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着灰布军衣,是个大汉
冯玉祥将军与清廷之间的恩恩怨怨,早在就任“陆军检阅使之一”期间就已经结下—至少对溥仪来说来言是这样!因为就在那一刻,冯玉祥的名字“跳入”他的视野。
那时清廷虽然早已退位,溥仪十六七岁高龄,但仍在宫中快乐地游玩着,外面的世界呢?溥仪多从周围人的口才来认识,如其汉文老师陈宝生等。
话说那天,陈宝生突然对溥仪说:“听冯玉祥说,冯玉祥的治军是很有办法的,他不像普通军阀。”溥仪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那些年北京城内有什么袁世凯,曹锟,段祺瑞等等,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宫里的话来说就是“吃饭时刘秀要为王莽办事”。
现在陈宝生忽然说出“冯玉祥则不同”的话,很明显是为了溥仪的拉拢。所以溥仪说:既如此,那么老师先给我打探一下情况,调查一下这个“新任检阅使”的情况。过了几天,陈宝生回来了,就是对冯玉祥的狂赞,啥“军纪严明,常搞修桥补路,勤俭耐劳”。
然而亦不止于此,陈宝生对于溥仪“召见”冯玉祥这件最为紧要的事情,却是只字未提。这虽然让溥仪有些茫然,但是毕竟自己当了皇帝,并没有过多的计较。哪料没过多久,溥仪又知道了自己的父亲载沣曾经也前去亲近冯玉祥。
那时,载沣在客厅里受到了礼让,于是他立刻看到了“一大汉,着灰布军衣,立着”。载沣以为是冯玉祥的随从,便毫不客气地问:“冯检阅使是否在军营?”就听那人回答:“我是冯玉祥。”
载沣很难过,此后与冯玉祥相见这件事,他就把它当作、“只重视衣冠,不重视人失败的历史”来对待,有事没事都拿出来讲……以上这一切,都是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讲的。
很明显到现在才有疑问:牛气冲天的冯玉祥、溥仪都不嫌少,而由陈宝生的话还可以推断,溥仪还难免“召见”别的,不比冯玉祥实权人物逊色,但为什么溥仪在回忆录中,对冯玉祥这么“关照”呢?不仅对几乎和冯玉祥见面做了详细的描述,而且说了爸爸和冯玉祥见面的糗事,为什么?
答案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因为冯玉祥将军在两年之后就将溥仪赶出了皇宫紫禁城。这对于溥仪来说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从冯玉祥将军的立场上说,为什么一定要将溥仪逐出宫呢?这一问题,我认为大体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二、段祺瑞一声吼
就在溥仪被赶出皇宫不久,段祺瑞得知这件事,立即咆哮道:“优待条件是本人亲手订下的,而且各国大使馆都有案子,岂不是一手撕了的?今让我进京,京城怎么闹得这么大。”
段祺瑞可是不但吼了一嗓子就完了,然后他气急败坏地回到北京质问自己,还因此和“清室善后委员会(人员)言语冲突”了起来。什么是“语言冲突”,全明白了,总之是不动听。
根据段祺瑞的回应,他好像以为这件事“打自己的脸”(优待条件我所手订)了,还闹出“国际笑话”(各国使馆均有案)来,可真的吗?这是首先看一下,清廷让位时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件》。
其中是这样写的:大清皇帝离职后,暂在宫禁居住,日后移驻颐和园、侍卫人等等,照常营业。
此次冯玉祥将军将溥仪逐出宫就是基于此。也就是说冯玉祥将军只是执行了这个规定,与段祺瑞又有什么关系呢?连段祺瑞的责任都可以追究,为什么不能执行呢?以致闹得段祺瑞统治期间张勋复辟。
溥仪得到张勋支持,堂而皇之地杀回—复辟年表,给北京老百姓布告,皇族还蓄辫子、穿旧清官服等等,视《清室优待条件》为废纸。
那么张勋的复辟这件事情,如果深究的话,溥仪没有及时出宫,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人,段祺瑞要赖账!段祺瑞实际上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这件事。那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段祺瑞还是这么不说武德呢?
仅其中之一就是溥仪被逐出宫,段祺瑞所忧虑的并不在溥仪身上,而在预感“旧军阀”的大势已去上。
所谓旧军阀一般是指北洋军阀而言,其代表者有冯国璋,段祺瑞,曹锟这批人,这些人都是清廷出身,对清廷一般怀有几分崇敬之情,故而在他们轮流坐庄时,溥仪必须在皇宫内愉快玩耍,就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矩。
而冯玉祥那时,代表“新军阀”的进步力量,他驱逐溥仪,无异于公开拆毁“旧军阀上台”,段祺瑞当然也会大吵大闹,也不会说武德。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只是不甘心与之抗争,因为他们马上就要被这个时代所遗弃。
事实就是这样,溥仪1924年被冯玉祥将军驱逐,两年之后北伐战争开始,段祺瑞和其他那批“旧军阀”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三、冯玉祥将军义愤填膺
虽然明白了段祺瑞为啥要怒吼,却依然还有疑问。都知道冯玉祥将军亦是清廷出身的人,为什么不与“旧军阀”共存亡?这要在冯玉祥将军的自白里,寻找答案。
话说冯玉祥将军,还是北洋新兵的时候,那天他正在看《曾文正家书》,这时工兵营排长孙谏声正好进了屋,顿时显得很不高兴,问:“还要不要做忠臣孝子?”
冯玉祥将军很奇怪,回答说:“做忠臣孝子,岂不是很难吗?”
孙的谏言更加严肃,说:“做孝子的,我没有异议,做忠臣的我也没有!”然后说,曾文正的家书,过会儿我再给你们弄两本其他的书,看完你们就会明白。
果然不久后,孙谏声便把《嘉定屠城记》和《扬州十日记》,交给了冯玉祥,郑重叮嘱:“没人时,又拿出来看,绝不让人看,那不是闹。”
这件事,给冯玉祥将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了孙谏声写给他的两本书“震动很大...由不得我咬牙.”(出自《冯玉祥自传》
显然,冯玉祥将军非要把溥仪赶出皇宫,既不是因溥仪当初,没有及时“召见”进行拉拢,也不是因发生了“载沣难堪误解”,更不是段祺瑞怒发冲冠,而早已经把“种子”埋于心底,终于开花于1924年。
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不管怎么议论,其中一个观点可以确定:不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在今天,主流的看法是冯玉祥将军干得不错,干得不错!
甚至有人说冯玉祥将军将溥仪逐出宫其实是历史一大贡献。由于除易于诱导“清廷复辟”、开倒车历史之外,溥仪当时,已无力养活其中大批太监宫女,致使溥仪不断地卖掉故宫文物古董等等,就连这些太监宫女都暗中做着这件事。
对此,溥仪《我的前半生》也证实了存在着大量珍贵文物的损失——这当然是另外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