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终于登上了开往祖国的游轮,在码头送行的除了他的朋友,还有不少记者。钱学森知道,此去一别,几乎不会再有回来的可能了。
钱学森
于是在临走之前他留下了这样的一番话:
“我很兴奋,能回祖国。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了。美国当局耽误了我5年的归国行程,各种原因,还是请诸位问你们的当局吧。今后我会竭尽全力,为我自己的祖国奋斗,为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奋战!”
钱学森的一番话,送行的友人们一时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巨臂从美国启程,即将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予他的重任。
开山鼻祖受领任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如何提升国防实力成为了毛主席和党中央最头疼的问题。但毛主席深知,要想发展新中国的国防必须找到能够带领祖国前进的科技人才。就这样,钱学森受到了毛主席和祖国的召唤,回到了祖国。
钱学森和毛主席
1956年2月,钱学森来到了菊香书屋会见毛主席,在场的还有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等人。周恩来亲自带领着钱学森进门,兴高采烈地说道:“主席,我将你久盼的贵宾请来啦!”
毛主席微笑着起身,走上前去紧紧地握着钱学森的手,毛主席虽为一国领袖,却毫不吝啬对科学家的热情,“盼了你好久啰!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火箭专家!”
钱学森激动地看着毛主席,有些拘谨,但还是对毛主席说道:“主席太忙,不敢来打扰。”毛主席笑着回答,是我考虑你才回国,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不敢过早相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
钱学森初见毛主席,想不到他竟然如此平易近人,似乎和他印象中的伟人完全不一样。
拉近关系最好的做法就是读他的书,毛主席正是这样做的,他对钱学森说道,他已经仔细看过了他写的《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钱学森也谦虚地说道自己只是提了一些意见,其中错误一定不少啊!
钱学森
毛主席对钱学森的建议是非常肯定的,能有工程控制论创始人提出的意见,自然是十分难得。所以他亲自向钱学森提出的请求,想由他来牵头,组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一起搞导弹。
当时的钱学森纵使有一颗为祖国服务的心,但当他听到如此重任时,心中不免感觉到了压力,他担心自己干不好,辜负国家的期望。
这似乎是很多中国人的通病,在做一件事之前,就会思前想后,担心这担心那。
但我们有毛主席,他总是以不变应万变,把一切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做了无数不可能实现的事,所以他认为让钱学森去搞导弹是绰绰有余的。
他告诉钱学森: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你钱学森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还怕干不好?”
毛主席和钱学森
毛主席的信任让钱学森瞬间有了力量,他看着毛主席期望的目光,定了定神,坚定地说道:“主席,我一定努力工作。”就是毛主席的一席话,让钱学森牢记心中,并为此在航天技术埋头苦干了30年,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瞩目成就。
其实在刚到北京时,周恩来也曾向钱学森透露过祖国对他的重托,因此中央政府对钱学森表现出了非常地重视。
初到北京时,他就被吓了一大跳。这个“吓”,却是因为感动。在他抵达北京时,中共就派出了盛大的欢迎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和首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伟长等人。第二天,郭沫若又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周总理特地为他接风洗尘。
周恩来
两人一见面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相聚在一起,把酒言欢。之后,周总理便向他透露了想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的领导机构,和专门负责火箭运载工具开发和研制的研究院。对此,钱学森一一应允。
当时,初次会见周总理给钱学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道:我是个见过世面,头脑还算清楚的人,不知怎么了,见了周总理竟然一时说不上话来。他真是一个伟人,站在他的面前,我们都显得渺小了许多。
直到后来,当他见到毛主席时,也惊奇地发现,这两位领导人的身上似乎有着同样的气质,而这样的感觉却让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在两位伟人的关怀下,钱学森积极受领了任务,深耕航空技术研究,从青丝变白发。
呕心沥血完成祖国的重托
在钱学森的带领下,600多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投入了国家建设中。
与此同时,钱学森还参与并主持制定了1956年-1957年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纲要,除了制定56项重要科学研究任务之外,还确定了6项要紧急发展的项目,分别是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和自动化技术。
其实,对于这6个项目,从国防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少争议。我国军事部门认为应该重点发展航空飞机,但钱学森力排众议决定,中国应当发展导弹。
对此,大家疑惑不已,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导弹这一技术并不为人熟知,苏联的人造卫星还没上天,洲际导弹的技术也没有成功,中国作为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是否有能力去发展这样的技术,中国会第一个发展出导弹吗?显然,这就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不可能的事,虽说钱学森在受领任务时有些战战兢兢,但当他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游刃有余,对祖国未来的航天事业似乎有着某种预感,发展导弹一定能成功!
钱学森
他为何会如此笃定呢?
