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鸿章墓挖出两块重30斤铜砖,七枚金币被摆成北斗七星状

围炉煮酒话春秋一 2024-12-20 14:38:57

1958年,清朝名臣李鸿章的坟墓被人为破坏,尸体被拖出来游街示众,直至骨架散尽,他死前荣耀,怎么都不会想到死后是这副惨状。

李鸿章的坟墓其实是一个合葬墓,埋着他与第二任妻子赵小莲,坟墓被打开的时候,据说两人遗体保存完好,身穿华贵服饰,尽显高贵身份。

在合葬墓中,发现了一些陪葬品,李鸿章身旁放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根拐杖,身下有七枚金币,被摆成北斗七星的形状;而赵小莲身旁则放着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放着两块各重30斤的金砖。

不过后来经过鉴定,这两块金砖竟然是假的,只是铜制作的,外面包裹了金衣而已。

这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李鸿章不但是“卖国贼”,还是个大贪官,拥有几代人都挥霍不尽的财产,怎么会用假金砖当陪葬品呢?

一、半生荣耀半生耻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安徽合肥人,他的家族是从父亲李文安时开始崛起的,李文安是道光年间的三甲进士,历任官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

在刑部工作期间,李文安以秉公执法而著称,被称为“包公再世”,或许是受此影响,李鸿章对包拯十分崇拜,以至于他死后要葬在包拯坟墓所在的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

李文安在世的时候,门生故旧很多,这为李鸿章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5年,李鸿章第一次会试落榜,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为了顺利通过科举考试,他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由此成为曾国藩的门生。

1847年,李鸿章考上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原本是很有前途的,但需要熬资历,无法快速晋升。

然而,李鸿章的机会很快就来了,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清庭开始下放军权到地方,允许地方办团练。

在朝廷的委任下,曾国藩以团练大臣的身份在湖南创建湘军,李鸿章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离开安逸的京城,来到湖南成为曾国藩的幕僚。

在曾国藩手下,李鸿章的才能还是不错的,但战绩却不怎么样,而且留下了“翰林变绿林”的恶名。

不过,也正是这一时期,李鸿章总结出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同时也积攒了大量人脉,他还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全部安排到了军中,为他日后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为了保护上海的安全,曾国藩让李鸿章组建新军,李鸿章则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取得了江苏一带地方豪绅的支持,组建了著名的淮军。

淮军的创立使得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幕僚,变成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并在军事上取得独当一面的指挥权,是他崛起的重要保障。

此后,李鸿章率军进驻上海,他花费重金将淮军打造成为拥有洋枪洋炮的现代化军队,同时对淮军进行扩充,使其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六七万人。

靠着这支强悍的军队,李鸿章不但保卫了上海的安全,还在对太平军的反击中,收复了江苏,他的官职也不断提升,做到江苏巡抚、两江总督这样的高位。

太平天国运动平定之后,曾国藩为了避免功高震主,主动解散了大部分湘军,而李鸿章却没有解散淮军,他认为这样做既可以防备内寇,日后还可以抵御外敌,这一做法后来被认为是有先见之明的。

不过,淮军的存在,也是李鸿章最大的筹码,这支身处江南的强大武装力量,使他在朝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此后,李鸿章又率淮军平定捻军起义,因功被封为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

由于李鸿章的淮军实在太过强大,最终还是遭到了清政府的忌惮,于是他审时度势,将淮军的一半解散,他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后改为直隶总督。

在湖广总督任上,李鸿章展示出了超强的外交才能,成功处理了天津教案,慈禧太后对他越发赏识,于是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当时,清朝内忧外患,缺少的就是像李鸿章这样的军事、政治、外交综合性人才,况且李鸿章又善于做人,人脉也广,所以他得到慈禧太后赏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875年,李鸿章的人生走向巅峰,他被慈禧太后任命为相当于首席军机大臣的文华殿大学士,此后他长期位在中枢,权势之大,在清朝汉臣中是极其罕见的。

这一点,在史书中是这样说的:

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凡内政外交,枢府常倚为主,在汉臣中权势为最巨。

更有学者说,直隶总督有成为清政府第二朝廷的趋势,由此可见李鸿章的权势之大。

然而,到了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列强对清朝及其藩属国的入侵开始加剧,越法战争、中法战争相继爆发,李鸿章作为代表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

为了挽救清朝,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启了新一轮的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军工企业,后来他兼任北洋大臣,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等相继诞生,北洋水师也开始加紧建设。

为了北洋水师,李鸿章付出了大量心血,然而清廷的内耗却阻碍了它的发展,再加上李鸿章政敌的掣肘,导致北洋水师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节节败退,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代表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议和》。

大约从这时候开始,李鸿章作为“卖国贼”的骂名,开始在清朝传播,朝廷更是翻脸不认人,让他做了替罪羊,被解除了位居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了一名闲散官员。

至此,李鸿章的事业跌入低谷,但他仍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慈禧太后让他继续参政,实际上只是想压榨他的剩余价值,他几度想要隐退以得解脱,但奈何慈禧太后不放手,他也只得强撑下去。

