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百战佐朱棣,靖难第二功,爵位传了12代,却与明朝有始无终

历史局面喵酱子 2025-04-14 14:50:39
前言

当晨光的第一缕洒在古老的北京城墙上时,一段差点就被人忘掉的历史在时间的深处轻轻回荡起来。这是个有荣耀也有背叛,有忠诚也有变节,有兴衰也有荣辱的故事。这座城市的每一块砖石,好像都记录着明朝的荣耀和朱能家族的传奇。

朱能被赞为“靖难第二功臣”,在他身后,他的家族历经了十二代人的变化,完整见证了从辉煌走向衰败的历程。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部特别宏大的史诗,记录着一个朝代的兴衰,也铭刻着一个家族的命运。

《动荡岁月:朱棣的北伐与挫折》

1402年,也就是建文四年的时候,朱棣满怀着对权力的渴望,还夹杂着复杂的家族感情,踏上了北伐的征程。他北伐的对象就是自己的侄子,那时正坐在明朝皇帝宝座上的朱允炆。很快,东阿、东平、汶上这些地方就燃起了战火。朱棣领着将领们一路打过去,朱能在这些将领里特别显眼,他们攻城占地,厉害得很,简直是战无不胜。

东阿城外,朱棣的军队那战斗力简直无敌了。城墙被猛烈攻打后就塌了,朱棣的军队像汹涌的潮水一样冲进城里,攻城占地的场面超级震撼。朱能在战斗里可厉害,他带着部队在城里很快就扩大了战果,给朱棣的胜利出了大力气。

之后,朱棣的军队就朝着东平开拔了。东平这场仗可不好打,那城墙结实得很,守在城里的兵也特别顽强。不过,有朱棣和朱能带着大家,连着好多天激烈战斗之后,东平最后还是被朱棣给拿下了。然后朱棣的军队又把汶上给攻下来了,这仗打得挺顺的,好像所有的事儿都在朱棣的掌握之下了。

可是,他的军队接着往南进发的时候,情况一下子有了特别戏剧性的转变。四月中旬的时候,朱棣的军队被平安和何福两面夹击,碰到了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挑战。

平安和何福的军队协作起来特别默契,朱棣的军队被他们猛烈攻击,一个劲儿地往后退,形势一下子就变得对朱棣很不利了。有一回打仗打得特别激烈的时候,朱棣手下的大将王真战死了,这事儿可把朱棣军队的士气给打击得够呛。

这时候,朱允炆可没有干看着不管事儿,他让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带着兵来支援了。徐辉祖把他爹的武艺给继承下来了,他这一到,战场上的形势一下子就变了。

徐辉祖带的兵那叫一个机动灵活,战术玩得超棒。他们一轮又一轮地攻打朱棣的军队,把朱棣的兵搞得特别狼狈。每次双方一交手,徐辉祖都能一下子就瞅准朱棣军队的软肋,然后狠狠地打过去,这就让朱棣的北伐路难走得很。

王真一死,再加上遭遇了这一连串的挫败,朱棣的军队一下子就掉进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里。朱棣,面对这接二连三的失败,也变得拿不定主意了,北伐的事儿,前景越来越不明朗。

朱能带来的鼓舞以及决策上的转变

朱棣北伐艰难的时候,朱能的作用可就太关键。有一回打了败仗,到了晚上,朱能站在烧得旺旺的营火边上,周围的士兵眼睛里都是迷茫和失望。朱能明显能感觉到这种氛围,他心里明白,这可是个要紧关头,得做点啥把士气给提起来才行。

他走到火堆中间,声音洪亮又有力地说:“兄弟们,你们晓得汉高祖刘邦不?在建立大汉帝国之前,他也遭遇过数不清的失败!”士兵们的眼神开始往他这儿集中,朱能接着讲:“可他从来就没放弃过,每一回失败都让他离最终的胜利更近一步。咱们现在的状况,和他有啥不一样?”

