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没有电话、没有聚会、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是慧语呀 2025-01-01 03:24:05

作家周国平说:

“独处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惶惶不安,想要逃离;第二境界,能够平静地面对孤独,专注做事;最高的境界,在独处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机安静得少有响动,聚会名单上总是缺席,甚至在外人眼中,连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也没有。

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阔。

01 人在群里,最孤独

我有个朋友,就叫他小林,他以前可是朋友圈里的“小太阳”,聚会活动,总少不了他。

但有一次,他因为加班错过了我们的年度聚会。

那晚,群里依旧热闹非凡,大家分享着美食、笑声,却没人提起小林的缺席。

小林加班到深夜,打开微信,看到群里的热闹,心里五味杂陈。

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原来,我在这里或不在,都一样。”

那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格言联璧》有云:“热闹荣华之境,一过辄生凄凉。”

小林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交场合中,看似融入其中,实则内心却像是个旁观者。

那些看似热闹的聚会,往往只是在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而不是真正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

真正的孤独,不是身边无人,而是内心不被理解。

当我们试图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时,往往会发现,真正的自己,其实是在独处中才被发现的。

因为只有在独处时,我们才能放下所有的面具,面对真实的自己,聆听内心的声音。

小林跟我聊天,他问我,那些看似热闹的聚会,真的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吗?

从那以后,他慢慢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交活动,转而沉浸在个人的兴趣中。

02 人无社交,最自在

记得有位网友分享过一个故事:

这网友是一个“宅女”,除了家人和工作伙伴,几乎不与外界打交道。

邻居们偶尔议论,说她是不是太孤僻了。

但她心里清楚,这份“宅”是她多年来的选择。

小时候,父母总是强迫她参加各种家庭聚会,那时的她,总是局促不安,内心渴望逃离。

长大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对那些不必要的社交说了“不”。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成为自己。”

人都有一种渴望被接纳的本能。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却成为了我们社交焦虑的根源。

我们害怕被孤立,害怕被排斥,所以不断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试图融入其中。

但真正的自在,并不是在群体中获得的。

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相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没有那些复杂的社交关系,我们反而能更专注于自我成长。

而这种自在,就是任何社交场合都无法给予的。

03 人若独处,最享受

我们小区有位退休老人,就叫他老严。

他每天清晨,他都会独自一人,带上小水壶,步行至山间的小庙,静静地坐上一个小时。

有人好奇地问:“老严,您一个人住在这里,不孤单吗?”

老严总是微笑不语,然后讲起他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他有次遇到一个老和尚,便问他:“师傅,您一个人住在这里,不孤单吗?”

老和尚回答:“心中有佛,万物皆友。”

老严说,这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

退休后,他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每天与山川对话,与自然共舞。

作家王蒙说:

“我喜欢宁静,蒿草茂密的大自然,就是我怡悦的场所。宁静丰盈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享受独处的时光。”

与喧嚣的社交场合相比,独处时的自在,往往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独处中,我们可以放下所有的束缚,真正地放松自己。

老严的独处,正是这种境界的写照。

在《隐身衣》中有句话:

“穿上它,你就可以隐身,不再被人群中的目光所困扰,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不必总是在乎别人的眼光。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独处就是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有时候,一个人也挺好,自在又享受,不是吗?

0 阅读:16

是慧语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