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提出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型分类提供创业支持保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推进课堂教学、科研实践、帮扶指导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这无疑又一次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然而,要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哪所高校的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能够更好的将政策红利转化为育人实效?小编以为,通过课程培训、资源对接、资金扶持和校友联动等具体举措,为学子搭建从创意到落地的完整支持链条的华南理工大学就拥有这样的实力。
在华工的创业文化中,创业教育从不是空谈概念,在这里,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是“强强联手”。例如,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需在“智能装备创新设计”课程中完成从产品设计到商业计划书的完整流程;在软件学院,学生需要通过“项目制学习”,组队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
这种“专业+创业”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创新项目往往具备技术壁垒。2023年,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团队研发的“超疏水纳米涂层技术”之所以能够成功应用于户外装备市场,正是得益于他们在专业课程中获得的创新创业知识。
其次,在创业服务方面,华工构建了“保姆级”的三级指导体系。第一层是覆盖全体学生的“创业启蒙服务”,每年举办超过50场创业沙龙,邀请企业家、投资人讲解行业趋势;第二层是针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深度孵化服务”,创业学院提供为期6个月的“创客训练营”,内容包括商业模式打磨、知识产权申请、财务合规管理等实用技能;第三层则是针对成熟项目的“加速服务”,由校企联合建立的工程技术中心帮助团队完成样机制作、中试验证。
这种分阶段、差异化的创业指导服务,不仅系统性地降低了学生创业门槛,更覆盖了创业全周期,在不同阶段针对性解决学生痛点,提高了项目成功率。如该校2022届毕业生王浩团队的智能仓储机器人项目,正是在训练营中优化了成本结构,又通过校内的“制造中试基地”获得关键零部件测试支持,最终获得天使轮投资。
此外,华工的“阶梯式”资金支持体系,更是创业者的“及时雨”。学生创业初期可通过“种子基金”获得5万元以内的启动资金,通过校级评审的优秀项目可升级申请“攀登计划”20-50万元资助,进入市场验证阶段的项目则有机会对接校友设立的“华工创新产业基金”。
与普通创业补贴地“大水漫灌”不同,华工为学生创业提供的资金规模和支持方式是随着项目地成熟度而动态调整的。这既像孵化器的温控系统,为幼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又如同火箭的多级推进装置,在不同阶段给予恰到好处的推力,很好避免了资源错配的问题。
从政策落实到具体实践,华工用一套务实、系统的创业服务体系证明,真正的创业教育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点。当国家政策为青年创业者铺就道路时,该校选择用实验室里的千万次实验、商业计划书上的每一处修改、项目孵化的每一笔资金支持,为学生的创业梦想注入持久动力。因此,如果你想实现大学创业的梦想,有方法、有资源、有退路的华南理工大学无疑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