这番话就像一股暖流,淌进了士兵们的心田,他们便开始窃窃私语,议论开来。朱能的话把他们心中的火焰给点燃了,好些士兵的眼里又有希望的光亮冒了出来。

朱棣就在一旁静静地听朱能讲话,眉头紧紧皱着,很明显心里正在激烈地挣扎。朱能把身子转向朱棣,斩钉截铁地讲:“殿下,您知道吗?那汉高祖可是经历了好多回失败的,但人家就是不放弃。咱们要是现在就撤兵,那就啥都没了。可要是接着打下去,这天下说不定就归咱们了。”

朱棣瞅着朱能,半晌没吭声,过了会儿才开腔:“朱能,你说得没错。咱都到这份儿上了,往后退可就全完了。打今儿起,只能往前冲,没回头路了!”

朱能的话就像给朱棣打了一针强心剂。第二天一大早,朱棣就站到军队跟前,声音坚定又响亮:“兄弟们,今儿个咱们再次出发,不图别的,就为了咱们的将来和荣耀!”

士兵们被这种勇气和决心感染了,他们挥动着兵器,大声喊着口号,士气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朱棣和朱能站在军队前面,望着眼前这支从失望变得充满斗志的军队,心里满是信心。

朱棣后来当上明朝皇帝之后,有一回聊天的时候,他就想起了那个晚上。他跟身边的大臣讲:“那天晚上,多亏了朱能的话,我才又有了方向。要是没有那个晚上,说不定就没有现在的我了。真的,帮我成就大业的,就是朱能。”

泗州之战:战略胜利的转折点

泗州之战可是朱棣北伐里一场特重要的决战,战略意义那还用说吗?这仗里头,朱棣军事才能超强,把泗州附近河流的地理好处利用得超巧妙。他悄悄弄了个大胆的计划:让丘福和朱能带一支厉害的敢死队,偷偷摸到敌人后边去。

夜里,丘福跟朱能带着敢死队在河边集合起来了。这队士兵人数没多少,可个个都是经验老到的老兵,瞧他们的眼神,满满的都是决心和勇气。丘福一声令下,队伍就悄没声儿地划起小船,借着夜色和浓雾,偷偷朝着南军的阵地摸过去了。

敢死队的队员们渡过了黑黢黢的河面,抵达南军阵地的后方。他们动作麻利又悄无声息地上了岸,躲在草丛里察看敌人的情况。丘福小声地发出了攻击指令,敢死队队员们就紧紧攥着武器,打算展开突然袭击。

就在这个时候,朱能发出信号,敢死队就像猛虎下山似的朝着南军营地猛冲过去。南军冷不丁遭到攻击,一下子就慌了神,混乱在他们的阵营里慢慢扩散开了。朱能和丘福,带着手下在敌人的阵地上横冲直撞,把敌人的防御布局都给破坏掉了。

就在这个时候,朱棣在前线也展开了全面的进攻。泗州那儿的守军,被敢死队突然一冲,就乱了套,根本没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朱棣的人马就跟潮水似的冲进了泗州,南军在这突如其来的攻击面前,一个劲儿地往后退。

朱能和丘福带着敢死队冲进敌阵深处,把敌人的重要指挥中心给打击了。他们人少却能打赢,这战斗力可太牛了。然后朱棣的主力军趁着胜利一个劲儿地追击,把南军抵抗的想法彻底给打没了。

泗州没过多久就被朱棣拿下了。这一战,既让朱棣的军事地位更稳固了,还给他后面的打仗计划开了个好头。接着,朱棣就带着他的军队过了淮河,一口气拿下扬州这些重要的城市,他的军队那叫一个厉害,就像破竹子似的,最后直接就朝着南京去了。

浦口之战的时候,朱棣的军队那战斗效率和勇气高得很。面对朱棣发起的猛烈攻击,南京的防御简直弱爆了。最后,朱棣顺利打进南京城,这就意味着他北伐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为他登上明朝第三位皇帝的宝座铺好了路。

