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排长有点牛,若不是弹药不足,他能把阻击战打成歼灭战

家琦说科 2024-10-18 10:56:20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有的凭借老旧的手雷和石头,成功摧毁了敌人的坦克;有的依靠一辆卡车和冲锋枪,击落了敌人的飞机;更有甚者,仅用二百多发子弹就击毙了一百多名敌人,缔造了狙击的传奇。

有这样一位英雄,他仅仅是一名排长,却凭借几十人的兵力,成功阻拦了敌人整整两个营的士兵。

而且,倘若不是弹药有限,他或许能将这场阻击战转化为一场“歼灭战”。他的出现,着实让敌人吃尽了苦头。

此人,便是志愿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四团第三连排长于泮宫。

那么,此人究竟是如何缔造这一奇迹的呢?让我们一同重温这场胜利。

于泮宫,山东平度人,出生于 1926 年,1947 年正式参军。参军不久,他就参与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

在当时,他就展现出了极为坚韧的作风,即便武器匮乏,他仍跟随部队击退了敌整编二十五师的多次进攻,保障了主攻部队的胜利。

此后,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于泮宫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1950 年 11 月,于泮宫跟随部队入朝,并参加了艰苦的长津湖战役。

在那次战役中,和于泮宫同属二十军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成为了志愿军中涌现出的首位一级战斗英雄。

在这位战友的感召下,于泮宫也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打出自己的风采。

长津湖战役后,二十军由于损失惨重,进入了漫长的休整期。直至 1951 年 5 月,第五次战役打响,他们才再度奔赴战场。

不过,第五次战役虽战果丰硕,但由于后勤补给的问题,最终在 5 月 22 日结束。

胜利归来,对于一般的战士而言,本是件值得欣喜的事。

然而,于泮宫所率领的战士们,却郁郁寡欢。他们没能获得主攻的机会,没打上硬仗,都觉得浑身的力气无处施展。

5 月 26 日,部队开始经由华川大桥北上。一路上,敌人的飞机频繁投掷炸弹,而且密度持续攀升。

一些战士开始议论,既然越往前走敌人的力量越强,莫非上级是要再寻觅战机打一仗?

很快,于泮宫被召唤至指挥部开会。归来时,他兴高采烈地告知战士们,自己接到了新任务,要在三一三高地进行一次阻击战,拖住敌人15个小时,给其他部队作战留出时间。

战士们一听有仗可打,都兴奋不已,纷纷在决心书上按下手印。

三一三高地位于华川城下的公路旁,守住此地,便能阻断敌人的去路。

然而,在此处防守难度颇高,因为高地上怪石嶙峋,树林繁茂,不利于构筑工事。

但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机枪手朱元胜一边擦拭枪支,一边嘟囔着:“想占志愿军的便宜,先瞧瞧咱们的家伙!”

1951 年 5 月 28 日,两个营的敌人在大炮的掩护和坦克的伴随下,向三一三高地进犯。

当时天色已晚,敌人抵达山脚下后不敢贸然进攻,只能沿用老办法,以大炮开路。

然而此时的于泮宫,已经找到了应对敌人的策略。

他指挥战士们在较高的大树下隐蔽,将树杈和树冠当作第一层工事。山上的乱石,也被他们堆砌起来,充作掩体。

完成防御准备后,于泮宫对麾下的三十多人做出了更为详尽的部署:二班在正前方阻挡敌人,三班在左侧策应,一班作为总预备队,前方出现伤亡随时补充。

而他自己,则守在机枪旁,掌控着整个战场。

此时,天色已从黑暗逐渐变亮。凭借经验,于泮宫判断,敌人的攻击即将展开。

于是,他一方面让战士们振作精神,一方面让通讯兵回总部汇报,声称自己必定能够坚守至第二天晚上七点。

三十多个人要在两个营的敌人冲击下,从第一天凌晨坚守至第二天傍晚,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敌人还有大炮、坦克、飞机协助,这使得阻击的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

即便在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下,于泮宫仍敢立下这般决心,足见其大胆与自信。而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正是他的底气所在。

天色大亮后,敌人的步兵发起了进攻。起初,他们并未将志愿军战士放在眼中,仅派出一个排的兵力冲锋。

于泮宫看到敌人逐渐逼近,轻声向战士们下达命令:不要着急开火,三十米以外不许射击,一切听从指挥。战士们军令如山,果真无人擅自开枪。

三一三高地上的寂静,让敌人放松了警惕。他们开始大胆地向上行进,一路上还有说有笑。

当他们即将抵达第一层阵地时,于泮宫突然高喊一声:“打!”瞬间,志愿军火力全开,机枪子弹和手榴弹纷飞,很快便将敌人消灭干净。

敌人步兵刚退下,坦克炮和榴弹炮的炮弹便接踵而至。同时,敌人的飞机也开始超低空轰炸,向志愿军的阵地投掷燃烧弹。

二班长李月中被火烧着,但他就地一滚便扑灭了火焰。经历此险后,他毫无惧色,依旧坚守在阵地上。

他还诙谐地对其他战士说:“这叫真金不怕火炼。”

