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宋朝堪称我国历史上最风雅的一个朝代,宋朝的官家善待文人士大夫,他们所处的环境宽松舒适,也就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写诗作文,因此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传世名篇。
这个时代,既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活泼明媚,又有“梨花落后,月满西楼,琵琶弦上说相思”的清新婉约,更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豪迈,可谓是文人墨客的天堂。
身为这个风雅朝代的缔造者,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出身武将,但也有十分出色的文学素养,他曾随口做出了两句诗,但是一直无人能续,直到四百年后,这诗句才被明太祖朱元璋对出,从此成为了千古名句,这到底是什么诗呢?
开国太祖赵匡胤出身于武将世家,家中自小就注重对他武艺的培养,但是在文学方面,赵匡胤的家人并没有给他提供过多的教导,只是让他识全了字罢了,因此年轻时候的赵匡胤可以算是个不折不扣的粗人。
赵匡胤刚开始也并没有把文学素养的缺失当回事,毕竟他走的是武将的路子,只要骁勇善战就足够了。
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作战勇猛的赵匡胤很快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了后周世宗柴荣的欣赏,加官进爵,步步高升,走上了一条青云路。
但是在赵匡胤步入仕途后不久,文学的短板就使他跌了不少跟头,朝中的文人官员们对这些大老粗们十分不友好,他们最喜欢的是那种“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下马定乾坤”的儒将。
没什么文化的赵匡胤自然受到了他们的排挤,经常会被讥讽。赵匡胤明白自己想要往上爬,只是打仗打得好是不行的,他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官力量。
所以他痛定思痛,开始悬梁刺股,发奋读书,还给自己找来了不少老师教导,争取能够早日脱胎换骨,变成一个符合文官审美的儒将。
根据记载,赵匡胤就算是出门打仗的时候都要拉上几车书以便随时阅读,有小人诬陷他带的是金银珠宝,柴荣让人查看之后,发现那都是圣贤之书,于是他对赵匡胤的欣赏就更深了。
毕竟在这年头,不光会打仗还爱读书的将领是真的难找了。赵匡胤的文学素养日渐加深,言行举止也有了极大的不同。
昔日那个满口脏话的大老粗,变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儒将,文官们终于敞开了社交圈的大门,与赵匡胤的关系日渐缓和甚至融洽万分。
在团结到大部分的文官之后,赵匡胤就联合自己武将兄弟们来了一场黄袍加身的政变,成功地把后周的小皇帝赶下了皇座,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那个以风雅著称的宋朝。
随口一吟在建立了宋朝之后,赵匡胤因为自己是造反起家,所以看自己的武将兄弟们个个都是想要造反的样子,于是他就想让他们立刻滚蛋。
要是换做以前那个没读过书的赵匡胤,他说不定就直接提刀砍人了,但是经过文学的熏陶之后,赵匡胤做事的手段也温和了许多,先派人把这些兄弟聚到一起开个宴会。
宴会当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赵匡胤摸着酒杯跟各位兄弟们大吐苦水,自从做了这个皇帝,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这活他干的是真难啊。武将们能怎么说?当然是皇上辛苦,皇上英明,皇上您受累了。
武将们本来以为,赵匡胤只是像登基前一样把他们拉过来炫耀炫耀,吹个牛,喝个酒这事儿就完了。
但是没想到,赵匡胤抱怨了两句之后话锋一转:“你们天天上班干活也挺难的吧,要不然干脆就领些赏赐,回家睡大觉,该生孩子生孩子,该养美人养美人,做个这种富贵闲人岂不美哉!”
武将们这时才清醒过来,看着宫殿纱帘后面那影影绰绰的刀光剑影,他们立刻就怂了,赵匡胤没做皇帝之前,他们就斗不过他,做了皇帝之后,他们还能翻天不成。
他们都很温顺地交出了兵符,这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看着眼前的兵符,那叫一个心花怒放、感慨万千,他这下总算是把整个国家的权利都抓到了自己手里,以后就是唯我独尊了。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他看着天空随口吟出了一句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这句诗不愧是他意气风发时所作,的确是大气磅礴,既写出了天光未明时黑夜的深重,又写出了天光大亮时世界的明亮,其中蕴含的是赵匡胤终于摆脱了武将集团的控制,自己独掌大权时的快乐豪迈,可谓是千古一句。
赵匡胤做出这句诗后,自己也觉得这句诗实在是难得,可无论他怎么想,也想不出下半句了,身边的臣子也有为他续诗的,但是赵匡胤都觉得不满意,于是这句诗就再也没有下文,成了独句。
千古名句随着岁月的变迁,时间来到了明朝,明朝的开国太祖朱元璋也是一个开张破土的雄主,他年幼时因为家庭的原因没法儿读书,长大之后有了点出息就疯狂的开始补习文化知识,因此也是一个爱作诗的人。
偶然一次,朱元璋和大臣们谈诗论对的时候,大臣们向他提起了赵匡胤留下的这句残诗,朱元璋对这句诗大句赞赏,同时也觉得这样的诗没有后文实在是可。
他沉吟了几秒之后,大笔一挥,居然真的为它续上了全文:“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大臣们一看都惊呆了,毕竟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其实并不算高,他写下的这两首诗并没有用上什么华丽的词藻典故,只是平平常常的白话叙事罢了,可是这两句诗和赵匡胤的前文凑到一起简直是浑然天成。
这两句诗一接上,整首诗就瞬间前后连贯了起来,可谓是大气磅礴,赵匡胤的前半首诗写了黑暗过去,黎明来临的壮阔景象,朱元璋的续诗就是永远秉承着为世界带来光明之心、用手中之剑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
这首诗的前后做句,可以说是宋祖明皇跨时代的一次交流了。
其实续上这首诗并不难,毕竟诗词的格律都摆在那里,但是赵匡胤一直不满意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写的是帝王之诗,文人的笔是续不上的,只有像朱元璋这样和他一样开疆扩土的帝王,才能够领会诗中蕴含的深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