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镇国神器带来的认知冲击

璞因挲果 2025-02-14 10:29:50

在之前的文章中,小君和大家聊过了茶器的鄙视链。

其实,乐器如果有鄙视链,小君相信曾侯乙编钟必须是位居鄙视链的顶端。

为什么呢?看下来你就知道咯。

曾侯乙编钟在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暮出土后,便被赋予了诸多美誉,如“中国古代乐器之王”“世界第八大奇迹”“公元前 5 世纪中国文明成就的集中体现”。

它是目前我国出土保存最全,数量最多的编钟,包括19个钮钟和45个甬钟,外加一件楚惠王赠送的拔钟,全套共有65件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彩漆钟架上。它的设计相当精巧,共245个组件,还可拆卸组装。它也是目前我国最重的乐器,达到4421.48公斤,堪称是乐器界的巨无霸,编钟界的王者,而被视为“镇国神器”。

小君觉得有趣的地方还在于,他的钟身上还自带说明书。在曾侯乙编钟上以错金工艺铭刻有2828个铭文。铭文上还为我们科普了一把古代音标和乐理知识。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音律标准,而曾侯乙编钟钟身上的铭文相当详细的介绍了各国发音标准的区别。可见曾侯乙编钟作为一件礼器,在当时还曾随使团出国巡游,每到一个国家,该国的乐师都可以根据钟身上的铭文来调整演奏的方式以符合乐律,而这些铭文不正是编钟的说明说么。但留存至今,也是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音律的重要资料。

曾侯乙编钟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的形制很特别。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也都有自己的铸钟历史,但他们铸造出来的钟都是圆形的,只能发出一个音,并且延音相当的长,就类似我们在寺庙钟楼上常见的那种大型化铜钟,只能用于报时、警示,而无法作为乐器。

但聪明的中国人却在先秦时期就将钟改造为精巧的乐器了。我们可以发现在曾侯乙编钟的身上有许多凸起的铁疙瘩,这些学名“钟枚”,正是他们有效的减小了敲击时的延音,防止了编钟扩音太久。

且扁口“合瓦形”的钟身是用两块瓦片形状的金属拼接而成,使得正面和侧面的敲击可以形成不同的震动分区,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使得编钟可以一钟双音,这是中国先秦时期编钟的独门手艺。

不过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最让学界震动的是,它颠覆了我们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古代只有五声音阶的认知。人们发现曾侯乙编钟居然是七音齐备,并且具有13个半音。

在近代的普遍认知里,中国古典的乐理里只有宫、商、角、徽、羽五大音阶。而现代普遍使用的齐声音阶则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

但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让人们震惊地发现,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了。随着1984年~2001年在河南舞阳陆续出土的骨笛更是证明了早在距今7800年~9000年前中国的原始乐器早已七音齐备了。只不过为了体现礼乐的正统。长久以来国人偏爱的还是中正雅致的五声音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