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外敌兵临城下,为何北宋遭遇靖康之耻,而明朝却能绝境翻盘

历史局面喵酱子 2025-04-15 13:51:32

1126年靖康元年那会儿,八月份,金国看宋朝不守信用,毁了和约,还不肯交出北边的三个镇子,一气之下,就大规模派兵往南打宋朝去了。

那时候农历闰十一月快结束了,女真族的东、西两路军队一前一后过了黄河,在汴梁城外面碰了头,十五万大军直指北宋的都城。

现在,距离东京保卫战头一回打完才短短十个月,北宋王朝又得面临一场决定命运的重大挑战。

说来也巧,大明王朝到了正统十五年,也就是1449年的八月,明军在土木堡这个地方吃了个大亏,打得一塌糊涂。

北伐瓦剌的二十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跟去的上百名文官武将也死了大半,就连亲自带兵出征的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敌人给抓走了。

十月头一天,瓦剌的太师也先,他找了个借口,说要送咱们的上皇回朝,然后趁着打赢了几仗的势头,带着大军往南打明朝来了。他们冲破了紫荆关,没过几天,到了十月的第十天,大军就开到了大明京城北京城下。

北宋在1126年,大明在1449年,都遭遇了外敌的大举进攻,敌军直接打到都城城下。那时候,两个朝代的京城附近兵力薄弱,老百姓心里都慌慌的。就他们当时的处境和面临的困难来说,这两个汉族王朝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

但到最后,北宋的京城还是没能守住,徽钦两位皇帝被抓走,经历了极其丢脸、痛苦的“靖康之变”。反过来看看大明,他们逆风而上,狠狠打击了瓦剌,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北京守卫大战。

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个问题了,同样是陷入了超级惨的境地,生死关头,为啥两个王朝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是皇帝拍板,还是将士们斗志昂扬?是皇朝兴衰,还是天意民心所向?

【对手:无敌女真与松散瓦剌】

东京和北京,这两个地方,都曾经历过一场相隔三百年的京师大战,它们分别影响了北宋和明朝的不同命运。在东京的那场大战,让北宋的国运急转直下,走上了衰落之路。而三百年后,北京的那场保卫战,却顽强地守住了明朝的江山,使其得以延续。这两场战役,虽然相隔甚远,但都各自在关键时刻,决定了两个朝代截然不同的走向。北宋因保卫战失利而逐渐走向衰败,明朝却因保卫战胜利而得以喘息,两者的命运因此大相径庭。

在深入探讨背后的复杂缘由前,咱们得先实实在在地说,宋朝和明朝的军队,他们那时候打的敌人,真的是大不一样。

金国的故事得从1114年讲起,那时候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涞流河边发起誓言,女真的骑兵们从此如猛虎下山,四处征战,几乎无人能敌。他们北上南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过了十多年,南边又冒出了像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军事奇才,之前那个“女真兵不过万,过万则无敌”的战场传说,终于被打破了。

特别是1125年把厉害的辽国打败以后,女真金国不光有了辽阔的草地,还占领了东北、华北这些大块地方,直接就成了东亚大陆上最牛、谁也比不上的势力。

金国虽然内部有派别之间的斗争和不合,但它终究是个完整统一、实力强大的国家。

看看明朝那会儿的瓦剌,虽说名义上把草原上的各部族给统一了,但其实还是各个部落自己管自己,就是个大点的松散联盟。

在大漠上威风凛凛的太师也先,手握瓦剌大权,可偏偏少了黄金家族的血,这让他没法正大光明地接过蒙元帝国的担子。

脱脱不花,他是忽必烈后代,被人操控当了大汗,其实按规矩来说,他才是这片草原真正的老大。

大官和正统皇帝之间,互相盯着,私下里也使着劲儿,这让瓦剌政权里头乱成了一锅粥。这样一来,也先在带着人马往南打明朝的时候,就不敢承受、也不愿意看到太多的人马折损。

北京保卫战打完没多久,也先和脱脱不花两人就闹起了矛盾。这一闹,瓦剌部落很快就散了架,一点点分裂,最后就没了。这事儿也告诉咱们,看起来挺厉害的瓦剌,实际上内部很不稳当,非常脆弱。

