注伤亡情况以及救援工作,但袁莉却发表了一篇《中国高铁的投资之殇》。
在这篇文章里,她全盘否定了中国高铁建设的意义,把一个意外事件当作批判中国高铁发展的依据。
讽刺的是,不久后,她又开始批评中国普通列车速度慢,实际上她明明可以选择乘坐更快速的高铁。
她的这番自相矛盾的批评,暴露了她的真正目的,纯粹为了给西方媒体提供攻击中国的材料。
不过,袁莉最令人关注的,还是她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表现。
2022年,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刻意的将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曲解为“零感染”,并恶意将中国防疫人员与纳粹德国时期的“平庸之恶”做类比。
她的这番言论,也是让人们十分的气愤。
更可笑的是,袁莉在香港安享着中国严格防疫带来的安全感,而她却不断在媒体上炮轰中国大陆的防疫政策。
这种“吃着中国饭,砸着中国锅”的双重标准,真让人十分的气愤。
此外,袁莉还将中国互联网管理政策批评为“压制自由”,并且无端歪曲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竟然把它说成是“西方启蒙的结果”。
她在多个领域都试图颠覆中国社会的正常面貌,声称一切中国的进步都是西方的功劳,甚至把中国的任何问题都归咎于“体制”本身。
甚至为了增强自己作为“中国问题专家”的可信度,袁莉还研发出了一套独特的“素材采集”方法。
她会专门去搜罗中国网络上的极端负面评论,把个别现象无限放大,把片面的信息当作全貌,甚至将它们“绝对化”。
这种以偏概全的手法,虽然完全违背了新闻专业的客观公正,但在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中国”战略中,却成了“完美的工具”。
于是,袁莉的这些作品,成了西方媒体的宝贵“新闻材料”,她本人也因此成为了西方媒体眼中“最有价值的中国问题评论员”。
——【·沦为“弃子”·】——
但是历史总是公正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全球信息流动更加透明,袁莉那套歪曲事实、诋毁中国的手法逐渐失去市场,渐渐无人问津。
在中国,袁莉早就被稳稳地贴上了“数典忘祖的汉奸”这一耻辱标签。
2012年,她在社交媒体上肆意发布不实信息,结果账号被果断查封,这可把广大网友乐坏了,大家纷纷拍手称快。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袁莉拼了命讨好的美国社会,对她也并不买账。
当美国网友看到她那篇贬低中国防疫政策的文章时,纷纷开启嘲讽模式,留言火力全开:“自己国家都死了快100万人了,还有人在这假惺惺地指责别人,简直虚伪到了极点!”
就连美国的医学专家都忍不住吐槽:“这篇文章简直没法看,作者估计是被中国的成功气疯了,都精神错乱了。”
就算在美国主流社会,袁莉那极端反华的立场,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让人厌烦不已...
西方媒体的目光逐渐从她身上移开,曾经热衷她的声音,也开始变得冷淡起来。
《华尔街日报》最终将她一脚踢开,袁莉投奔了《纽约时报》,但她依旧未能重现当初的风光。
她的“卖国”立场,在中国越来越强势的崛起面前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她也沦为了中美两国舆论场中人人喊打、狼狈逃窜的“跳梁小丑”。
西方媒体的态度更是直接表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背叛自己的祖国,不管你曾经多么风光,最终也不过是被抛弃的命运。
毕竟,外界对你的利用价值是一把双刃剑,等你不再“有用”,就会被轻易丢弃。
不仅如此,袁莉的家人也为她的选择付出了沉重代价。曾经骄傲的学霸女儿,如今成了家乡亲戚的“过街老鼠”。
在中国文化中,“忠孝”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袁莉的背叛不仅让她失去了国家的支持,也让她的父母深受其害。
她的家人,曾经引以为傲的父母,如今却成了外界议论的对象。亲朋好友避之不及,难以面对那个曾经光彩照人的“叛国者”女儿。
而这也恰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背叛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尊重。
信息来源:参考资料——港媒:美专家揭穿美媒“妖魔化”中国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