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过年好呀!我是简宁。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有时候总忍不住和别人比较;有时候明明想躺平,但内心里还是忍不住焦虑?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啊,天生就想准确地了解自己,所以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时候,就会找别人当参照物。
但后来,心理学家们又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就算有标准答案,我们还是会忍不住跟别人比!
有时候,我们想准确了解自己;有时候,我们想提升自己;还有时候,我们只是单纯地想让自己爽!
于是,他们总结出了4 大“自我评价动机”:
自我评价:想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自我验证:想证明自己已经知道的那些事儿。
自我增强:想让自己感觉良好。
自我提高: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01自我评价:追求真实的自我
想一下:你刚考完试,老师把卷子发下来——你得了 77 分。
这个分数到底是好还是坏?这时候,你可能立马转头问同桌:“嘿,你考了多少?”
如果全班平均分才 55,你可能觉得自己考的很好;但如果平均分高达 88,你大概觉得自己拖了全班的后腿。
这就是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我们天生就需要通过他人来定位自己。
当你想客观评价自己时,你会翻遍同行的数据,甚至咬咬牙花199元去做一些“诊断性任务”,比如做性格测试、看星座运势等等。
这背后的动机,其实就是“自我评价”——你想对自己有个准确的认识,更好地了解你自己,不管这个评价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你都想知道。
02 自我验证: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你有过这些类似的经历吗?
虽然知道自己做饭不好吃,但还总想着做给家人吃。
被别人夸“性格好”的时候,浑身不自在,反而更想展示自己“高冷”的一面。
反复向伴侣确认:“我是不是很糟糕?”
这种行为背后,是“自我验证”在作祟:我们总是拼命寻找各种证据,只为了证明“我就是我想象中的那个人”。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参与者选择看“正面评价”或“负面评价”的能力报告。
结果,低自尊的人里,有 64% 的人都选择了看负面评价!甚至有人故意和那些讨厌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被否定”反而让他们感到更安全。
自我验证可能会带来一些什么问题呢?
举个例子吧,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够专业,那你可能会无意识地把事情搞砸;而那些认为自己擅长做某事的人,即使搞砸了项目,也更倾向于把责任推给别人,觉得是队友拖了后腿。
03 自我增强:想让自己感觉良好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晒健身照、读书打卡、精致的早餐?
答案其实藏在一条心理学铁律里:比起真相,我们更渴望“感觉良好”,也就是我们都希望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这就是“自我增强”——我们会本能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弱化缺点,甚至用“向下比较”来获得优越感(比如和成绩比自己差的人比分数)。
大脑扫描显示,自我增强的时候,大脑的认知资源会消耗得更少——说白了,骗自己(觉得自己哪哪都好)可比面对残酷的现实轻松多了!
这并不是说自我增强不好,有时候它能够帮我们减少一些焦虑,但我们也需要有所警惕,因为过度的自我增强会让人陷入“信息茧房”的陷阱中。
(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因为长期只接触符合自己兴趣或观点的信息,逐渐陷入封闭的信息环境中,像蚕茧一样被“包裹”起来,最终导致视野变窄、思维固化,甚至对不同的声音产生排斥。)
比如那些坚信“我天生吃不胖”的人,往往要等到体检报告亮起红灯才追悔莫及;而那些总觉得自己“投资眼光独到”的人,往往在股市崩盘的时候输得最惨。
04 自我提高: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个动机和“自我增强”有点像,但区别在于,“自我提高”是真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单纯地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我们会跟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比较,向他们学习,激励自己进步。
研究表明,具有自我提高动机的人,往往会通过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来寻求向上社会比较。
也就是说,通过与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比较,我们会受到激发,也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同时,我们也会向他们学习,试图找到让自己变得更强的方法。
但心理学家也说:向上比较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榜样让你觉得“我也可以!”,那你就会充满动力;
如果榜样让你觉得“我这辈子都追不上”,那你可能会陷入绝望之中。
这其中的关键区别在于:你是否相信“努力能改变结果”?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比较就会成为你前进的阶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比较就会成为你痛苦的刑具。
05 到底哪个动机说了算?
这 4 个自我评价动机,就像 4 个小人在我们脑子里打架,那到底谁能赢呢?
其实,没有谁能一直赢,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动机可能会占上风。
比如,自尊高的人,更喜欢“自我增强”;焦虑的人,更喜欢“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
收到负面反馈的时候,我们会更想“自我增强”;不确定自己能力的时候,我们会更想“自我评价”。
还有研究发现,“自我增强”可能是我们的默认选项,因为它不需要动脑子,最省力!
不过,也有人说,这只是西方人的特点,我们东方人可能更喜欢“自我批评”。
但不管怎样,了解这些动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行为。
06 如何摆脱自我评价动机的陷阱,并让比较为你所用?
1.区分你的动机
当你想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时,可以去找一些专业的测评工具(比如考个证书、做个职业测评);当你想获得前进的动力时,可以去关注那些你够得着的榜样(比如那些比你早入行 2 年的前辈);当你想安慰自己的时候,允许自己偶尔向下比较。
2.警惕“全能人设”的陷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不擅长的领域。如果你总是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来评价自己,那很打击自信。
所以,找到自己真正看重的 1-2 个领域,并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提升自己,就好。
3.少拿亲近的人去和别人做比较
心理学家建议,把伴侣的固执看作是“坚持原则”,把孩子的调皮看作是“创造力强”——这种积极的诠释方式能大大提升关系的满意度哦!
写在最后
比较,是给自卑者的毒药,也是给野心家的燃料。
社会比较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你如何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