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这座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自治区)交界地的城市,宛如一颗镶嵌在岭南大地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

在漫长的岁月中,贺州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名称历经多次更迭,每一个古称都承载着一段丰富的历史,成为了解这片土地发展脉络的重要线索。
贺州市:从临贺到贺州的变迁
先秦时期,贺州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交趾”的范围内,彼时的贺州,生活着百越民族的各个分支,他们依水而居,以渔猎、农耕为生,创造了独特的原始文化。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贺州辖区的八步区、钟山县、富川县属南海郡(一说桂林郡),昭平县则属桂林郡。秦朝的统一,使得贺州地区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体系,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逐渐传入,如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平定南越国后,把岭南三郡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设交趾刺史部,贺州辖区始设临贺、富川、冯乘、封阳等县,隶属苍梧郡。这一时期,贺州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多,城镇开始兴起,商业活动也日益频繁。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析苍梧之封阳、临贺、冯乘、富川、谢沐、建兴六县置临贺郡,郡治在今八步区贺街镇长利街临贺两江汇合处,此为贺州辖区县郡之名初现。临贺郡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行政管理,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流。
晋代,临贺郡辖临贺、谢沐、冯乘、封阳、兴安、富川等6县,设临庆内史,领临贺、冯乘、富川、封阳、兴安、谢沐、宁新、开建、抚宁九县。晋代在贺州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文化教育也逐渐兴起。
隋代,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置贺州,此为贺州之名初现。贺州领临贺、桂岭、富川三县,属广南东路。大业二年(606年),贺州被废。隋代在贺州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修筑道路等,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唐武德四年(621年),重新设立贺州,治所设在临贺县,辖管原临贺郡的六个县。唐太宗李世民将全国分为十个道,其中昭平、富川县属于岭南西道,贺州则属于岭南东道。唐朝时期,贺州地区的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繁荣,与周边地区的交流频繁。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在贺州地区广泛传播。
宋代,贺州属于广南东路,大观二年(1108年)被划归广南西路,其管辖范围基本上等同于现今的贺州市地域。宋朝时期,贺州的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集市和手工作坊。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不断涌现。
元朝时期,贺州属湖广行省,辖临贺、富川、桂岭、怀集等县,州治设在临贺县。元朝在贺州地区实行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撤贺州,改设贺县,此为贺县得名之始,治所今贺街镇,属平乐府,至此古代贺州不再复存。明朝时期,贺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科举制度也在贺县得到了推行,培养了一批人才。
清朝时期,清沿明制,贺县属广西省平乐府。清朝在贺县的统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有所繁荣。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不断涌现。
1997年,贺县被改为县级贺州市,2002年,贺州市升级为地级市。从此,贺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八步区:古称临贺县
八步区作为贺州市的中心城区,历史同样悠久。其古称临贺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始设,隶属苍梧郡。临水在县东南,贺江在县东,“临贺”之名由此而来。
三国时期,临贺县属吴国荆州临贺郡,是郡治所在地。这一时期,临贺县的政治地位重要,是吴国在岭南地区的重要据点之一。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纺织业和陶瓷业,产品不仅满足当地需求,还远销周边地区。
晋代,临贺县仍为临贺郡治所,辖境范围有所扩大。随着中原地区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临贺县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在农业方面,推广了新的种植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
隋代,临贺县属贺州。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置州,临贺郡被废除,设立贺州,临贺县为贺州治所。隋代在临贺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修筑道路等,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唐代,临贺县属岭南道贺州。唐朝时期,临贺县的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繁荣,与周边地区的交流频繁。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在临贺县广泛传播。
宋代,临贺县属广南西路贺州。宋朝时期,临贺县的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集市和手工作坊。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不断涌现。
元朝时期,临贺县属湖广行省贺州。元朝在临贺县实行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撤贺州改设贺县,临贺县从此成为历史。贺县属平乐府,治所仍在今贺街镇。明朝时期,贺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科举制度也在贺县得到了推行,培养了一批人才。
清朝时期,贺县属广西省平乐府。清朝在贺县的统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有所繁荣。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不断涌现。
民国时期,贺县属广西省第一区。民国时期,贺县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但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在经济上,贺县的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近代工业;在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渐渗透到贺县,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1997年,贺县改为县级贺州市,2002年,贺州市升级为地级市,原县级贺州市改为八步区。八步区的名称传说清朝有8户广东商人来此经商,在江边建了8个埠头,粤语“埠”与“步”近音,加上有8户人家,因而得名八步。如今的八步区,作为贺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现代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前行。
平桂区:古称平乐县、桂林
平桂区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朝,当时属桂林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一地区先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此时,平桂地区开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
三国时期,属吴国荆州临贺郡。在吴国的统治下,平桂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晋代,属广州临贺郡。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平桂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隋代,属始安郡。隋朝时期,平桂地区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属始安郡管辖。隋朝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平桂地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属岭南道贺州。唐朝时期,平桂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也逐渐繁荣起来。
宋代,属广南西路贺州。宋朝时期,平桂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一些繁荣的景象。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开始出现。
元朝时期,属湖广行省贺州。元朝在平桂地区实行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明朝时期,属广西布政司平乐府。明朝时期,平桂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科举制度也在平桂地区得到了推行。
清朝时期,属广西省平乐府。清朝在平桂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有所繁荣。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不断涌现。
民国时期,平桂地区先后属广西省第一区、平乐专区等。民国时期,平桂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007年4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贺州市平桂管理区,为贺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行使相当县(区)级政府管理职能。2016年,平桂管理区改为平桂区。平桂区地名取自平乐县和桂林市中的“平”字和“桂”字。如今的平桂区,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产业,成为贺州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钟山县:古称富川县、富钟县
钟山县历史悠久,其古称可追溯至秦朝,当时属南海郡(一说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境内设有富川县。富川县的设立,标志着钟山地区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区划体系。
