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解散投资部,不是因为它不赚钱,而是因为它太赚钱吗?这事就发生在华为身上,近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一场行业论坛中提及饭的华为战略选择,引发热议。这一评价背后,折射出华为成立37年来最核心的生存法则:以战略定力对抗周期波动,以需要做什么定义企业边界。

战略定力:砍掉赚钱但非核心业务,聚焦主航道
华为的投资逻辑始终与其主航道战略深度绑定。早在1998年,《华为基本法》便以公司法规形式明确:华为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永不进入非主行业,这一原则在后续30年中反复被验证。
解散战投部:2022年,华为战略与投资部解散,部分人员转岗至业务线或离职。这一调整并非因投资失利,而是为避免资源分散。正如刘庆峰所言,华为担忧投资太成功会导致公司偏离通信与技术的核心战场。

哈勃投资的克制:旗下哈勃科技投资公司专注半导体、新材料等卡脖子领域,截至2025年已投超百家硬科技企业。其投资标准严格限定为补足供应链短板或突破前沿技术1而非单纯追逐财务回报。

华为历史上两次拒绝快钱诱惑的经典案例
第一:房地产
任正非的反周期宣言!2023年华为成立子公司涉足园区人才房建设时,外界误读其为进军房地产。任正非火速澄清:“华为不做对外房地产业务。”
这一态度可追溯至其经典论断:“挣大钱的死得快,挣小钱的活得久”。早在中国地产黄金十年间,万科曾多次邀华为合作开发,均遭婉拒。任正非认为,地产暴利会腐蚀工程师文化,动摇技术根基。

第二:生态投资
与互联网巨头的分野。当阿里、腾讯通过投资构建生态帝国时,华为却对生态型投资保持距离。2014年华为前高管朱波离职事件便是一例,其主导的互联网投资因与公司B2B基因冲突被叫停,华为重申不搞平台垄断,不做产业链控制者。
专注力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掌握技术主权
华为的不盲目逐利本质是技术主权意识的体现。压强式研发投入,2024年华为研发费用达238亿美元,占营收22%,持续加码5G、光芯片、量子计算等底层技术。

分钱哲学凝聚共识,2024年华为向15万员工分红818亿元,人均超50万元。这种全员持股+高分红模式,将企业命运与员工深度绑定,避免短期逐利冲动。
全球化中的战略韧性,面对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等市场封杀,华为选择主动收缩而非妥协,通过技术代差维持竞争力。例如在澳大利亚裁员80%、终止1亿澳元投资,反而倒逼当地5G建设滞后。

倪光南对华为的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评价华为时指出:“其伟大不在于规模,而在于用专注对抗浮躁。”这种专注力在当下更具启示意义。
当多数企业通过多元化对冲风险时,华为证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紧它同样能穿越周期,对抗资本的惯性。
在赚快钱与练内功的博弈中,华为选择后者,其2025年半导体全链突破、智能驾驶市占率跃居全球前三的成绩,正是长期主义的馈赠。

华为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理:在不确定的时代,最大的确定性来自知道自己不做什么。当企业用战略定力构筑护城河,用技术主权定义生存权,短期利益的诱惑终将让位于穿越周期的力量。正如任正非所言:“华为没有成功,只有成长。”这种永不停歇的进化意志,或许才是中国科技企业最稀缺的战略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