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之际,被囚禁于南宫七年之久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拥戴之下复辟,重新成为皇帝,也由此犯下人生中的第二个不可饶恕的大错,那便是冤杀于谦。
复辟成功以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诬陷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等人意图谋立外藩,“意欲”迎接册立襄王之子为东宫太子,要以谋逆之名对其处以极刑。明英宗起初是不忍心也不愿意杀于谦,毕竟在土木堡之变以后,是于谦力挽狂澜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扶大厦之将倾,有着匡扶社稷之大功,而且他也清楚于谦很可能是被冤枉的。
这时候徐有贞说了一句话,使得明英宗最终是痛下杀手,这句话便是“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毕竟明英宗当时已经是太上皇,复辟再度成为皇帝肯定有不少人心中不服,所以“师出有名”很重要,而徐有贞给这场夺门之变定的“名”便是,在明代宗独子早夭,且明英宗有儿子的情况下,于谦和王文等人竟然“意欲”迎立襄王世子,为了粉碎这场阴谋,徐有贞等“忠臣”不得已之下只能拥戴太上皇明英宗再度为帝。
明英宗一听再一想,为了复辟再度成为皇帝的师出有名,为了政治立场,自然是下定决心,最终是杀了于谦这个力挽狂澜的忠臣。
于谦被杀可谓是明朝最大的冤案之一,匡扶社稷的大功臣竟然不得善终,对于当时官场可谓是大地震,使得官僚集团畏祸心理大增,皇帝与官僚集团的隔阂越来越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常态。到了明末,官僚集团更是抛弃了崇祯帝,使得李自成进军北京一路势如破竹,文官武将大多都是望风而降,而成为弃子的崇祯帝只能在绝望之中自缢而死。
那么夺门之变中,害死于谦的三人是什么样的下场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要论夺门之变的首功,明面上是大将石亨,他的结局是身败名裂,以谋反之罪病死于狱中。
在明英宗复辟以后,石亨由武清侯晋爵为忠国公,石亨的侄子石彪则被封为定远伯。而且明英宗对他也是言无不从,仗着如此恩宠,石亨是疯狂为自己谋利,史书记载“其弟侄家人冒功锦衣者五十余人,部曲亲故窜名“夺门”籍得官者四千余人”。
石亨还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掀起大狱,诬陷不服从自己的大臣,对明英宗更是飞扬跋扈,无人臣之礼,还想着侄子石彪镇守大同,自己坐镇京城,叔侄两个都握有兵权遥相呼应,使得明英宗无法忍受,对他慢慢疏远。
到了天顺三年,石亨受侄子石彪谋反和凌辱亲王罪株连,石亨被罢其兵权和职务,只得在家闲住,其朋党也被清算,是悉数罢黜。
次年正月,锦衣卫指挥使逯杲应该是在明英宗授意下,或者看出明英宗有清算石亨之意,于是上奏石亨心怀叵测,与其侄孙石后制造妖言,还蓄养无赖,伺机察看朝廷动静,图谋不轨之意已经很明显。
于是明英宗下诏将石亨下狱,以谋反罪处斩,并且抄其家产。二月,石亨于惊惧交加中病死狱中,石彪和石后皆被处斩。
二、夺门之变,要说实际上的首功之人,应是徐有贞,他的下场也不好,没得意多久便一直被打压,最终郁郁而终。
夺门之变以后,在天顺元年三月,徐有贞被封为武功伯,兼任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赐诰券,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
徐有贞自认为自己文武双全,有着大志向,因此对于石亨和曹吉祥二人根本看不上眼,与他们渐渐疏远,并且多次在明英宗面前提起这二人的不法行为,使得石、曹二人对徐有贞大为怨恨。
曹吉祥身为太监,居于深宫之中,陷害徐有贞最有方法。先是在徐有贞受宠经常与明英宗密谈时,派一个小太监偷听,然后将密谈内容泄露出去。明英宗追问时,曹吉祥又说是徐有贞自己泄露出去,使得明英宗大为不满,慢慢对徐有贞疏远起来。
在明英宗不再信任徐有贞以后,石、曹二人便对徐有贞构陷罪名,于是徐有贞先被贬为广东参政,后又流徙充军到云南金齿卫,石亨败亡后才被放归。
等到明英宗驾崩,明宪宗继位,徐有贞恢复官员身份,不过因为他陷害于谦之事,被世人所唾弃,所以并没有被再度起用,依旧赋闲在家,几年以后,自认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徐有贞,在病中郁郁而终。
