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掀起口水战,饿了么却在猛进AI

读懂财经 2025-04-23 11:05:52

这几天,外卖行业热闹得很。

先是京东高调宣布进军外卖市场,然后美团也予以反击,双方开始大打口水战。

在我看来,这次口水战争的不过是“面子”。在商业世界里,面子固然重要,但绝非竞争的核心。就拿外卖来说,这个早已度过高速成长期的行业,已经不是那种简单的流量游戏,无论是口水战还是公关战价值都很有限。

与其为了“面子”争来争去,倒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到供应链效率提升上。行业中的另一方饿了么虽没有参与口水战,但并非置身事外,而是在全力推动AI在外卖场景的落地。

那么AI能否为饿了么构筑起竞争护城河呢?

/ 01 /外卖三国杀来了,饿了么不打口水战

作为一个早已度过高速增长期的行业,外卖这次“口水战”多少显得有着突兀。

原因很简单,互联网早已度过了强竞争的阶段,口水战的意义很小。即便是短兵相接的时候,以口水战为代表的公关战,也不应该成为商业竞争的一部分,更不应该是主要部分。

在大部分情况下,公关战更多是给企业领导者的自我满足,或者说是公司消耗资源论证战略决策“壮胆”的行为,没有办法真正决定消费者行为。

不仅口水战没用,补贴战也没好到哪去。

过去,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基于补贴的内卷式竞争,可能会带来短期的流量变化,但从长期来看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并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逻辑很简单,被补贴抢走的流量是毫无粘性的,基于补贴所带来的市场份额增长也是无根之木,一旦补贴潮褪去,势必又会回到本来的样子。

在这次外卖口水战里,有一家公司的表现显得极为冷静,那就是饿了么。

在京东和美团轮番上阵的时候,饿了么没有选择下场。这也反映了其更成熟的经营心态和战略定力。

回顾京东和美团两家,各有各的诉求。京东需要在零售电商之外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而美团面对核心基本盘的挑战,自然也要有所反击。

对饿了么来说,这帐好算得很。与其在公关、补贴上消耗大量资源,影响到对于商家、骑手和用户的服务,倒不如借着这个机会,把供应端的壁垒做深,构筑更为牢固的护城河。

/ 02 /外卖的逻辑变了,AI才是下一个增长引擎

事实上,京东并不是这两年第一个想进入外卖行业的大厂,但行业长期依然是美团、饿了么两强格局,因为外卖早已经不是简单的流量游戏,而是服务效率。

对于用户来说,决定外卖下单的因素非常多,除了价格之外,供给商家的数量和质量、物流配送的效率可能更为重要。这背后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运营体系,既要让用户满意,也要让骑手、商家满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不像远场电商的一仓发全国,外卖作为近场电商其实是去中心化的,就算一个平台在北京市场运营得再好,如果天津没有商家或没有骑手,那天津的消费者依然不会选择你,你的流量就会大量被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声量的能力对行业竞争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

延着这个逻辑,需求端、供给端、骑手端三者效率同步的提升才是外卖行业的底层增长逻辑。而效率提升未来最重要的催化器很可能就是AI。

稍加观察就能发现,饿了么已经开始将AI全力落地到外卖行业。

在商家侧,饿了么上线了“AI入驻店铺助手”。这款AI助手可以一站式引导商家完成包含实名认证、签约授权、材料上传、智能预审等在内入驻流程。

相比过去流程静态、需要商家自己理解要求并填写的申请页面,AI入驻店铺助手可以24小时提供引导、随时解答过程中商家的疑惑,并能同步进行智能预审,新商家最快5分钟内就可以完成资料提交及预审等流程,大大简化了过去商家入驻的流程。

在骑手端,饿了么积极推动算法透明化,对计价算法进行公开。这个计价算法的理念是,让骑手拿到与其劳动付出相匹配的收入。

举个例子,算法会综合考量市场供需情况、订单配送效率、配送难度等因素,计算计算订单完成配送的合理价格。比如,如果骑手在下雨天的深夜送一个距离较远的外卖,系统会根据上述因素测算出一个金额,对骑手进行补贴。

这样一来,不仅保护了骑手的权益,也让其更有动力来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除了这些外,饿了么还将AI技术应用到了合规治理上。比如,饿了么推出了AI Agent产品“全息盾”系统,用于品牌侵权、违规商品、虚假门店等等方面的合规性治理。

据介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风险识别,需要风控人员经过整理、阅读、判断、填单、排查等一系列步骤操作,而现在只需向“全息盾”系统的AI Agent产品复制相关风险信息,AI便可以自动完成识别,填报好风险内容,并进行智能取数和自动检索排查与处置。将人力需要半天完成的工作,压缩至1分钟以内。

基于AI的智能排查能力,系统可以对违规商品进行算法扩源,排查出上万个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商品,并且能够精准识别出以拼写变异、形态变异等方式试图逃避监管的商品。

而针对用户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饿了么也开发了“明厨亮灶感知平台”,通过AI技术,对视频监控发现的后厨环境异常、不规范操作行为等进行视频图像语义动态识别,帮助商户更快发现后厨存在的管理问题。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饿了么正在加速AI在外卖行业的应用。那么,站在产业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饿了么这些布局呢?

/ 03 /将资源优势,变成战略领先

之所以饿了么能率先在外卖行业进行AI落地的探索,背靠着阿里强大的AI资源,这是行业其他玩家所没有的资源底气。

阿里的AI能力有多强?举个例子你们就清楚了。

不久前,李飞飞领衔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在评选的2024年重大模型发布里,阿里以6个模型的发布数量,高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这个成绩仅次于谷歌和OpenAI。

如果你以为阿里大模型“能打”,只靠大模型发的多,那就大错特错了。相比模型能力,阿里在生态建设和商业化层面的表现更加不容小觑。

作为国内最早开源自研大模型的“大厂”,也是全球唯一一家积极研发先进AI模型并且全方位开源的云计算厂商,阿里率先实现“全尺寸、全模态”开源。

从2023年至今,阿里通义团队已经了开源200多款模型,包含大语言模型千问Qwen及视觉生成模型万相Wan等两大基模系列,不仅实现了全模态、全尺寸开源,还支持多达29种语言。

截至目前,通义千问Qwen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0万,让通义超过美国Llama模型,成为全球第一AI开源模型。

基于阿里的AI资源,让饿了么完成了AI时代竞争的卡位。相比之下,京东和美团声势浩大的口水战,反而暴露出了他们在AI领域没有着力点和资源布局的尴尬。

这也是饿了么最容易被忽略的优势所在。

在商业世界里,有一个长板理论,意思是: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为你赚到更多利润。

从目前看,AI的落地探索就是饿了么的长板,也是其不参与外卖口水游戏的底气。

众所周知,外卖是一个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生意。过去,饿了么在物理世界建立了庞大的基础设施。现在,通过AI技术的落地,饿了么正在强化其在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建立。

在AI重构商业世界的进程中,拥有“物理+数字”双基建优势的饿了么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即从大众认知里的“流量平台”进化为商业世界里的“智能服务引擎”,后者的天花板和商业壁垒远远高于前者。

正当京东和美团试图掀起外卖行业新一轮竞争的当下,低调的饿了么正在凭借在AI技术在外卖场景的落地探索,在下一个竞争周期的赛跑中占得先机。

0 阅读:66

读懂财经

简介:注册制时代,价值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