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平乐》看宋朝极具创造力的美食文化

璞因挲果 2025-03-21 14:20:40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从《知否》中体会了一番宋朝服饰内敛雅致之美。那么今天我们继续从影视剧中来流连宋朝之美。那么今天的目标就是《清平乐》中宋代饮食之美。

《清平乐》中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宋代的特色美食,或许有朋友会觉得,似乎剧中的宋代饮食和如今的饮食习惯差别不大吧。

确实,宋代的饮食习惯和如今已经相差不多了。毕竟宋代的食材的质量有了大幅的提升,使得食材的处理上,也开始兴起了溜、炖、卤腊、蜜、葱拔等更高端的烹饪技术,不再像之前的朝代基本以水煮和炙烤为主。而宋代作为一个相当小资的时代,民众的饮食习惯也开始从一日两餐演变为一日三餐,看似相当接近如今的饮食习惯了,但事实上还是保留其时代特色。

若要说对宋代饮食做个简略的评价,那小君觉得必须是:不仅爱吃、懂吃,还相当会吃。

在《清平乐》中不单单出现许多相当精致客人的糕点,甚至还出现了相当多听起来就让人相当有食欲菜名,如鱼蓉粟米羹、荔枝白腰子、菜羹意葫芦、脆筋巴子、签盘兔等。这些菜名听起来就相当的雅致,入耳便是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遐想中,不觉胃口大开。

可以说,宋朝人在饮食上相当有创意。据传南宋的美食家林洪曾在武夷山猎获一只肥美的野兔。但山上并没有专业厨师,且食材餐具有限,于是大美食家只得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就地取材亲自动手。

他将兔子处理好后,便烧起一口汤锅,将片成薄片的兔肉在滚汤的汤锅中以撩拨,在蘸上随身携带的“酒酱椒料”,入口便极其鲜嫩泼辣,林洪便将这款自创的得意美食称为“拨霞供”,如今依旧流行在我们的餐桌上 ,只不过名称不如当年雅致,曰“涮火锅”。

其实宋代的美食家不少,但如上面提到分明“涮火锅”的林洪大多如今的人们都比较陌生,但最有名的那位一定人人都识得,那就是大文豪苏轼。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知道大文豪苏轼的仕途并不如意,一生数度被贬,且烦透了他的皇帝往往都将他打发往穷山辟岭,但豁达苏轼则坦然地将贬谪当休假。虽贬责的生活往往充满各种困难挑战,但大美食家总能在艰难的条件中自创各种美食自娱自乐。

其实宋朝人并不爱吃猪肉,在屠宰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猪肉的腥味让宋朝人难以下咽,因此猪肉最贱。但穷极只吃的起猪肉的苏轼却为猪肉开发起了各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吃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红烧肉,甚至得意地将红烧肉做法写进《猪肉颂》中。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红烧肉便是极具儒家精神的美食,但对于小君来说,红烧肉也是极具宋朝时代精神的美食。

内忧外患的宋朝基本断绝了向外扩张的实力,因此不假外求地向内发展,使得“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宋朝好铸就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巅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