徐有贞此人,虽然有一定能力,但心术不正还气量颇小。像徐有贞之前被石、曹二人陷害下狱,门客马士权也被牵连下狱,不过马士权有骨气,不论怎样严刑拷打,也不肯做不利于徐有贞的伪证,徐有贞是大为感动,在出狱充军时,称赞马士权是个义士,以后要将女儿许配给他。
等到徐有贞被充军到云南金齿卫,马士权经常是不远万里地去看望他,但徐有贞却始终不提婚事,马士权也没有问过。等到徐有贞被赦,马士权便离开,终身不言其事。
三、曹吉祥和嗣子曹钦造反失败,最后被处以极刑,是不得好死。
石亨和石彪叔侄死掉以后,曹吉祥是越来越不安,害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被清算,因此有了谋反之心。
曹吉祥最大的依仗是“鞑官”,也就是鞑靼投降明朝的武将。曹吉祥看重的是对方强悍的战斗力,鞑官则是害怕曹吉祥一倒台,失去了护身符,与曹吉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也愿意为曹吉祥效劳。
天顺五年,一桩偶然事件最终促使曹吉祥发动兵变造反,曹吉祥的嗣子曹钦有个家人叫曹福,曹钦对他一直不放心,想致他于死地,因此是滥用私刑。像这种情况,对于权贵来说根本不是事儿,官员一般也不管,但是锦衣卫指挥逯杲一直在监视曹吉祥和曹钦,认为事有蹊跷,觉得其中有猫腻,便追究此事,曹钦因此被言官弹劾,明英宗还特意降敕通告群臣。
因为明英宗在收拾石彪之前也这样做过,所以曹吉祥和曹钦父子二人很是害怕,最终一商议决定起兵造反,曹钦是拥兵入宫,曹吉祥则是掌握禁军接应,要废掉明英宗,自立为帝。
计划确定以后,在起兵前一天晚上,曹钦宴请鞑官,一来是为了先犒劳他们;二是防止有人泄密。不成想鞑官中有个叫马亮的鞑官真偷偷地跑出去揭发了曹钦。
得到消息的明英宗,立刻先将曹吉祥控制起来,曹钦一看马亮跑了,知道大事不妙,于是立即起兵,但曹钦的能力的确不怎么样,关键时刻,竟然先去报私仇,先去杀了锦衣卫指挥逯杲,然后再入宫大开杀戒,不过由于没有曹吉祥接应,自己又没有章法,是久攻不下,最后怀宁伯孙镗率领援军赶至宫中,曹钦只得退回家中抵抗,孙镗紧跟而上,走投无路的曹钦投井自杀,家人全部被杀。
三天后,明英宗下诏将曹吉祥以磔刑处死于市中,并将此事昭告天下。
可以说害死于谦的三人下场都不好,大将石亨是以谋反之罪,病死于狱中。大臣徐有贞虽然算是得以善终,但一直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文武双全,却没有掌握多长时间的大权,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便被充军流放,虽然后来得以恢复自由,却没有被起用,可谓是郁郁而终。太监曹吉祥则是因为谋反被灭族,这样不好的结局,勉强配得上他们的恶行。
当然最后说到底,真正冤杀于谦的,明英宗应该首当其冲,不过站在明英宗的立场,于谦有太多该杀的理由。除却前文交代的为了夺门之变的师出有名,还有于谦的立场问题,虽然于谦是一心为国,但是每一件事都不符合明英宗利益,甚至是在放弃明英宗。
从土木堡之变以后开始,于谦为国着想,拥立明代宗朱祁钰为新皇帝,而不是想着如何解救明英宗,可谓犯了大忌。等到明英宗回国以后,于谦身为明代宗唯一真正重用的大臣,还掌握有兵权,无形中也限制死了明英宗复位的可能,不然等不到明代宗病重,支持的明英宗的大臣就会有行动了,但是有于谦在就没有这种可能。还有明代宗背弃承诺废了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于谦也没有反对。这一件件事,任何一件事都会使得明英宗对他起杀心,更何况这么多事情叠加在一起。
不过明英宗只想着自己的立场,却忘记自己身为皇帝,没有在大局上考虑这个问题,冤杀于谦,其恶劣影响也是深远,官僚集团与皇权也开始离心离德,是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最终在国家危难之际,皇帝反成为最大弃子。
当然官僚集团也并非最大受益者,历经大顺和清朝两次革鼎,官僚集团也是被打压得抬不起头,再无明朝时那般权势,他们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为换了新东家依旧会大权在握,依旧荣华富贵,但并非如此,反而成为被打压和提防的对象。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谦大爷没死,在说相声呢
关键是英宗,别人算个屁
都不是好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