此时,敌人开始了第二次冲锋。这一次,人数比第一次多了一倍有余。而且,他们十分谨慎,走一步便卧倒一次。

可是在于泮宫等战士们眼中,这一切都是徒劳。很快,他们的攻击再次被击退。

尽管连续取得了两次胜利,但于泮宫深知“久守必失”的道理。他命令老兵潘景文,带领几人主动出击,打乱敌人的部署。

潘景文趁着敌人抬伤员的间隙插到其侧后方,一阵手榴弹投掷,将敌人彻底打懵。

虽然取得了显著战果,但阻击部队此时的状况很不乐观。他们的子弹即将耗尽,又没有水喝,整整渴了一天;伤员无法送下去,防御工事也几乎被炸毁。

于泮宫见此情形,立即召开党员会议,提出了一个口号:学习杨根思,人在阵地在!排里的八位党员也都下定决心,坚决与敌人战斗到底。

这一天,一排总共击退了敌人六七次进攻。虽然自身也有不小的伤亡,但总算将时间拖延到了晚上。

此时,于泮宫先是指挥战士们将石头垒起来重建工事,随后沿着山坡摸索下去,寻找子弹、手雷等武器。

他将武器分发给每位战士,并叮嘱道:“要节省,明天还有一天呢。”

安排妥当后,于泮宫让战士们轮流休息。此外还安排一部分人主动下山袭扰敌人。

他说道:“打阻击和出击一样,目的都是消灭敌人。你们现在就摸下去,别让敌人睡安稳觉。”

这一晚,志愿军战士连续发动了三次夜袭,让睡梦中的敌人伤亡惨重。

第二天拂晓,敌人的炮火再度响起。敌机除投掷燃烧弹外,还沿着山梁用机炮扫射。

于泮宫感觉难以支撑,赶忙派出通讯员,回指挥部请求增援。

但令人遗憾的是,通讯员在途中被敌人的机炮击中,不幸牺牲。这一来,于泮宫的部队与后方失去了联系。

而阵地前方,局势同样不容乐观。敌人沿着前一天的路线,继续发起冲锋。只是这一次,他们的兵力多了好几倍,且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

阻击的难度瞬间增大,弹药的消耗也急剧上升。渐渐地,战士们的伤亡不断增多,就连于泮宫自己,大腿也被弹片击伤。

不过,即便如此,他仍然一瘸一拐地在各处指挥战斗。

当敌人的这次冲锋被击退,于泮宫与战士们清点了手中的弹药。

整个排,仅剩下四十多发子弹和十几颗手榴弹。再继续战斗,就将面临武器弹药耗尽的危机。

而且,战士们伤亡惨重,更是已经两天两夜没有进食喝水,体力耗尽。面对如此状况,还要继续战斗吗?

于泮宫的答案是:继续战斗。他号召战士们学习杨根思,坚守阵地,没有命令绝不撤退!

此时,敌人的下一轮攻击开始了。看着敌人小心翼翼地往山上爬,战士姚学明灵机一动,说道:“看我一个手榴弹当两个用。”

说着,他拉开一颗手榴弹的引线,在手中停留两秒后将其掷出。

这一掷,手榴弹产生了空爆效果,瞬间撂倒了七八个敌人。战士们纷纷效仿,如法炮制。

此时的敌人,虽仍在进攻,但心理已发生巨大变化。对于冲锋,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前方稍有不利,便集体撤退。敌人的这次攻击,并未给我军造成太大损失。

不过,此时刚到下午两点左右,距离晚上七点尚有四五个小时。在弹药匮乏的情况下,于泮宫他们该如何坚守?

关键时刻,敌人“帮忙”了。他们不再冲锋,而是加大了对三一三高地的轰炸强度。

敌人的飞机从 5 架增至 10 架,炮火的密度也不断提高。

不过他们的步兵不敢再冲锋,这反倒变相减少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弹药消耗。

敌人持续轰炸了整整三个小时,三一三高地上的山体都被炸塌了。于泮宫面对眼前的情形,决定带领剩余战士突围。

他将战士们组织起来,彼此扶持、照料,然后让四个人打头阵,每人手持一颗手榴弹。而他自己则手持卡宾枪,冲在最前方。

准备就绪后,于泮宫大喊一声:“冲啊!”,随即带领战士们发起冲锋。他射出枪里最后的几颗子弹,身后也飞出四颗手榴弹。

这些,已是一排所剩的全部弹药。不过,这些弹药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将敌人的包围圈撕开了一道缺口。

剩下的十五名战士,顺着缺口冲了出去。当他们找到友邻部队时,时间刚好是晚上七点。而此时,敌人还在对着三一三高地狂轰滥炸。

1951 年 9 月 3 日,志愿军总部举行了庆功大会,英勇的阻击部队荣获集体一等功。

而排长于泮宫,不久后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与杨根思比肩。

这次三一三高地阻击战,他们拖住敌人三十多个小时,击毙一百五十余人。

所采用的阻击、反击加夜袭的复合型战术,成为志愿军后期防御战的范例,被传承至今。

这样的英雄,才是我们应当称赞的楷模。

1 阅读:495

家琦说科

简介:每日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