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的世界里,似乎总是迷雾重重,让无数玩家心生困惑,不论你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浸淫多年的老手,似乎都难以避免那些令人懊恼的吃亏经历。紫砂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又一层地叠加,使得人们愈发迷茫,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迷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复杂,只要调整好心态,每个人都能在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真正的紫砂壶鉴赏高手。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关于玩壶时应有的心态与见解。

一、切勿急功近利,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积累。如果你心态浮躁,急于求成,那么你很可能会在这条道路上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新手来说,前方的道路漫长且充满未知,他们往往对原矿紫砂一无所知,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描绘紫砂的模样。他们偏爱那些颜色鲜艳、光亮如镜、泥料细腻如玻璃的壶,殊不知这样的壶早已失去了紫砂的本质,表面瓷化,与瓷器无异。紫砂的颗粒感是可以通过肉眼区分的,其目数大致在20至120目之间,而制作紫砂壶的最佳目数则应在30至60目之间。过粗或过细的泥料都会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产生影响。

二、如果你原本不喝茶,却突然对紫砂壶产生了兴趣,那么我要提醒你,前方可能会有许多弯路等着你。喝茶与玩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对茶一无所知,那么你在玩壶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许多阻碍。因此,我建议你先花些时间去了解茶,品味茶的韵味,这对你未来的玩壶之路将大有裨益。或许你现在无法理解这一点,但希望你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有所感悟。壶与茶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茶文化的精髓。

三、在紫砂的世界里,切勿盲目追求那些所谓的绝世好泥、独家泥料或绝版泥料。这些泥料往往充满了未知与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让你陷入困境。其实,传统的泥料才是最美的,它们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被无数玩家所认可。紫砂泥料只有紫泥、红泥和段泥三种,其他的都是这三种基础泥料的分支或天然共生矿。对于那些偏门的泥料,我们应谨慎对待,以免上当受骗。关于清水泥,很多玩家都对其充满了好奇。其实,清水泥是紫泥的一种,它起源于早期的练泥工艺。当时,人们将几种不同的紫泥矿拼配在一起制作紫砂壶,而单一紫泥矿练的泥就被称为清水泥。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单一原矿的紫泥都可以被称为清水泥或紫泥。

四、在挑选紫砂壶时,切勿被外表所迷惑。那些看起来水润、光亮或水色好的壶并不一定就是好壶;同样,那些看起来干涩、水色不好的壶也不一定就是差壶。有些商家为了追求美观,会对泥料进行打磨抛光处理,使得壶表看起来更加漂亮。然而这样的壶泥料本身并不一定好。一把刚出窑的紫砂壶,在经过上千度的高温烧制后,外表往往会显得灰头土脸、毫无光泽。而那种和田玉般的光泽则需要在茶水滋润养护之后才会逐渐显现。因此我们不能仅凭外表来判断紫砂壶的好坏。好的泥料应该静谧雅致、呈亚光状,养后的光泽犹如儿童眼睛的清澈明亮。新壶上可能会有些许云母片,但在泡养过程中会逐渐消失。如果壶身泛出不自然的亮光,灯下观察没有透感、反光混浊,那么很可能是经过了抛光处理。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盖内和壶身的色泽来判断其是否经过了抛光处理。

五、在紫砂壶的世界里,关于壶形与茶叶的搭配似乎总是充满了争议。有些人认为某种壶形适合泡红茶,另一种壶形则适合泡绿茶。然而这些所谓的“合适”因素往往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并没有经过深入考证。为什么你不亲自尝试一下呢?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否则你就会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新手在玩壶的过程中最大的动力应该是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探索。只有不断地尝试与总结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六、关于紫砂壶的实用性问题,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了。在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只要你会喝茶,你就能教壶商怎么用壶而不是反过来。对于方器和筋囊器来说,壶盖与身筒之间的密封性并不是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这两类器形受工艺所限,漏水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如果非要抬杠的话,也不排除有极个别不漏的情况存在。此外早期的紫砂壶一般都是一次烧成不整口的口盖也不会太好。只要在使用过程中壶盖不渗水我都不建议再做调整保持原样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

七、关于壶形的选择这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审美水平了。其实线条越简单的壶越考验工手的功力与艺术水准。因为简单的壶往往难以掩盖其瑕疵和缺点而花哨的壶则可以通过添加各种元素来掩盖其不足。因此线条简单的壶往往更能体现工手的真实水平。同时线条简单的壶往往更具古拙之感这与紫砂壶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平和、超世脱俗”不谋而合。因此古拙大度的壶形是最佳的清秀趣味的壶形则次之。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呢?方法其实很简单:先从传统的壶形开始玩起。当你听到有人说某款壶的壶形如何了得时你可以找出这款传统壶形最经典的图片与之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你就能发现其中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了。当然能提高多少就看你的悟性了。如果你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达不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你的审美观也会受到限制。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你的审美观也会逐渐提高的。因此我建议你在玩壶的过程中要多看少买先把眼光养正只要方向对了哪怕你现在只是站在起点将来也能玩出很高的水平来。

八、在紫砂的世界里泥料只要是原矿的就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都能很好地宜茶保味、聚水凝香。便宜的壶和大师的壶在泡茶时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紫砂壶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品质和艺术性而与紫砂壶本身的透气性、吸水性等因素关系不大。只要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吃足火达到烧结温度就能充分发挥出泥料本身的利茶性了。因此我们不能仅凭紫砂壶的吸水性和透气性来判断其价格的高低。吸水性是壶体本身的气孔载水量而透气性则是基于紫砂双重气孔结构的渗出度。每种泥土都蕴藏着独一无二的吸水与透气特性,如同它们的灵魂印记。
在紫砂的世界里,不同的泥料,仿佛拥有各自的生命语言,通过吸水和透气性的微妙差异,诉说着它们与茶叶间独有的契合故事。这种适茶性的多样性,正是紫砂茶具得天独厚的魅力所在,让每一种茶叶都能找到与之共鸣的紫砂伴侣。

然而,在探索紫砂的旅途中,我们常常容易陷入自我膨胀的迷雾。特别是那些曾成功驾驭企业巨轮的掌舵者,更容易将自己视为洞察世事的智者,对旁人的忠告置若罔闻。他们坚信自己已穷尽一切疑问,每一次自我质疑都能迅速找到“完美答案”,且在解释中愈发坚信自己的无误。殊不知,这不过是自我设限的迷宫,外界的声音再响亮,也难以穿透那层自我编织的茧。
当紫砂收藏之路步入歧途,往往难以自拔。难道众多壶友的智慧结晶,还不足以照亮你一个人的盲区?这显然是个荒谬的设问。因此,倾听他人的声音,是走出迷雾的关键。
一旦发现收藏方向有误,若能及时刹车,本可避免更多损失。但人性的固执,却在此刻暴露无遗,让人欲罢不能,即便面对显而易见的错误,也要拼命找借口维持现状。最终,家中堆积如山的,或许只是些价值不菲的废品。随着收藏之路的深入,你会愈发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真理永不褪色。试问,谁又愿意用一把珍稀的紫砂壶,去换取十把不入流的次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