此后,李鸿章出访欧洲,加强清朝与欧洲的关系,并主导、参与了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别人干不了或者不想干的事情,全部被慈禧太后交给他来干,他感到身心俱疲,身体开始江河日下。

1899年,李鸿章终于被起复,担任两广总督,实际上这是慈禧太后对他的再次利用,是为了让他在广东继续与洋人打交道,从而维护慈禧太后的的统治地位。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在知会李鸿章后,同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保护条款》,并密谋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旦被杀,就拥立李鸿章为“总统”,这是对慈禧太后釜底抽薪的一次行动,也是李鸿章对朝廷积怨已久的一次报复。

当时,孙中山一度准备与李鸿章见面,密谋两广独立,但因为慈禧太后急召李鸿章入京,这件事便被搁置下来。

如果李鸿章与孙中山见面了,我想历史可能会改写,但这件事没有发生,则导致李鸿章后半生的耻辱被无限扩大。

李鸿章启程后不久,北京就被八国联军攻陷,随后慈禧太后又让他与洋人谈判,这是他一生中耻辱的一次谈判,因为八国联军只是讲协商好的条款给他签字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谓谈判,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话语权,这是软弱的清朝在战争中的惨败而导致的结果。

后来,李鸿章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这是清朝最屈辱的一份不平等条约,赔款达到了十亿两之巨,而且丧失了大量主权。

这一严重丧权辱国的行为,慈禧太后却让李鸿章当了“背锅侠”,成为千万人唾骂的对象,尽管他本人也有不少过错,但条约的签订不是他的本意。

《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就去世了,这位前半生荣耀半生耻的清朝名臣,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死后葬入豪华陵墓

据记载,《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就因为感染风寒而病情严重,死前八天他还前往沙俄使馆就条约细节进行磋商,争取让国家少一些损失,然而沙俄使者却对其进行恫吓,致使他回到住处贤良寺后吐了几碗血,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此后,李鸿章一度病情好转,但很快又转入病危,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十分挂念,一度流泪,还说: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

正如慈禧太后所说,清朝内忧外患,李鸿章虽勉强支撑,但没了他,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1901年11月7日,79岁的李鸿章去世,慈禧太后赐谥号“文忠”,追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

李鸿章的人生是悲剧的,他所处的时代,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羞耻,据统计,他一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到了16份之多,他因此饱受诟病,被人骂作“卖国贼”。

这些条约之中,确实有一些是李鸿章本人的意思,存在丧权辱国的行为,但更多的则是慈禧太后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地位,或者在列强的威慑之下被迫签订的。

凭心而论,李鸿章总体上算是一位爱国之人,在许多条约签订的过程中,他都是据理力争的,比如《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他就因为态度强硬,而遭到日本人的刺杀,中左眼睑下方挨了一枪,他非但没有退缩,还以此迫使日本方面降低了赔款数额。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让国家不至于在内忧外患中灭亡,在晚清那个凋敝时代,他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典范了。

当然了,李鸿章的爱国,掺杂了些许私心,他利用手中的权势,为自己谋求了不少利益,他死前留下的财产让他的子孙过上了富贵无忧的生活,其家族至今仍然显赫。

李鸿章去世后,清廷对他的安葬事宜十分重视,为此特意拨给2500两白银作为丧葬费,在他去世16个月之后,他的遗体才被运回合肥,安葬在东郊大兴集,距离他的老家磨店只有十来里路。

很多人可能会问,李鸿章为何没有安葬在祖坟所在的磨店?

在李鸿章给哥哥李瀚章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弟本不知堪舆,亦不甚信风水,但喜邻近包公坟,又滨大河。

原来,李鸿章很仰慕包拯,希望自己也成为包拯那样的人物,所以希望自己死后能安葬在抱枕墓所在的东郊大兴集。

1865年,李鸿章就任两江总督之后,便开始为自己挑选墓地,他不太相信风水,却也害怕自己死后坟墓会遭水蚁袭扰,于是在大兴集选择了一块墓地。

1892年,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去世后,被他安葬在了他所选的墓地,但此时墓地尚不具备规模。

李鸿章去世后,其家人开始为其修建坟墓,历时一年多才修建完成,这也是为何他死后,灵柩在北京停留了16个月才运回老家安葬。

李鸿章作为宰辅之臣,又是名门望族,所以他的坟墓规模很大,面积达到了一万多平方米,共建有大小房间99间,取“九九”之意,碑额中间则刻着“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大字。

李鸿章的墓距离包拯墓约300米,距离明朝开国功臣蔡国公张德胜墓也很近,这三个墓被时人称之为“一里三公”。

由于李鸿章墓年代最短,官位又最高,也是最有钱的,所以他的坟墓比包拯墓和张德胜墓的规模都要宏大。

比较有意思的是,为了表达对包拯的敬仰之情,李鸿章曾在1882年出资2800两修剪包拯祠,并亲自撰写碑记,并对包拯墓进行了翻新。

然而,李鸿章终究没有取得跟包拯一样的美名,这是个人选择和时代背景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

