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到春节档,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预售的失效,大家在口碑出来之前,在购票选择上更慎重了,2024的预售数据,春节档去掉射雕粉丝冲的预售后的预售数据,都是比往年低的。
大家在走向一个更加理性的电影消费时代,从我先去电影院,看看有什么能看的,转变到我先得知某部片好看的口碑信息,再去电影院看,目的从看电影变为了看一部喜欢的电影。
而《哪吒2》的大爆也更进一步说明,大家的理性,并不是主动的,并不是不爱看了,而是一种“不得不”,是一次次上当受骗之后的受惊反应,狼来了发生后的信任危机。
观众喜欢看好电影,这是行业不彻底崩塌的根基,它指向的逻辑是如果有一天观众不进入影院了,有且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好片子太少了。
我甚至觉得现在谈这一点都有点太晚了,因为其实在2024年就能发现,有些业内都夸的好电影,也确实是好电影,但依旧卖得不好,因为观众不信了。
重建大家对电影的信任,前提是重建评价体系。
但这种评价体系也已经和我们刚入行的时候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权威不被信任的年代,因为看电影这件事已经赤裸地露出了它的本质:一个经济消费行为,甚至像《哪吒2》这样的大爆款出现之后,看电影只是消费的第一步,还有线上线下各种虚拟和实体二次消费,比如《哪吒2》的官方周边如手办盲盒、爆米花桶、典藏版收藏卡等都销量奇高。
当它被大部分人当做一个经济行为的时候,很多原本不被注意的问题,就变得和一篇专业的影评同等重要了。
比如,我们无法也无暇在推文里去专门回答“这部适合带着孩子看吗?”“如果只想冲着视觉,不带脑子去适不适合呢?”
前几天我们开春节档复盘会的时候,也正好聊到了这个问题,然后有同事提到了抖音正在做的一个影评生态,很好地补足了我们有时候无法回答的这一部分。
这个生态里最核心的一处设计是抖音电影百评团,它和以往评价体系最大的区别,是团队成员的社会身份很多元,既有圈内从业者,也有普通观众,审美取向和表达不会局限于一两种,某部电影口碑上过于一边倒的情况也不易出现。
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今天就借着抖音的新影评体系,来重新回看一遍春节档,补充一些观点。
也为了大家阅读方便,正文里我们提到的抖音百评团观点都会以@和名字后缀来表示,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区别于我们感受的收获,提供一些多元化的观察。
一、身份多样并不意味着偏见和立场,而是视角差异之所以要强调百评团与其他评价体系的区别,是因为这种开放性很难得,目前来看也很必要。
大家以往会习惯封闭的影评体系,是因为对专业性解读有依赖和阅读惯性,但我们前面也说了,这已经不够了,这样的表达必定受到视角局限,做不到完全展现电影具备的多重特点,而且更适合观众看完片后再看,没办法在观影前就提供决策参考。
百评团的设置就为这种冲突提供了缓冲地带,它包含专业性但不止于专业性,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视角的多元。
在这个平台上几乎什么方向的评价都能找到,不论是想要提前更全面了解新片,还是观后寻找共鸣,都能得到满足。
就拿春节档电影来说,面对同一部电影,百评团里呈现出了很多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看待方式,比如对《哪吒2》,@阿丙探片 认可了电影里对教育方式的处理,认为很有启发意义,“太乙真人的‘放养式’教育、李靖夫妇的‘理解型’陪伴,与传统的严苛管教形成鲜明对比...哪吒最终没有走向毁灭,而是在理解和爱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42手册 则反过来,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跟哪吒的反叛路径有所相悖,从而表示疑虑:“一个原生家庭如此健康的故事,真的适合哪吒吗?”