朱能的功劳与他的晚年时光

朱能在北伐的时候表现特别棒,就因为这个,朱棣对他那是赞不绝口,还封他做了成国公。他在“靖难”的功臣里排名很靠前,是仅次于淇国公丘福的“靖难第二功臣”。

朱能的名字就这么在朝里和军中被大家传颂开了,成了士兵们钦佩敬仰的人。在大家心里,他就是勇敢、智慧和忠诚的化身,后来的士兵都把他当作效仿的榜样。可命运这东西,总是变幻莫测的,就在朱能的事业登上顶峰的时候,一场新的挑战已经在前面等着他。

永乐四年(1406年),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发生叛乱,朱棣,就派朱能到南方去镇压。朱能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那是一点都没犹豫就应下了。他带着精兵强将就往南边走,打算开启一场新的战斗。可是,安南的气候和北方比起来那是完全不一样,又热又潮的环境,好多北方来的士兵都觉得很难适应。

朱能在南方战场上,向来就勇气和智慧满满。每场战斗他都精心谋划,带着士兵冲破重重难关。但日子一长,朱能就觉得身体不对劲了。南方又潮,战斗又累,他的身体状况就越来越差了。

最后,朱能因为适应不了南方的烟瘴之气,在军队里得病去世了,当时才37岁。这消息传到京城后,朱棣听到就特别伤心。要知道,朱能不但是朱棣的得力将领,更是他的好朋友、战略伙伴。朱棣为了表示对朱能的悼念和纪念,就追封他为东平王,还赐了“武烈”这个谥号。

朱能死了,这在朝廷里可引起了超级大的震动。好多士兵还有官员都特别悲痛。朱能又忠诚又勇敢,大家都把他的事儿当美谈一样传颂着,他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士兵。

朱棣对朱能的追念可不只是在封号上。他还让人在京城给朱能建了一座特别壮观的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又忠诚又勇敢的将军。纪念碑的碑文上刻着朱能的功劳,还有朱棣对他浓浓的思念之情。

朱能他们家的兴与衰以及历史上的评价。

在明朝的悠悠历史里,朱能家以前那可是地位相当显赫,为啥?就因为朱能在北伐的时候贡献特别杰出呗。不过,历史就像一辆不断往前开的大车,等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时候,这家人的命运可就来了个超级戏剧性的大转变。

那一年,李自成带着农民起义军朝着北京打过来了,这一场兵荒马乱的战事可把明朝的统治核心给直接威胁到了。朱纯臣,他是朱能的后代,在那个时候承担着守卫北京城的重要任务。他,面前是李自成大军带来的巨大压力,身后,是北京城里一天比一天糟糕的状况。北京城里面,粮食和军械越来越少了,士兵们的斗志也在不断低落。

在那种紧张到极点、万分危急的时候,朱纯臣做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开城投降。他把朝阳门打开了,放李自成的军队进了北京。这个决定在当时可能是想避免更多的流血打仗,可在漫长的历史里,却被当作一种背叛。

李自成的军队一进北京城,朱纯臣的命运就被定格了。他还以为李自成能重用自己,哪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李自成知道崇祯帝给朱纯臣下了密诏后,就决定把他给处决了。朱纯臣这一死,不但他自己落了个骂名,连朱能家族都被罩上了一层阴影。朱家11代人忠心耿耿,最后却和明朝没能善始善终,真可怜。

朱纯臣的这个决定,那可不得了,不光他自己的命运被改变了,整个朱能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也被深刻地影响到了。朱能家族以前在朝堂上那可是声望特别高的,就因为朱纯臣的这个决策,到了南明的时候,到处都排斥他们家。这个家族以前当武将的时候可风光,现在,却被大家叫做叛族,被人指责,还被人说三道四的。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