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位于陕西榆林,作为知名的革命根据地,这里的小河村见证了重要历史时刻——著名的小河会议在此举行。
小河会议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键在于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领导的党中央关于"战略决战"的总体方针。这一关键决策的制定,为后续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会议期间,中央领导层经过深入讨论,最终确定了军事战略的核心思路,这一思路成为指导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纲领。从历史进程来看,小河会议的战略部署直接影响了战争局势的发展,为最终取得全国性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战略决策本身,更在于它为后续军事行动指明了方向,对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在小河村的时候,不光主持了重要的小河会议,还收了一个干女儿,名叫卜兰兰。这段故事虽然不常被提起,但却是毛泽东在那段时期生活的一个小插曲。卜兰兰这个名字,也因此与毛泽东的历史足迹紧密相连。
卜兰兰提到,那天她正在山坡上摘桑叶,突然看到毛主席拄着拐杖走过来。她心里琢磨,这人看起来来头不小,于是放下手里的活儿,赶紧跑到他住的窑洞去打招呼。
但最先注意到她的并非毛泽东,而是江青。江青立刻上前,拉住她的手,询问她的姓名。卜兰兰照实说了,江青听后称赞她的名字悦耳动听。
江青接着询问卜兰兰的家庭成员情况,卜兰兰回答说:“有父亲、母亲和哥哥。”
江青心情愉悦,牵着卜兰兰进了房间,递给她几块糖果,还特意泡了一碗甜水。接着,江青将卜兰兰搂在怀里,两人嬉笑打闹了一阵,最后江青还邀请她第二天再来玩。
卜兰兰回忆道:“那糖水甜得让人嘴唇发黏。她紧紧抱着我,力度大得让我觉得有点疼。”
卜兰兰回到家对母亲说:“咱们那个院子里搬来个新媳妇,个头挺高,皮肤白皙,长得特别俊。”“俊”这个词在陕北方言里就是形容人好看。
卜兰兰自幼就生得清秀动人,乡亲们常夸她“宛若仙女下凡,不似凡间所生”。这种出众的容貌或许正是江青对她格外青睐的缘由。
次日,卜兰兰采摘完桑叶后,再次前往毛泽东的窑洞。这次会面中,江青询问她是否识字,卜兰兰坦言自己并不认识字。
江青对卜兰兰说:“不识字可不行,从今天起你每天过来,我亲自教你。”她这话是认真的。等到中央机关从小河村搬走时,卜兰兰已经学会了600多个字。
卜兰兰当时没意识到这是毛泽东的住所,当地村民也不清楚,大家都称这地方为“李家”,因为毛泽东在陕北活动时用了李德胜这个化名。她回忆毛泽东时说:“他话不多,喜欢笑,笑起来声音很爽朗,我们经常逗他,就为了听他笑。”
经过多次交往,毛泽东对卜兰兰颇有好感,特意邀请她品尝了煮海带。卜兰兰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道菜,因为之前从未尝试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卜兰兰的母亲在制作鞋底的过程中逐渐与江青熟悉起来。江青向她透露,自己也有一个女儿,但不在身边,心中时常思念。这个女儿便是李讷,她于1940年在延安保育院出生,并在那里度过了六年多的时光,先后在枣庄、杨家岭和王家坪等地居住过。
为确保领导人的安全,汪东兴作为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特意派人前往卜兰兰家中进行背景核查。调查显示,卜兰兰的父母均为本分的农民,没有任何不良记录。这一结果证实了卜兰兰家庭背景的可靠性,符合安全要求。
卜兰兰经常去毛泽东家,江青对她越来越有好感。一次,江青直接对卜兰兰说:“兰兰,你愿意做我的干女儿吗?我一直希望能有个女儿陪在身边。”卜兰兰立刻答应了,回家征求父母意见,他们也表示支持。
于是,卜兰兰成为了毛泽东的干女儿,不过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她称呼毛泽东为“姨夫”。
卜兰兰向毛泽东提了一个问题:“姨夫,您今年多大年纪了?”
毛泽东伸出手掌,比划着说:“已经五十岁了。”
卜兰兰惊讶地说:“这么大?”她天真无邪的话让毛泽东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中央机关从小河村撤离时,毛泽东和江青曾提议让卜兰兰同行。江青对此特别热心,她提到卜兰兰可以帮忙照顾她的小女儿,并承诺资助卜兰兰的学业,视她如己出。江青还提到,自己的女儿当时7岁,可以和卜兰兰以姐妹相称。
卜兰兰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不愿她离开。面对这样的情形,卜兰兰只能含泪前往养父母家中。江青见到这个干女儿,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不由得连连叹息。
毛泽东看到卜兰兰哭得很厉害,便劝她说:“兰兰,别难过了。等我们回到延安,我会写信让你父母把你送过来,行吗?要是你爸妈不同意,我们强行带你走,别人会说三道四的。”
最终,江青将一条裤子、一双袜子、一个勺子以及几块鞋面布料赠予了卜兰兰。
在战火纷飞的动荡时期,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央机关并未返回延安,而是继续东渡黄河。卜兰兰起初对此感到很不习惯,经常抽空到村口眺望远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内心的期盼也逐渐淡化了。
22岁那年,卜兰兰结了婚,过起了普通农妇的日子,每天忙着干农活、做饭。到了70年代,她丈夫得了重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临终前,丈夫看着她和几个孩子,叮嘱她,等他走了,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城里投靠干妈江青。可卜兰兰带着孩子走到黄河边,只望了一眼,就转身回家了。
卜兰兰表示:“不用去打扰别人,尤其是毛主席。他每天要见很多人,工作非常繁忙。想到他这么辛苦,我们忍一忍就过去了。”
没过多久,卜兰兰再次步入婚姻,与第二任丈夫共同生活,延续着她平凡的日子。
1976年,毛泽东去世的消息传到陕北后,一些人开始收集资料,打算撰写纪念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卜兰兰。卜兰兰对记者表示:“我曾经短暂地当过他的干女儿,也算是有缘分,可惜我没能好好尽孝。”说到这里,她的眼中泛起了泪光,流露出自责的情绪。
临别之际,卜兰兰托记者转交江青一份心意:两斤葵花籽和一副枕套。
毛主席在世时,她一直保持着距离,从未去打扰他们。毛主席去世后,她依然记得自己的干妈,这正体现了陕北农民的朴实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