另外,金朝把辽朝打败后,很快就占领了北方大片地方和资源,那儿的农业、放牧、做手工、还有买卖都挺繁荣的。

瓦剌那边,还是老样子,就靠游牧过日子,经济结构简单,底子也薄。蒙古人得靠着跟明朝多搞朝贡贸易,不停地换,才能弄到他们急需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

简单说来,靖康元年那会儿,北宋碰上的对手可不简单,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这金国,打起仗来能轻松打败辽国,经济实力也不比咱们中原的王朝差。

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那边,政局乱糟糟的,经济也一般般。跟金国打宋那会儿,一门心思想着吞下整个中原不同,瓦剌骚扰明朝,没啥明确的大目标和长远的打算,主要就是瞅准机会捞点好处,不是要去拼命杀人。

【国力:财政衰微与仓秉殷实】

咱们来聊聊宋朝和明朝在国力上的差别:

北宋那时候,官员太多、花费太大、兵力过剩,这三个大问题一直困扰着朝廷。到了徽宗当皇帝的时候,为了填补国库的空缺,就加重了老百姓的税,这样一来,大家心里的不满就越积越多。结果,宋江、方腊这些人就带头闹起义,搞出了好几场大规模的农民反抗。

到了靖康初期,北宋的经济一落千丈,别看表面喊着“丰亨豫大”,其实朝廷到民间都是乱糟糟的,汴梁城看着挺热闹,其实都是虚的。国家钱袋子空了,老百姓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北宋朝廷为了买到一时的安宁,不得不给金军送上了一大笔钱,这笔数目之大,简直让他们自己都难以承受。

黄金五百万两闪闪,白银则有五千万两之多,彩色绸缎和里绢各有一百万匹,马、牛、骡这些牲口加起来有一万头匹,还有一千头骆驼——《大金吊伐录校补》里都有记载。

为了赶紧付清那笔庞大的战争赔款,皇帝赵桓首先站出来,把皇宫里的金银财宝全都拿了出来。接着,他又硬逼着大臣们、有钱的地主和老爷,还有普通老百姓,都得交出家里的金子银子。

那时候,他们想尽办法捞钱,卖官职、吓老百姓交钱、到处搜刮抢夺,什么手段都用了。可就算这么拼命,到头来也只搞到了黄金三十万两、银子一千二百万两。

这时候,汴梁城里头能搜刮的都搜刮遍了,实在是没啥可给的了。赵桓没办法,只好又跑去跟金人说好话,想用宫里剩下的那些宝贝古董,来还债进贡。

因此,在靖康元年,也就是1126年的二月,东京第一次保卫战刚打完没多久,宋钦宗就说老百姓太苦了,城里养不活那么多兵马,大概有几十万人。所以,他就把刚赶到汴梁城外面的那些来救驾的军队,都给打发走了。

赵桓这么做,一方面是想向金国明确表示,咱们是真心想和谈的,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手头紧,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

那年五月份,北宋政府调动兵马去救太原,种师中接到命令,带着秦凤路的九万大军前去帮忙。

尽管打了五仗赢了三场,但因为主帅种师中没钱犒赏三军,导致士兵们闹起了事。最后,这位西军里的出名将领,只能带着手下拼死战斗,从早上卯时一直打到巳时,身上受了四处伤,还是坚持战斗,直到战死沙场。

靖康元年冬天一到,金兵又打到了汴京城下。那时候,宋朝的国库早就空了,老百姓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士兵们因为没有奖赏,都不肯去打仗,结果城里就乱套了。

守城将领姚仲友,来自一个军人世家,祖祖辈辈都是行军打仗的。《夜里聊战事》这本书里夸他们家“三代人都忠心耿耿,孝顺长辈,名声传遍了周边各地”。可谁能想到,最后他竟因为城里军民互相抢夺财物,被残忍地杀害了。

仲友在二十五号晚上,在南城被军民狠狠打了一顿,最后不幸丧命,死得特别惨,尸体都摔在了沟里。他的亲人也全都失散了,不知道跑哪去了,家里的东西也全都被抢光了。

咱们聊聊明朝那会儿,洪熙和宣德两位皇帝治国宽松,不轻易动武,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国家就这么一天天强起来了。等英宗朱祁镇坐上龙椅,大明可是“仁宣之治”后最牛气、最富裕的时候。