三、李鸿章墓惨遭挖掘

李鸿章是在1903年春天下葬了,那时候清朝还未灭亡,所以起墓葬得到了妥善保护,后来历经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他的后人的精心照料下,他的坟墓都没有遭到严重破坏。

然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李鸿章的坟墓却遭受了一次毁灭性打击。

那时候,安徽合肥人民为了迎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到来,掀起了“挖坟取宝,兴办工厂”的狂潮,许多古代名人的坟墓被挖掘,里面的陪葬品被挖出来,变成了兴办工厂的费用。

李鸿章虽然是合肥名人,却背负着“卖国贼”的骂名,自然难逃劫难,再加上他家十分富有,许多人认为陪葬品一定很多,于是对其十分觊觎。

但是,李鸿章的坟墓十分坚固,他生前主持洋务运动,学到了不少先进知识,早在他去世前,就交代后人要用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造墓室,这种材料十分坚固,炸药都炸不动。

因此,当掘坟的人们在瓦解李鸿章墓的时候,铁锤砸下去,丝毫没有破损,后来改用炸药,也没什么效果。

掘坟人非但没有气馁,反而认为李鸿章墓中一定有宝贝,于是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这个时候,一个掘过很多坟墓的“高手”想到一个办法,既然墓室墙壁打不开,为什么不在几十米外挖一个地道,从墓室地下进去呢?

这个办法虽然费时费力,但大家为了得到李鸿章墓中的宝贝,纷纷抡起袖子开始拼命干,轮班挖了几天几夜,终于将挖通了墓室底部,顺利进入到墓室之内。

据说,李鸿章墓被打开后,众人合力两口棺材打开,只见李鸿章全身裹着黄马褂,尸骨未腐,面容安详,羽羽如生;而赵小莲则穿着华丽的服饰,尸体也未腐败,看起来像睡着了一样。

当然了,人们对尸体并不感兴趣,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宝物,结果李鸿章的棺材里只有一把宝剑看起来还不错,另外还有七枚金币,被摆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其他就没什么值钱的了。

这让大家十分失望,认为李鸿章十分富有,则么只有这么点陪葬品?

不过,在赵小莲的棺材里,众人发现了一个精致木盒,里面装着两块30斤重的金砖,大家又转怒为喜,连忙将金砖抬出来。

但让大家失望的是,经过鉴定,两块金砖竟然是假的,其实是两块铜而已!

这么一来,除了七枚金币之外,人们并未从李鸿章的墓中找到太多值钱的东西,大家忙活了这么多天,无不对这个结果感到非常失望。

愤怒的人们便将怒气发泄到了尸体上,他们将李鸿章的尸体绑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示众,直至尸骨散尽,而赵小莲的尸体也被大卸八块,随意丢弃了。

至于李鸿章墓中的东西,那把宝剑后来成为了演戏的道具,最后被损坏;赵小莲身上的一床陀罗经被,是慈禧太后赏赐的,被人拿去洗洗当了被子使用,其他东西也被人一一拿走,不知所踪。

宝剑和陀罗经被都是好东西,可是没文化的人们不识货,竟然被当作了不值钱的东西。

除此之外,李鸿章墓的地面建筑被大多被拆毁,除了几间被当作钢材厂仓库之外,其他房屋几乎都被夷为平地。

李鸿章死后不到五十多年,坟墓就被摧毁,想来,生前受辱之臣,最终灰飞烟灭,也算是历史的宿命。

一个问题是,李鸿章棺材里的七枚金币,为何被摆成北斗七星状,而赵小莲棺材里,为何用两块 铜假冒金砖?

先说金币,事实上,古代上至帝王,下至达官显贵,很多人都对北斗七星情有独钟。

比如,万历帝去世后,就采取了“北斗七星”葬式,他的尸体被摆成北斗七星的形状,这既是为了彰显他的身份,也是为了“聚气”,聚集帝王之气或者子孙之气,为自己既子孙后代祈福。

除了万历帝之外,古代还有许多皇帝和贵族都采取了“北斗七星”葬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跟万历帝一样被摆成北斗七星,有些人则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在棺材上打了七个孔,还有一些就像李鸿章这样,在尸体下面放七枚金币,也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摆设。

当然了,李鸿章不是皇帝,七枚银币被摆被北斗七星,是为了聚集子孙之气,巧合的是,他虽然死了,但他的家族却没有消亡,而是继续着辉煌,子孙或从政或从商,富贵无比,在外国内都很有影响力,至今仍然显赫。

再说金砖之事,古代金银陪葬的案例很多,赵小莲作为李鸿章的妻子,她的娘家又是太湖望族,用金砖陪葬,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金砖竟然是假的,而是铜制作的,这就让人不理解了,其用意究竟是什么,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笔者认为,既然李鸿章没有用大量财宝陪葬,可见他是主张薄葬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再加上他本人生前长期接触西方文化,不是个特别迷信之人,因此不用贵重陪葬品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鸿章既然选择薄葬,他的夫人赵小莲自然不会是厚葬,用两块铜假冒成黄金,在彰显自身身份的同时,契合了李鸿章薄葬而理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