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有名”出自《礼记·檀弓下》。在《周易》师卦中也有充分的阐述。
师卦的卦辞:“师。贞,丈人吉,无咎”便是说出兵打仗有两个核心点,一是要师出有名,一是要用对人。所谓的“贞”便是正的意思。关键要把握出兵打仗的性质一定是正确的,就是我们常所谓的师出有名,并保证自己是正义之师。
而师卦的彖辞亦云:“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进一步说明了战争中的要点。“能以众正”就是就是能够师出以仁义之名,并让士兵在行军打仗中,始终心悦诚服听从指挥,依令行事,能做到这点,就可以王天下了。
那么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其实看看美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后退伍军人的心理问题激增,还有经历过阿富汗战争的美军也是战后应激创伤的重灾区,就可以理解师出有名的重要性了。
以越战为例,美国政府攻打越南的理由无法让普通士兵理解和认同,使得许多士兵陷入道德困境。他们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远渡重洋去攻打一个不曾伤害过自己的国家。而美军在越南残杀无辜百姓,投掷燃烧弹致使平民惨死,这种负罪感和道德冲突使得美军在越南普遍内心备受煎熬而士气低下。且在越南中美军陷入人民的战争,也需随时提心吊胆,紧绷着神经难得有喘息,在这种高压折磨下的美军士兵回国非但得不到英雄的待遇,甚至还被国内民众当做侵略者和刽子手,如此重压制下,精神崩溃的人越来越多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在二战中意大利中低层士兵消极作战,花样投降的各种搞笑更又何尝不是士兵们不认同战争理由,又碍于军人服从命令的要求,于是只能被动应付战事。这使得意大利这支实力不俗的军队硬生生混成了拖垮轴心国战略的变数之一。
由此从一个侧面就可以看出师出有名,以仁义之师征战的重要性了。因此中国历史上但凡战争往往都需要有一个合理且正义的理由。
就拿明成祖朱棣来说吧。当年朱棣作为藩王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从战争的性质上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毕竟朱允炆是君,而作为叔叔的朱棣只是臣,以臣攻君在古代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可谓是人人得而诛之,若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那么好起兵非但得不到天下的支持,还会被群起而攻。
那么该用什么理由才能占据道德的高点而不至于被天下人唾弃呢?以建文帝削藩逼迫诸王吗?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这个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于是聪明的朱棣,起兵后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以诛齐泰和黄子澄这些建文帝身边的“奸臣”为名,一举推翻建文一朝。为何以朱允炆为目标不行,而以清除建文帝身边奸臣的目标则可以呢?
一方面是因为在古代君王乃天之子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作为臣子是没有权利讨伐君王,即便君王有错也只能上书劝谏。但若是以诛杀君王身边的奸佞为目的,朱棣援引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太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然是依循祖训而为,那自然是师出有名了。而朱棣也以此表明自己并非造反,而是为了天下安宁不得已而为。
再加上削番本就不得人心,而齐泰和黄子澄本就是力主削番的重臣,因此朱棣一举兵众诸侯自然是支持朱棣了,即便没有参与协助朱棣,也不至于攻击朱棣使其腹背受敌,否则或许历史便有可能改写了。
其实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的,历史上并非独朱棣一人,但最成功的非他莫属。在历史上以“清君侧”为名义起兵对抗削番的另一次著名战争就是汉代的“七国之乱”。然而应对吴王刘濞以“清君侧”为旗号起兵,汉景帝刘启果断地杀了提出削番政策的曹错,使得吴王刘濞的起兵失去了合理的理由,最终兵败国除。
有趣的是,靖难中尝到“师出有名”甜头的朱棣在之后北伐战争中也翻遍了史书寻找攻打漠北的理由。但翻遍了史书,发现近仇都报了,远恨最有名的就是当年刘邦的白登山之围,于是就它了。因此,为中国战争史贡献了最离谱的征战理由之一:明成祖朱棣跨越1600年为汉高祖报仇。
这理由看起来似乎离谱,但细究下来逻辑似乎没毛病,常言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国仇家恨,即便跨越千年,此仇亦非报不可。其实纵观中国的史书,不正是一本账本么。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可谓是出道即巅峰,亦有着数千年的巅峰史,因此前仇大多都报了,如今仅剩近百年来的血泪史了。或许,这些都将是我们将来“师出有名”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