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英。女。汉族。抗日英雄模范。
1911年,明德英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那个年代是个贫苦人吃糠咽菜的年代,明德英的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起早贪黑,但依然不能改变饥寒交迫的窘境,哪怕是让家人们好好吃上一顿饱饭。
两岁时,明德英刚刚学会“妈妈”、“爸爸”几个简单的词汇,却因为高烧,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了一个一直不会说话的人。当时,家人们看着明德英发烧了,却没钱给她看病,明德英起初在家人的怀里大哭,后来,哭不动了,迷糊了。家人摸着她的身体,觉得总是烫手,但谁也没有办法。十多天后,明德英的烧退了,家人们很高兴,觉得明德英抵抗力很好,但没想到原来会说“妈妈”、“爸爸”几个简单词汇的明德英,因此落了个无法开口正常说话的病。
怎么办呢?家里还是没钱给明德英看病,时间一天天、一年年地过,明德英最终成了终身无法正常说话“哑女”。家人觉得亏欠她太多了,但一直没有什么弥补她的。苦难的日子漫长而艰难,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人们的无奈与痛苦中继续下去,看着已经二十岁出头的明德英,家人开始发愁——到了婚嫁的年纪,把明德英嫁给谁呢?那场明德英幼年时让明德英无法开口说话的重病,此刻更像一座大山,压得家人们也说不出话来,喘不过气来,但一切已经没有办法得到补救了。
也不知道是哪一天,马牧池乡一个叫李开田的人来家里提亲了。李开田一穷二白,要啥没啥,甚至连个落脚的屋子也没有。家人犯难了——把明德英嫁过去,她和李开田怎么生活呢?在汉语词汇中有个词叫“团焦”,意为圆形草屋。山东一带人也将它叫“团瓢”,清·龚贤《画诀》:“空者为亭,实者为团瓢。”元·马致远《任风子》第四折:“编四围竹寨篱,盖一座草团瓢。”
“就给娃娃们弄个团瓢吧,让娃娃结婚后有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家人们说,但这个遮风挡雨的团瓢该往哪里搭建呢?好心的村民建议家人把团瓢搭建在一块坟地里,原因是他们为李开田介绍了一份工作——为一户地主家看护坟地,而要建团瓢的地方就在地主的坟地里。明德英的家人心里有千万个不愿意,但生活向他们敞开的路只能通往地主家的坟地。就这样,地主家坟地的附近一座草团瓢被搭建了起来,明德英嫁到了横河村,在与死人相伴的地方和李开田一起有了一口饭吃,至少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缺衣少穿地艰难活下去。
中国的老百姓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即使日子再苦再难,他们也要把日子过下去。明德英和李开田也一样,即使家里坟地里,但他们依然能让团瓢里升起活着的气息——在苦难的团瓢他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和他们一样都置身在团瓢的风雨飘摇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个贫寒的团瓢也被轻轻翻开了——
1937年10月1日,日军进攻德县,拉开了日本进入山东的序幕。10月5日,德县陷落;1937年11月13日,日军进攻济阳,并迅速占领之;1937年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1938年1月1日,日军轻取大汶口;1938年1月7日,日军攻入济宁;1938年1月10日,日海军第四舰队占领青岛,随后,日军沿青烟公路占领了烟台、威海等地;1938年3月18日,日军攻陷滕县;1938年4月19日,日军占领临沂;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山东全境陷入日本之手。(《图说山东抗战 日寇入侵山东沦陷》大众网,2015-08-26 )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暂时放松了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将主要兵力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山东与之相伴的历史是: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正式宣告成立,使分散各地的游击队成为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纵队成立后一方面指挥各部队配合地方党政机关动员组织群众,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一方面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至1939年春,山东纵队初步创建了泰山、沂蒙、清河、胶东、泰西等游击根据地,并开展了鲁南及滨海地区的抗日工作。(《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省人民政府网,2021-02-10)
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这句话有着深刻现实关联的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日军四处侵略,每到一处都要烧杀抢掠,既残暴又血腥。为了保家卫国,心系百姓的八路军战士们集结起来,扛起钢枪便奋勇杀敌,誓要与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和许许多的山东百姓一样,居住在团瓢里的明德英和李开田的生活本就贫弱凄苦,又因日寇的铁蹄踏入齐鲁大地更是雪上加霜。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但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实际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于是,这样一个概念一天天在他们的心中萌生,让他们在痛苦中活得清楚且明白了:家乡不应该被日军如此糟践,只要有机会,一定要为抗日救亡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1941年冬,日寇在沂蒙地区进行了凶残血腥的“大扫荡”,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牧马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在团瓢外的明德英忽然看到一位八路军跌跌撞撞地朝坟地奔跑了过来,但不知为啥却一头栽倒在地了。明德英赶忙放下不满周岁的女儿上前查看,只见八路军战士受了好几处枪伤,浑身是血,已经奄奄一息了。明德英没有多想,冲上前去,将八路军战士拉进了自己家团瓢内,并用一堆柴草掩盖住了八路军战士的身体。