对此,他给出了充足的理由:
无论是从攻击或者是防御的角度看,导弹性能比飞机要优越得多,因为导弹将比飞机的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掌握和开拓导弹和火箭技术并不见得比飞机更难,因为导弹所使用的材料是一次性的,飞机所使用的材料却要求能多次使用。
这样在燃料、发动机以及结构材料上都有特殊的要求,而发展导弹技术就可以暂时不去解决这些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能解决的技术上的难题。发展导弹技术所要解决的唯一难题是制导问题,这是短期内易于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而比较容易实现。
紧接着,钱学森还向大家介绍了许多制导原理,以及洲际导弹的制导原理。大家了解了钱学森的用意之后,也纷纷对他的想法表示了支持。就这样,新中国发展导弹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就确定了。
1956年,钱学森写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2月17日,将这份意见书放在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
万事开头难,虽说建立起了导弹研究院,但这里的设备几乎为零。
从事研究工作人员,除了钱学森一人是该领域的专家,其他的人都是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学得也不精,为此,钱学森组织了一个扫盲班,给他们普及基础的导弹知识。
为了不浪费时间,李富春还向苏联提出了援助的请求。
1956年9月,钱学森带领代表团访苏,被毛主席授予中将头衔。要知道在美国时,钱学森就已经被授予上校的军衔,周恩来认为,论他的资格和贡献,应当授予中将军衔。
毛主席
毛主席想了想说道:“恩来同志考虑得很周到,钱学森同志至少也得授予中将军衔。”访苏结束后,钱学森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研究工作中。
在当时的环境中,钱学森不仅要处理技术上的问题,还要处理行政事务,之后苏联专家撤走,三年自然灾害都让钱学森感觉到了力不从心,但他还是硬着头皮,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成功仿制出了P2导弹。
从那之后,钱学森继续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
这一系列的惊人成就,不断震撼世界,刷新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国外一家媒体惊呼: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
要知道,美国这样的一个发达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就用了13年,而我国竟然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在世界上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但这就是事实。
1957年,苏联当局成功将一颗重184磅的金属球由火箭运载到了天上,标志着人类成功地向太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然而,对于美国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打击,终于在1958年,美国将一颗只有18磅重的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
钱学森心里当然明白,这颗人造卫星的重要意义。他继续奋战,将《东方红》作为卫星播放曲目,经历了无数个夜以继日地奋斗,终于在1970年,《东方红》进入世界的高空,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时代终于到来了!
钱学森不负重托,出色地完成了国家给予的任务。不久之后,正是五一劳动节,钱学森在毛主席的邀请下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在这之前,毛主席特意叮嘱警卫员要安排钱学森站在他的旁边,当他转过身寻找钱学森,要好好表扬这位功臣时,却找不到他的人影。原来,此时的钱学森早就退到了最后一排,站在人群外,独自享受着这一刻的成功。毛主席和祖国的嘱托,他终于做到了。
钱学森对儿子留下嘱托
钱学森晚年最喜欢别人叫他科学家,因为这三个字简单又平淡。晚年的他仍念念不忘祖国的航天事业,每一次神舟飞船发射成功的日子,都是钱学森最开心的时候。
1991年10月16日,中央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界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这是中国航天事业50年的最高奖章。
但当人们翘首企盼着钱学森的讲话时,钱学森却说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为什么呢?”台下的人都为他捏了把汗,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但之后他的发言却令在场的所有人纷纷称赞,真不愧为德才兼备的老一辈科学家。
他说到自己第一次激动的时候,是在1955年,当时他被允许回国了,而他把自己所写的《工程控制论》和一大本物理力学的讲义交到老师的手上时,说道,现在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当时的他激动极了。因为他为中国人争了气,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激动。
第二次激动就是他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得睡不着觉。
第三次就是在这一年他读了王任重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序中,中央组织部以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钱学森这5人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钱学森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自己能和序中的这4个人并列,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怎能不让他激动。所以,“有了这三次激动,我今天倒不怎么激动。”他淡定地在台上解释了自己的所想,台下的所有人也为钱学森的解释振臂鼓掌,真不愧为崇高威望的科学家。
作为科学家他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但在私下也是一位随和的老人。因为长年累月地超负荷工作,晚年的钱学森体弱多病,也很少说话。
家人便带着他去医院看感冒,趁机让医生对他进行了老年痴呆测试,医生给他检查完身体之后,突然问起了算术题“56加49是多少?”“105。”“105减9是多少?”钱学森继续回答:“96。”医生再问:“105加9呢?”
钱学森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为什么用小学生的算术题来考他,很明显就是测试他是否患了老年痴呆。他不高兴地怒号:“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医生和家人听后一怔,露出了笑容,医生也感动地热泪盈眶。钱学森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2009年98岁的钱学森已经进入了生命的最后阶段,这年新年刚过,钱学森也感觉到恐怕自己很快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但他也非常乐观,他平静地对身边人说,他已经死而无憾了,因为他已经见证了2008年中国开办奥运会,见证了中国一步步强盛的过程。
2009年10月29日上午,钱学森连续呕吐,送到医院之后,医生发现是吸入性肺炎。经过治疗,病情时好时坏,撑了三天之后,终于因肾脏功能衰竭而逝世。
钱学森
2009年10月31日下午,钱学森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98岁。
钱学森逝世,星辰陨落,华夏之悲,引得全国民众恸哭。在他家内的灵堂中,每天都有上千人来吊唁,网上的网友也为钱学森在网络上搭起了灵堂,用花圈和雏菊送去自己对钱老的尊敬和哀思。
所有的中央媒体,都将报纸最显眼的头版位置留给了他。钱学森的儿子也向党中央提出了钱学森临终前的最后一个嘱托:不希望后事弄大。但这个嘱托显然被所有人忽视了。
在11月6日这天,国家为他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三军仪仗队为他抬棺,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国家领导人相继来到八宝山,向钱学森做了最后的告别。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群众也以不同的方式对钱学森表达了哀思。或许是上天都在为钱老的逝世而哀痛,第二天北京下了第一场鹅毛大雪。
钱学森葬礼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钱老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一生为国,呕心沥血,甘愿为国家涉险,他的爱国之心昭然若揭。
鲁迅曾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千千万万人中,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个,也出现了千千万万个像钱学森一样甘愿为国家舍生忘死的人。
如若没有钱学森,恐怕我们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不知多少年,幸运的是,正是有了他的努力,才将我国的军事科技领域至少推进了20年,他的功绩无人能及。
不过,最令他欣慰的是,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国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强大了起来,后继有人也算是完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心愿,他也能放心了。
如今的中华民族崛起之势正如初升的红日势不可挡,盛世如您所愿。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盛世。山河虽无恙,吾辈仍当自强。
真正的英雄,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