1449年那场土木堡大战,对明朝军事上真的是个重创,不过它的经济倒没怎么受影响。只要国家这台大机器一开动,士兵、粮食、武器这些很快就能重新备齐。

还得说一下,土木堡之变后,瓦剌等了五十多天才又往南打。那时候,明朝京城兵力空虚,大家都吓得不行。可奇怪的是,瓦剌人竟然没抓住这个赢战争的大好机会。

这五十多天里,明朝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忙着调集军队、布置防线。兵部尚书于谦动作迅速,从四面八方召集了二十二万大军来支援京城。同时,他还从通州粮仓调来了快上百万石的粮食,又从南京仓库运来了好几十万件武器和铠甲,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于谦也发布了新规定:“谁要是运二十石粮食到京城仓库,官府就给一两银子作为运费。”他还说,“新选出来的余丁官军、以前就在操练的舍人,还有那些自愿报效国家的人,每个人都赏一两银子,还有两匹布。”

【君臣:千古一帝与铁骨铮臣】

两场京师保卫战的结果,确实受到了对手实力强弱和国家强盛衰弱的影响,但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

战争这玩意儿,从来都不是只看账面数字那么简单。一个劲儿地找外在理由,不光会让人忘掉北宋皇帝和大臣们在靖康那会儿的一大堆严重失误,也会让人忽略明朝的老百姓和士兵为了守住京城,拼死拼活所干的一切。

人在战争中始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个因素。东京和北京战场上,因为领头的人差别太大,所以最后的结果才会如此不同。

北宋那时候的皇上,就是大家后来都说他“啥都会,就是不会做皇帝”的徽宗赵佶。他过得那叫一个奢侈,政治上又糊涂得不行。他周围,跟着一帮坏蛋,头头就是童贯和蔡京,人们称他们为“六贼”。

靠这些糊涂皇帝和奸臣来掌控朝廷、管理国家,即使没有女真金国这个外患,北宋自己垮台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辽金战争快结束时,徽宗信了童贯的坏话,想收回燕云,就去找金国一起打辽国。可这个“和金国一起灭辽”的笨办法,一下子就让北宋军队不行的事儿露馅了。更糟糕的是,女真人在灭了辽国后,看到北宋这么弱,立马就动了攻打中原的心思。

1125年冬天,赵佶得知金兵分两路攻打宋朝,他为了推卸责任,同时也不想被人说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君王,就在朝堂上装病,假装气得昏倒,从龙椅上摔了下来。然后,他就说自己没法再管国家大事了,硬是把皇位塞给了太子赵桓。

赵佶把北宋这个烂摊子一股脑儿地推给了儿子,然后他自己,第二天晚上就带着皇子、后妃,还有蔡京这些亲信大臣,一声不响地溜出了汴京,直奔扬州躲灾去了。

而且,那个逃跑的太上皇为了在扬州继续享福,居然把本该送到京城的大批税银给扣下了。他还找了个保护他的借口,把从东南方向赶来京城救驾的军队留在身边。

瞧瞧大宋皇帝干的那些事儿!

新上任的皇帝钦宗赵桓,也是个没办法的主儿,被硬推上皇位后,他压根儿没想过怎么带着东京的老百姓对抗外敌。一听说金军快要渡过黄河了,他立马就想着要逃,跟他老爹一样,打算扔下都城,跑到南方去避难。

尽管李纲这位主战派大臣费尽口舌劝他留下,赵桓还是勉强留在了汴京。但之后,他干得最“出色”的事儿就是不停地求和,整体表现真的很让人失望。(这事儿后面还会细说)

国家危难时刻,大宋那两位皇帝老子和儿子,既没有担当也没啥骨气。可你看看明朝,老朱家的人,简直就是天生的硬骨头,他们守着国家大门,国家有难时,皇帝宁愿战死也不退缩。

