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新入门的藏家们往往热衷于探讨两大话题:泥料的优劣与制作工艺的全手工、半手工之别。然而,若要透彻理解这一议题,还需深入剖析其制作工艺的细腻步骤。

半手工壶,顾名思义,即是在紫砂壶的制作流程中融入了手工技艺,但仍需依赖模具以成型。相对而言,全手工壶则强调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借助任何模具,其制作难度自然攀升,所需时间与精力亦随之增多。

模具,本质上而言,亦是一种工具。回顾历史,古时的紫砂壶匠人亦不乏使用模具者。例如,筋囊器型的紫砂壶在古代便是借助模子来塑造形态的。因此,对于模具的看待,应依据不同的壶型而论。在某些壶型中,半手工壶借助模具所展现的气势与韵味,甚至超越了全手工壶,如花货便是典型例证,其制作若无模具,几乎难以完成。

然而,全手工壶的制作难度远超常人想象。若工艺师的火候功力未臻化境,其作品的气韵往往不及半手工壶。在器型规整方面,全手工壶亦易出现瑕疵。即便是国家级工艺师、高工,亦不能保证每次全手工创作都能一气呵成,往往需要反复推敲与琢磨。
在制作过程中,传统手法打出桶身后,为了壶型更为标准,仍需借助模具进行校准。壶友们常担忧半手工壶因模具而可批量生产、无限复制,实则此忧多虑。半手工壶同样蕴含着作者的匠心独运,同样具有不可复制性。顾景舟大师的多款壶亦曾借助模具,关键在于其模具运用得当、巧妙。即便现今高级工艺师使用顾老的模具,亦难以再现其独特韵味。
因此,鉴赏紫砂壶时,应更关注泥料、气韵与器型,至于手工还是半手工,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