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段话:“当下的我们,生活节奏愈加快速,我们常常活出了一种被时间绑架的状态。”
对于子女,我们拼命托举,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子女却怎么也拽不动,甚至特别叛逆。父母苦口婆心,劝导儿女读书,避免沦为底层的打工人。结果呢?父母费尽周折,子女全当耳边风。
父母和子女相处,就像是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与其拼命追求速度,不如慢下来,搞好成长的质量。
相对来说,那些走得慢,又走得稳的孩子,都遇到了慢性格的父母。
01
子女犯错时:父母自省三分钟。
大人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是大人的道理,用在孩子身上,就不管用了。父母习惯了居高临下,严格要求,可以单方面要求孩子变得完美。
孩子的一点点过错,都会是父母生气的导火索。
亲子观察类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中,11岁的男孩蹦蹦,学习成绩一般般,自然就不受父母的待见。
有一天,一家人准备吃饭,妈妈让蹦蹦关掉煤气。结果蹦蹦不小心,触碰到了煤气报警开关,顿时不知所措。
爸爸跑过来,把开关拧上,然后给蹦蹦一巴掌,还吼了一句:“干啥呢你?之前不是教过你怎么关煤气的吗?怎么又忘了?一点小事你都干不好!”
想来,作为父母,每天要上班,做家务,还担心失业,房贷等。难免会有焦虑。家庭有风吹草动,父母就气不打一处来。
而孩子呢?难免会有错误,甚至小错不断。这就给父母的“气”,火上浇油了。
生气,总是以冲动开始,以后悔结束。
父母平静下来的时候,发现孩子太委屈了,自己太冲动了。但是教育的恶果,无法挽回。孩子的内心,已经受伤了。
《格言联璧·持躬》中说:“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要孩子远离底层,那么父母也要先一步离开底层。不要用低层次的方法,去指责孩子的错误。
孩子的错误,有一部分根源,是父母的教养不到位。父母自省三分钟,气,消了,也能够分析错误,做出精准的教育。
名人李叔同在当老师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搞小动作,不听讲。他不会狠狠批评,而是下课后,把该同学留下来。
李叔同对同学低头:“是我刚才的课,讲得不够好,吸引力不够......”
同学听了李叔同的话,特别难受,错误就改正了。
自责,自省,是做人的真诚,是一种“推人及己”智慧。孩子的错误,多半是从父母身上,一脉相承的。父母严于律己,孩子正确的事情多了,错误就少了。
02
子女表达时:父母聆听五分钟。
很不耐烦。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都是有的。
孩子在家,根本就没有话语权,自己的想法,爱好,玩伴等,都得不到父母的尊重。
当孩子一开口,父母就习惯性反驳,那孩子要说什么,都会“忍回去”。
孩子的想法,父母不知道,父母的言辞,孩子很讨厌,不满意,那就两代人之间的“信息差”,越来越大了。
想一下,父母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那么教育的结果,又能够有多少呢?
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作为妈妈,单方面剥夺了孩子的爱好。孩子只能上辅导班,不能踢球,游戏。
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好好和妈妈沟通,变得焦虑,自卑,内向。
在一次班会上,孩子对全班同学和老师哭诉:“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剧作家莫里哀说过:“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孩子在表达的时候,父母耐心地听五分钟。从零零散散的言语中,发现孩子的需求,内心的情况。接下来再去安排孩子,就容易多了。
一个家庭内部,是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差的。而是需要无话不说,哪怕是倒苦水。
03
子女择业时:父母权衡十分钟。
如果子女进入了体制内,然后辞职不干,很多父母应该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
诚然,在父母的眼里,孩子要求稳。
多少父母,开口就说:“我不希望你大富大贵,只要你平平安安。”
但孩子总有自己的想法,在年轻的时候,谁都有一个仗剑走天涯的梦。
从孩子上完高中,进入大学开始,父母和孩子的择业观点,就开始冲突。孩子要去的职业,父母却不喜欢,认为是没有前途的;父母要的稳定,孩子是不屑一顾的。
职业的规划,就能够决定孩子以后能够走多远,也就是说,他到底能不能摆脱底层。
事实上,父母眼里的底层,是有偏见的。很多父母认定,除了体制内,其他都是底层。而孩子眼里的底层,是“一成不变,看不到希望”之类。
明朝时,徐霞客放弃科考,父亲同意了;徐霞客去远行,年迈的母亲同意了。
徐霞客不以科考为目标,专注读自己喜欢的书,走千万里路,终于成为旅行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让人远离社会底层,成为企业家、老板、投资家等。
孩子择业的时候,父母应该慎重地思考,然后给出中肯的建议,而不是一根筋。
04
我们总是说,子女远离社会底层打工人,需要父母的“托举力”。
但是托举力,从哪里来呢?
就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在孩子一步一步成长的期间。
不管生活节奏多快,城市发展多快,子女的成长期,都会是十几二十年,无法跨过某一年。
很多事情,需要慢慢来,按下暂停键,让大家都能喘息,思考。
父亲如山稳重,母亲如水长流,子女自然宁静致远。
育儿如赚钱,积少成多,而不是一夜暴富。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