土木堡之战打了败仗,皇帝英宗被抓后,大臣们赶忙上书,请求在京的郕王朱祁钰赶紧来当皇帝。

这位一直以来过着舒服日子,从不插手国家大事的年轻王爷,突然间被卷入了朝堂的风波里。刚开始,朱祁钰心里头也是害怕得很,压根儿不想当皇帝。不过,在于谦一番为国为民的诚恳劝说下,他最终还是咬咬牙,挑起了朱家后代该挑的重担。

一开始,大臣们担心国家没了主子,太子又年幼,敌人眼看就要打来,就请求皇太后让郕王即位。郕王一听,惊讶得连连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真的是为国家着想,不是为自己打算。”郕王这才答应了下来。

当上皇帝后,朱祁钰特别看重于谦,对他的建议都虚心接受,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对内管理上,他放手让于谦去做;对外,他坚决抵抗敌人,绝不妥协求和。

说到被形势所迫、紧急上任这事儿,明代宗朱祁钰比起宋钦宗赵桓,那表现真是好太多了,挺让人佩服的。

得记住,大明朝廷里头还有个超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于谦,他被《明史》夸成是“忠心耿耿,光辉赛日月”。说真的,就是靠了这个铁骨铮铮的书生,1449年的那场大战局势才被彻底扭转了。

其实北宋也有忠臣良将,但遗憾的是,这些人最终都没能入得了徽钦两位皇帝的眼。

【决策:摇摆不定与君臣一心】

咱们聊聊当大军逼近的时候,宋朝和明朝在拿主意方面有啥不一样:

宋徽宗把敌人引进来后,自己又跑了,就不再管北宋朝廷的事了。接着,钦宗赵桓接了班,成了和金国打仗的头号人物。可他在到底是打是和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像风中的墙头草,来回摆动。

在东京第一次保卫战时,金国的西路大军被死死挡在了太原那边。而他们的东路军,虽然一路打到了汴梁城脚下,但兵力也就六万人,这点人数对大宋的首都还构不成啥大危险。

开封在李纲的精心策划下,慢慢稳住了阵脚,跟女真人打了几仗,都没让对方捞到好处。而且,各路援军马上就要到了,这样一来,北宋在战场上开始占据上风。

可是胆小的钦宗急着想让战争快点结束,居然主动派人去跟金人讲和。后来,他不仅答应给金人支付高额的战争赔偿,还同意了金人要求割让太原、中山、河间这三个地方的条件。

才过了半个月左右,二十多万的救驾大军就慢慢来到了汴京城的外面。这下子,大宋的皇上心里又踏实了,感觉能跟金兵较量一番。尽管之前两边已经签了和约,但他还是听了姚平仲这些将领的意见,决定晚上去偷袭金兵的营地。

没想到消息意外泄露,偷袭行动就这么泡汤了,去偷袭的士兵一个都没回来,赵恒吓得像丢了魂儿似的。

为了求得金人的宽恕,大宋的皇帝居然说他对那偷袭的事一无所知,还说是那些主战派自己决定的。接着,他一道圣旨,就把东京保卫战里立了大功的李纲给撤了职。

战争结果还没个定论,就急着跟金人讲和,啥都不顾了。等战局稍微平稳点,又立马心急火燎地想着靠偷袭一下子翻盘。

动起手来不敢使出老命,“和解”吧心里又觉得憋屈,瞻前顾后、变来变去,赵恒这般模样怎能安抚百姓守卫疆土,北宋这样又岂能不衰落?

靖康元年(1126)二月很快就到了,金兵心满意足地带着战利品走了,这标志着第一次保卫东京的战斗落下了帷幕。逃过这一劫的宋钦宗,这时才又开始觉得北方的那三个重镇真是太重要了。于是,在关于这些地方的问题上,他开始反悔,说话不算数了。

不按照和约来办事,这就给了金人再次挥师南下的借口。北宋要是打算毁掉那个盟约,那就得好好琢磨下怎么应对,或者也得有胆量去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但遗憾的是,赵佶却始终没啥动静……

靖康元年八月那会儿,金兵又打南边来了。到了九月,咱们守了两年的太原城,终究还是没能守住,被攻破了。之后,女真人的两路军队就跟开了挂似的,一路猛冲猛打,根本停不下来。宋朝在北方的防线,那叫一个脆弱,金兵一来,立马就垮了,跟纸糊的似的。

