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亲戚送的礼盒白茶,暂时喝不完,可以留着以后喝吗?

小陈茶事 2025-01-28 16:23:02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近这几天,茶在朋友圈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一群人围着茶桌相聚的热闹场面,或是某个后备箱里,堆放的一盒盒茶礼。

又或是某人展示自己收到了一份难得的珍品,得意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盯着屏幕浏览这些动态,看得有些疲乏了,于是放下了手机,端起了面前的那杯茶。

只是这茶放的有些久了,茶汤温度明显下降,香气也不如刚倒出时那般浓郁,缺失了些许韵味。

索性将剩下半杯倒去,重新将水壶里的水烧开,泡了新的一冲。

这时再倒茶品尝,才是那又香又滑的熟悉享受。

茶汤变凉,虽然不是不能喝,但滋味的缺失,总让人感觉有些遗憾。

品味间突然想起,在书里看到过的一段话:

“敷衍是双向的结果,对生活挑剔一些,才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最近收到的消息里,有茶友问起,自己过年收到的礼盒装白茶,是存还是喝?

从图上看来,所有茶叶加起来不过几两,虽然长期储存不成问题。

但要转化出更深层的风味,能聚集起的力量有些不足,要等待不少的时间。

因此,还是建议茶友们收到礼盒装茶后,在三个月内尽快喝完。

要长期存茶,同一年份、同一款茶大批量储存,更能发挥出团队陈化的效果。

既然如此,有哪些礼盒装的白茶可以留着慢慢喝?以下三点判定标准,今天全分享给大家。

《2》

判定标准一:包装密封到位。

在一些人眼里,外表看起来高端华丽的礼盒装,内部的茶叶品质必然也不会差。

但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将那些平时销量惨淡的劣质茶叶重新包装一番,推向市场,价格也随之翻了好几倍。

不管是什么用途,密封和遮光始终是存茶包装的第一要义。

大多数茶掌柜都不愿意成本过多浪费在包装上,看起来典雅大方,其实就已足够。

白茶散茶的礼盒装,关于最外层的包装,每个茶商都有各自的巧思,而内部的包装还是以罐装和泡袋装为主。

罐装往下细分,又有许多种材质区别,近些年来,马口铁罐和陶瓷罐会更常见一些。

材质坚硬不易变形的马口铁罐,也是常用的短期存茶包装之一。

内盖与外盖的双重设计,再加上一层密封的食品级塑料袋,让储存效果更有保障。

而陶瓷罐,不论是什么材质,再美观都不适合留着继续存茶。

不只是因为密封性不足,更是因为这类容器易碎,平时不慎磕碰就容易出现裂痕。

收到这类礼盒装白茶,应尽快换个包装储存,如前文提到的马口铁罐,或具有遮光效果的密封袋。

和散茶相比,饼茶的包装就显得简约多了,用白棉纸包裹着,放入大小配套的硬皮礼盒里。

但白棉纸的防护效果太过薄弱,白茶饼依旧有受潮串味的风险,更需要加上一层密封遮光的内袋防护。

对于打算尽快喝完的白茶饼,可以保留白棉纸的包装,套入新的密封袋中。

倘若近期不打算饮用,那还是需要采用铝箔袋、塑料袋、厚纸箱的三层包装法。

如果打开礼盒后发现,白茶饼几乎一点基础防护都没有,很可能是厂家偷工减料的产物,也就没有留着饮用的必要了。

《3》

判定标准二:触感干爽无异味。

说完内包装,接着再来探讨礼盒的外包装。

除了常见的磁吸硬盒外,市场上还有木桶、木箱等木质包装。

虽然设计精美,但实用效果也不理想,收到这类包装的白茶时,就需多加注意了。

水汽和异味等不良因素,可以轻易地透过缝隙侵入内部,对茶叶来说弊大于利。

再加上木头本身的气味和油漆味,时间一长也会被茶叶所吸收,串味后严重影响到香气与滋味。

因此,真正用心制茶的茶掌柜,一般都不会选择这样的储存容器。

但有些人将茶叶买回来后,嫌原本的包装不够美观,特意为它们换上了新面貌。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和存茶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可谓是本末倒置。

要判断里面的茶叶还能不能留着继续喝,拆开内包装后闻一闻香气、测一测干度,就能快速做出判断。

双手洗净擦干后,随意抓起几根干茶,仔细闻其干茶香是否纯正,是否属于植物散发出的干燥气息。

接着,还可以将茶梗掰成两半,听其是否有清脆的响声;或者捏一捏叶片,看其是否一捏就碎,这些都是干度达标的茶叶应有的表现。

而那些干茶香近乎不可闻、白毫紧贴着芽叶、触感不够清爽的茶叶,也就不值得继续费心保存了。

茶香和茶叶干度还没出现异常,应尽快更换成适合短期储存的包装,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隐患。

《4》

判定标准三:芽叶结构匀整符合标准。

茶叶有没有继续储存品尝的价值,除了要看包装是否得当,自身品质更为关键。

白茶的所有品类里,寿眉因其一年两采且采摘期长的特点,总体产量相对较多,占据了老白茶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白毫银针与白牡丹,特别是牡丹王,由于采摘期较短,存老之后更显珍贵,平时也相对少见。

也正是因为这一份难得,逢年过节将它们作为礼品送给平时爱喝茶的人,也更能表达心意。

但问题在于,市场上存在不少伪冒品,不仅年份可以造假,就连品类也能被混淆。

对外行人或新手来说,往往难以分辨真伪。

不了解的人经常会认为,茶叶储存时间越久,外观颜色就越深,看起来越黑年份就越高。

但白茶作为微发酵茶,内质虽然时刻发生着转化,决定外观颜色的叶绿素并不曾消失。

老白茶只是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嫩绿、翠绿只会变成深绿色,而不至于通体发黑,甚至出现黑褐色。

况且,尽管造假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但也无法做到以假乱真。

温杯烫壶后,取适量干茶投入盖碗中摇香,能展现出浓郁纯正的香气,是那些做旧茶难以仿造的特征。

接着看一看芽叶结构,如果芽头瘦弱、茶梗长,很有可能是剥针售卖的产物。

真正的白毫银针芽头肥壮饱满,旁边紧贴着小叶片;牡丹王与其相似,但芽头更秀美,且叶片更为舒展。

如果依旧不太确定,可以找实例进行比对,不同的采摘标准决定了白茶的品类。

确认是货真价实的珍贵好茶后,就可以放心储存,慢慢享用。

《5》

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说,过年送礼送了不少,但也收到了不少茶,就像是一场有秩序的流动。

各种茶叶品类摆在面前,倒成了一场幸福的烦恼。

接下来又要整理一番自己的存茶空间,否则总会有茶被遗忘在角落。

家中有不少好茶可以随时品尝,不怕无茶可喝,总是一件难得的幸事!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