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网络空间内流传着壶友们对新购壶具的种种疑惑,特别是关于抛光壶的辨识问题。一张张图片上传,一句句询问抛出,评论区里,各路英雄好汉纷纷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对于众多壶友而言,购壶之路不仅需警惕泥料的质量,还得辨别是否为抛光壶。更有甚者,一些商家打着“老壶”旗号,声称壶已养出包浆,实则不然,乃抛光之作。面对市场乱象,今日,咱们就来聊聊抛光壶的真面目。

在紫砂界,抛光又有一个别称:车光。此乃紫砂成品加工的一道工序,通过各种手段,新壶表面得以抛光,形成类似陶瓷上釉后的光泽,仿佛岁月沉淀,历经沧桑,从而吸引买家眼球,抬高售价。然而,这种违背常规的做法,无疑隐藏着不小的风险。回溯民国初期,泰国商人曾定制了一批“独钮壶”,带回本土后,施以抛光技艺,并在壶嘴、壶钮、提梁等边缘镶嵌金属,此举迎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也由此开辟了一片新市场。

彼时,抛光紫砂壶,意在增添茶具的光泽之美,主要采用的是水磨抛光。而今,紫砂抛光技术却已融入了抛光剂和化学物质的元素,这无疑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热水浇淋抛光壶后,那股刺鼻的气味便是明证。此外,这种抛光手段也严重损害了紫砂壶的原本价值。

其实,水磨抛光的历史颇为悠久,在中国古代便已应用于瓷器领域。众所周知,陶瓷上釉后,其效果与抛光壶颇为相似,毕竟,谁又愿意拥抱那些凹凸不平、手感粗糙的物件呢?据史料记载,水磨抛光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道光年间之后,由此可见,紫砂抛光技艺的出现,相较于陶瓷上釉,确实要晚得多。

如今,抛光紫砂壶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迎合市场,追求卖相。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壶能够尽快养出包浆的心理。毕竟,有需求,才有市场。
然而,对于真正懂紫砂的人来说,紫砂的韵味,在于其朴实大方的纹理。一旦经过抛光,壶身便呈现出“玻璃相”,与真正养出的包浆大相径庭。而且,经过抛光的紫砂壶,再也无法养出包浆,其味道也会变得怪异。

因此,购壶时,我们一定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若有机会,不妨亲临博物馆或藏家之处,亲眼目睹紫砂真品的风采,感受真正的紫砂韵味。若自己经验不足,切勿轻易购买商家口中的“已养成包浆的紫砂”或所谓的“老壶”。
每当遇到购壶的壶友,我都会告诉他们:宁愿选购一把新壶,亲手养之,也不要去购买那些已经养好的壶。其实,养壶并不难,只要参考一些相关资料,便可轻松掌握。拥有一把新壶,亲自见证其逐渐养出包浆的过程,那份成就感,绝非言语所能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