之前,西军在救援太原时吃了大亏,那可是北宋最能打的部队,以后再也没法在汴京城外头露面了。

这时候,李纲被朝廷贬走,离开了京城,那些本来为了保卫皇帝而聚集起来的各路军队和民兵,也都被解散了。这么一来,汴京的局势比起半年多前,那可是更加紧张,也更危险了。

名将种师道接替了李纲的位置后,他仔细分析了形势,觉得迁都长安是个好主意。可惜,这个建议被认为是想逃跑,没被大家接受。结果,种师道不光建议没被采纳,还被逼交出了兵权。一个月后,他心里憋屈,就这么去世了。

要是不想丢掉都城,那就得豁出去跟金人干到底。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钦宗看到金人浩浩荡荡往南冲,北方的防线一个接一个垮掉,他竟然又提出把三个镇子割让给金人,想以此求和。

但金国现在势头正猛,钦宗又根本靠不住,女真人手里都拿着刀了,怎么可能会对北宋手下留情?北宋就像案板上的肉,女真人怎么可能对它心慈手软?

别人是拿刀的屠夫,咱们就成了案板上的鱼肉——汴京和赵佶,到最后,也就只能面对城被攻破、国家灭亡这一结局了。

说说那两次东京保卫战,赵恒的表现和他老爹真是一样,懦弱得很。他心底里就怕打仗,还老想着跟金人讲和,那想法根本就不靠谱。

皇帝老儿的心意老变,让主张打仗的和主张和谈的两拨人,长时间里斗来斗去。这种“一个刚下台另一个就上台”的政治内斗,害得北宋朝廷一直没能拿出一个明确一致的对抗敌人的办法。

另外,在处理主战派头头李纲的事情上,赵桓既没对他百分百信任,也完全没给他多少实权。

李纲在东京保卫战时担任大头头,老是被人拖后腿,还莫名其妙地被炒了好几次鱿鱼。不管是被踢出局还是又被拉回来,钦宗始终没对他放下戒心。结果这位大名鼎鼎的官员越来越被排挤,最后直接被发配到了夔州。

要是摊上了宋钦宗这样的皇上,就算是白起再世,韩信投胎,到头来又能干出啥大事业?

说回北京的那场大战,明朝打了土木堡那场大败仗后,京城的守军几乎都没了,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朝廷里乱成一锅粥,没人能主事,更糟糕的是,瓦剌的军队随时可能趁胜追击,直接打到咱家门口。

碰到这种境况,大臣们都慌了神,有人赶紧提出搬到别的城市躲敌人的主意,可兵部侍郎于谦硬是不答应,他态度十分坚决地说:“谁说要往南搬,那就该治罪。”

打从这以后,于谦就成了主张打仗那帮人的领头羊。对抗瓦剌、守护京城,成了明朝铁了心要走的唯一路子。一直到仗打完,这个主意都没动摇过。

那时候,瓦剌军队因为攻打城池不顺利,他们的首领也先曾经想了个办法,说要“送回皇帝”,想和明朝讲和。但是,于谦对此完全不感冒,压根儿没搭理他们。

说到“信任一个人,就得放手让他干”,朱祁钰在于谦带领大家抗击敌人那会儿,真的是对他百分百支持,啥都不怀疑。不论是招募士兵、筹集粮食、调配武器、发放军饷,还是北京保卫战里安排人手和布置防线,只要于谦开口,代宗朱祁钰都是立马点头答应,全照着他说的办。

在战斗里,大家死守之前定好的计划不放,而且皇上和大臣们心里都拧成一股绳。再加上于谦,他虽然是个读书人出身,但碰到大难的时候,他头脑清楚,安排布置都稳稳当当,这些全都是明朝京城保卫战能打赢的重要原因。

【写在最后】

历史老是出奇的像,但绝不是一模一样的回放——千百年来,每次感觉像是老调重弹的时候,其实背后都有着完全不同的故事和走向。

在人生道路的抉择关头,能否摸清前行的道路,可能,这就是王朝起起落落背后的真正缘由。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