之后,明德英抱着女儿出了团瓢,看到几个日伪军追了过来。这时,她反倒冷静了下来,日伪军上前问她,有没有看到了一个八路,她用手不停地比划,日伪军明白了她是个哑巴。接着,她向日伪军比划自己看到八路向西山跑走了,日伪军就朝着她指的方向追了过去。看着日伪军远去,彻底消失,明德英回到团瓢扒开柴草,看到八路军战士已经昏死了过去。
明德英扶起八路军战士,八路军战士短暂苏醒,但一扭头又昏迷了过去。明德英看到八路军战士面色苍白,嘴唇上都快没有了血丝,急忙拿出家里平时积攒下来的碎布条儿,为八路军战士清洗和包扎伤口。在这个过程中,昏迷中的八路军战士嘴里偶然传出“水……水……”这样几个字。然而,明德英的团瓢哪有烧开的水呢?情急之下,她解开衣服,把自己的乳水一点点地挤给了八路军战士。
两天后,八路军战士苏醒了,但身体十分虚弱。看着八路军战士的样子,明德英忽然想到家里仅有的两只母鸡。于是,明德英和李开田比划着商量,能不能将两只母鸡中的一只杀掉为八路军战士提供营养,李开田同意,明德英就开始天天为八路军战士熬鸡汤。还没断奶的女儿看着鸡汤一点点地被明德英喂八路军战士,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显然是想要得到一小口,但明德英却把鸡汤全部给了八路军战士。
五天后,八路军战士的情况有了一些好转,但没有鸡开为他再熬鸡汤了。明德英明白鸡汤的作用,又和李开田商量将家里的另外一只母鸡杀掉了……十多天后,八路军战士的伤口愈合得差不多了,看到明德英和李开田为自己疗伤倾其所有,不忍心再待下去,再加上他心系部队,已与部队多日失去联系,硬是要归队。
明德英和李开田不好多做挽留,李开田借来一头驴,将八路军战士护送到20里之外的镇子上,辗转找到了部队的留守同志,将八路军战士托付给他们,请他们帮忙联系队伍。原来,这位八路军战士姓徐,是在突破日军包围时受了伤,看到附近是一块坟地,想甩开日军这才走了过来。如果没有明德英及时相救,后果可想而知。
1943年,明德英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八路军山东纵队军医处香炉石分所18岁的看护员庄新民。当时,庄新民与战友们在反“扫荡”作战中,一边救护伤员,一边掩护伤病员突围转移。为减少伤亡,上级决定让年纪较小的八路军战士换上百姓装束,庄新民也在其中。但在夜间转移途中,庄新民走散掉队,与众多避难的群众一同被日寇抓住。这群百姓中,就有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李开田见庄新民年纪不大、周身有伤,就与他以父子相称,平时对他照顾有加。两人被日寇裹挟着做了约一个月的苦力后,在山东泰安被释放。
到哪里去呢?庄新民没有办法联系到部队,伤口感染化脓,不发着烧。李开田丢不下庄新民,背着庄新民翻山越岭,回到了自家的团瓢。明德英见丈夫背回一个陌生人,又生了一个孩子的她联想到以前救过的徐姓战士,心中一下子又涌起了怜爱之意。但家里多了一口人,哪来的吃的呢?万般无奈之下,明德英和李开田想到了借,他们借地瓜、借细粮,给受伤的庄新民增强营养。做了这些,明德英觉得庄新民的营养还不够,为使庄新民能恢复得更快一些,她又将乳汁挤入碗里给庄新民喝。
同时,明德英和李开田为了避免引起敌人警觉,先后将庄新民藏在自家茅屋、附近岩洞、村外沟壑中。在他们的悉心保护和照料下,庄新民渐渐被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养好伤后,庄新民匆匆离开了沂南,告别的时候,他向善良的明德英夫妇俩郑重地敬了个军礼,然后将两位恩人的姓名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之中。
解放后,庄新民官至厅局级,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十几年前的救命之恩,不仅数次前往沂蒙探望明德英夫妇俩,还将李开田接到上海的家中住过一段时日,两家人可谓亲如一家。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首先提出了“红嫂”的称谓。明德英被称作“沂蒙红嫂第一人”。随后,明德英救护八路军战士的情节,后被编入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
2009年9月10日,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但此时,这位不会说话的“红嫂”已经离开人世十多年了——1995年,明德英病逝后,庄新民在家中设灵堂祭奠。之后,庄新民每年都让两个儿子去沂南县给明德英扫墓,逢年过节也总会给明德英的子女寄年货、礼金。在这个过程中,庄新民总是叮嘱孩子们今后不要忘记感恩,要永远铭记明德英这位伟大无私的“红嫂”,要记得老区人民的恩情。
“红嫂”就这样成了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品牌,它并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人们赋予那些在战争年代救助伤员,支援前线的沂蒙妇女的一个特殊称号。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红嫂”用乳汁救助八路军伤病员,是子弟兵最信赖的亲人。她们和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沂蒙山百姓一起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中国革命的每一步都是人民用他那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来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