三国时期,属吴国荆州临贺郡。在吴国的统治下,钟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晋代,属广州临贺郡。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钟山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隋代,属始安郡。隋朝时期,钟山地区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属始安郡管辖。隋朝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钟山地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属岭南道贺州。唐朝时期,钟山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也逐渐繁荣起来。
宋代,属广南西路贺州。宋朝时期,钟山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一些繁荣的景象。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开始出现。
元朝时期,属湖广行省贺州。元朝在钟山地区实行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明朝时期,属广西布政司平乐府。明朝时期,钟山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科举制度也在钟山地区得到了推行。
清朝时期,属广西省平乐府。清朝在钟山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有所繁荣。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不断涌现。
民国31年(1942年),属广西省第一区。民国时期,钟山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952年,钟山、富川两县合并为富钟县,1962年,富钟县撤销,复置富川、钟山2县。钟山县地名取自境内的钟山,因山峰峭立,形似钟鼎,叩之声如钟鸣,得名钟山。如今的钟山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在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昭平县:古称龙平、昭平
昭平县在秦朝时属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这一时期,昭平地区的先民们开始与中原地区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农业、手工业等逐渐发展。
三国时期,属吴国荆州临贺郡。吴国对昭平地区的统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晋代,属广州临贺郡。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传播,昭平地区的文化教育也开始兴起,儒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隋代,属始安郡。隋朝的统一和行政区划调整,对昭平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唐代,属岭南道富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富州,辖龙平、思勤、开江三县,州治设在龙平县(今昭平县)。唐朝时期,昭平地区的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繁荣,与周边地区的交流频繁。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在昭平地区广泛传播。
宋代,属广南西路昭州。北宋时期,龙平县属昭州。关于昭平县名的由来,一说是北宋时期改龙平县为昭平县,意为招抚平定,由于“招”字不雅,改为“昭”,取光明、明亮之意;二说是取昭州和龙平县其中一字组成昭平。
元朝时期,属湖广行省平乐府。元朝在昭平地区实行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明朝时期,属广西布政司平乐府。明朝时期,昭平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科举制度也在昭平地区得到了推行。
清朝时期,属广西省平乐府。清朝在昭平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有所繁荣。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不断涌现。
民国时期,属广西省平乐专区。民国时期,昭平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今的昭平县,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旅游胜地,黄姚古镇等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与历史的交织
富川瑶族自治县历史悠久,秦朝时属南海郡(一说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设立富川县。富川县的设立,标志着这一地区开始成为中原王朝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富川地名取自富江,富江古称富川水,该河流自北而南,如“川”字贯流其间,因而得名富川。
三国时期,属吴国荆州临贺郡。在吴国的统治下,富川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晋代,属广州临贺郡。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富川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隋代,属始安郡。隋朝时期,富川地区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属始安郡管辖。隋朝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富川地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属岭南道贺州。唐朝时期,富川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贸易也逐渐繁荣起来。同时,富川地区的瑶族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宋代,属广南西路贺州。宋朝时期,富川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一些繁荣的景象。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开始出现。
元朝时期,属湖广行省贺州。元朝在富川地区实行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明朝时期,属广西布政司平乐府。明朝时期,富川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科举制度也在富川地区得到了推行。
清朝时期,属广西省平乐府。清朝在富川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有所繁荣。同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被建立。清朝时期,富川地区的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培养了不少人才。同时,瑶族的文化传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瑶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在当地十分盛行,如盘王节、耍歌堂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民国时期,富川县先后属广西省桂林道、平乐专区等。在民国的动荡岁月里,富川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民族文化依旧顽强地延续着。此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渐深入,一些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在富川传播,为当地社会带来了新的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钟山、富川两县合并为富钟县。1962年,富钟县撤销,复置富川、钟山2县。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富川县改为富川瑶族自治县。自此,富川瑶族自治县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推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历史的长河中,富川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湘、粤、桂三省区的交界地带,是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瑶族文化的交汇点。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富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在经济上,富川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中原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这里运往岭南和海外,而岭南的土特产也经此销往内地。在文化上,富川既有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有瑶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如瑶族的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都独具特色。瑶族的风雨桥、古村落等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富川的历史遗迹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富川古明城。富川古明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城墙全部用大青石砌成,城内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街道布局规整,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古明城见证了富川的历史变迁,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富川还有许多古老的村落,如秀水村、福溪村等,这些村落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宗祠、民居、牌坊等,建筑上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展现了富川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贺州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是一部生动的地方史。从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到秦汉时期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再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变迁,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这些古称背后,蕴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脉络,是了解贺州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今,贺州市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正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将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努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