这里面表明了一件事,即点评之间可能有矛盾,但都不是偏见的矛盾,而是视角的差异。
对观众而言,在选片时尤其需要这种视角丰富的信息,因为电影类型的杂糅可能性越来越多,只有不同视角的评价都在眼前流动起来,才会对自己“想看什么”这件事更为清晰。
二、市场和观众发生的变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被观察和呈现这次春节档电影也显现了一些市场和观众的变化,这些变化未必是铁律,但票房和口碑已然证明,过往部分创作者对大众诉求的一叶障目,很难再获得理想回报,甚至观众对电影的嘲讽会比电影本身更流行和令人印象深刻,就像“《上海堡垒》把《流浪地球》打开的中国科幻电影大门又关上了”这类吐槽会被反复应用。
因此,让电影市场回到良性的创作和反馈循环上,刻不容缓。
具体来说,首先需要被重视的就是观众审美的变化。
百评团里的观点跟春节档票房共同构成这种变化的印证,就比如对《射雕英雄传》的评价里,@张的音像店film 提到“影像风格上桃花岛的唯美写意;郭靖和母亲逃命时帐篷外的狂风渲染下,千军万马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都可见徐克依然有着对影像质量的把控...但由于剧情实在过于不连贯,剪辑七零八碎、演技若有若无,台词时好时坏,导致了最终整体效果的不尽人意。”
显然大家对于仅保留了导演风格而轻叙事的电影,已经不再那么容易买单了。
其次是旧的市场策略的失效和更新。
以往的电影市场是上对下的单向关系,观众只参与买票观看的最后一环。
如今新媒体时代下宣传渠道变多了,电影营销也贯彻线上线下,观众与电影和主创的距离变近了,比如《封神》第一部路演的时候就出现过三十位观众cos妲己,黄渤还调侃说,打车的时候可能会吓到司机,当时氛围很好。这种友好关系的构建也变成了观众购票时的考量因素。
但相对应的就是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变多了。
首先就是对好内容的需求变迫切了。
《封神》第一部的确靠路演等策略吸引了不少“自来水”观众,但对烂片也会带来很强的反噬,比如《射雕》吸引了粉丝捧场的3亿预售,其后则票房锐减,呈现出了观众对粉丝不顾内容、流量先行的恶感。
其次是观众对电影内容之外有了更多情绪价值的需求。
当大众越来越倾向于对好内容付费,这也必然带来的一个现象是,大家会希望电影给自己带来的情绪能量是持续的,不止在于电影院的 2 小时。
就比如网络上对于《哪吒2》的哪吒和敖丙的二创作品及其评论、点赞都是非常多的,这些都未必跟电影内容相关,是属于形象与羁绊的创新,足见对观众对电影长久互动的强烈需要。
也就是说,看片只是观众对电影需求得到满足的其中一步,里面还存在强化观众与电影之间关联的空间。
抖音平台在春节档期间推出的【新春欢乐观影计划】,就是对这一空间的尝试性开发,而且的确体现了潜在价值和独特优势。
就比如“想看”活动,每位观众根据意愿所完成的点击,都在直观影响电影映前的热度数据,增加新用户购票意愿。
“用户写影评”活动也一样,观众对电影评论的参与,建立了即时性更强的口碑生态,供给创作者更具备普遍意义的反馈和参考。
这些活动既保证观众的自主选择权,又能把观众的选择转化为业内真实的口碑反馈,影响电影票房走势。
包括抖音还联合一些电影IP推出抽卡活动,满足了观众对于电影“增加实感”的心理需求:观影只是记忆的增加,而抽卡提供了精美、有稀缺性的卡面,对卡面的收集和讨论强化了观众对喜爱事物的获得感。
对片方来说,这样的活动也顺势在趣味玩法中,达成了更多的宣传效果,这种方式在之前也是被验证可行的,一些影视作品的抖音账号通过抽卡玩法新增了几百万粉丝,实际转化率非常高。
这些无疑就是旧市场策略失效后,强有力的新策略尝试和补充。
三、观众意见的同和不同,在一个平台的共存,才是最大的真实性多元和观察是当前行业建构口碑生态的有益特质,不过还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真实。
这一点本身很难做到,其最大原因就是任何平台都很难完全和谐,也很容易趋于两极化。
针对这个问题,抖音平台给出了一个目前看来还不错的方案,就是尽可能地包容,不仅百评团成员的点评可以多元化,其余用户意见的同与不同也都得以共存。
它们可以是犀利的,也可以是温和的,甚至可以是左右摇摆的,就像是让各种朋友、专业人士、坐在自己身边看电影的陌生人等等齐聚一堂,围炉畅谈。
就比如大家对哪吒“在最新一部里会有怎样的成长”的共同期待,就在春节档主创的抖音直播里得到了表达,这是所有提问里点赞最高的两个问题之一。
大家对陈思诚的评价,也在这里找到了共识:不好不坏的中间地带。
@瓦斯讲故事 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他结合电影品质和市场考量认为:
“陈思诚是真的听劝听意见的,而且认为中国的观众不仅不差,反而很会看电影,所以,一切的创作起点都得从这开始...喜剧笑点不满意?好,那干脆深挖内核,好好讲故事。唐探4暂时找不到解法?好,那我跳出之前的故事开一部新的系列...”
这才有了这一部四平八稳的《唐探1900》,票房也确实延续了之前系列的可观。
这种做法让平台呈现出观点平等的特性,制造了一种安全感,观众无论是想要抒发情绪,还是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思考,都会被接纳和欢迎。
带来的直观好处也很明显,用户可以获取更有温度的共鸣,市场也能将其观点视为更有话语重量的样本。
结语
综合来看,抖音平台在春节档期间设计的所有活动,目的都指向了同一个,就是我们一开始提过的:对电影评价体系进行重建和更新,让观众对电影口碑恢复信任,让电影片方在宣传和创作策略上更有针对性。
这样的良性效果当然不止于春节档,对今后的电影市场也可能持续发生有利影响。
就比如,当平台侧重个体发声和真实表达,多元化视角成为电影评论的新风向,观众与电影内容的距离也被拉近了,不再只是市场之外隔岸观火的人,就像这次对春节档电影的点评一样,成为了带着自己的身份和某个领域的“专业性”参与其中的人。
而当观众跟电影的关系被革新,看电影之前先参与“想看”的选择,看完电影也习惯性参与讨论,观影习惯和对平台的认同感也会被强化,长此以往,即使不是热门档期,即使电影体量不大,依旧可以借由平台提升曝光度和讨论度,刺激观影人次的增加,与市场实现长期的双向增益。
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哪吒2》之后,观众对好内容的渴望已经不可能再倒退,而抖音也正在尝试配合风向,去共塑更良性的电影市场,所以我们也许可以对未来再谨慎地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