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25天不坏,到家2天就软”!是不是打药了?

食安在线 2025-01-22 11:12:16

春节的脚步悄然临近,家家户户忙碌起来,忙着筹备年货。今年的年货清单上,一个特别的话题悄然走红——#车厘子价格大跳水。网友们纷纷热议,这颗漂洋过海而来的红宝石,如何在长途跋涉二十多天后依旧鲜美如初,却在回家后短短两天就变得绵软无力?难道是因为打了保鲜药?

确实,车厘子从枝头采摘到我们的餐桌,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它们不仅跨越了千山万水,还经受住了时间与环境的考验。奥秘何在?原来,这一切归功于三大保鲜秘籍。

首先,采摘后的迅速水冷处理是关键一步。当果林里的温度在20℃至25℃间徘徊时,采摘下来的车厘子会被迅速投入1℃的冰水浴中。这一骤然的温度下降,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虫害的风险,还能减缓果实的呼吸速率,仿佛给车厘子按下了“慢放键”,大大延长了它们的保鲜期。

紧接着,车厘子们会被送入一个神秘的气调库。在这里,氧气浓度被精心调节,包装袋中充入了适量的二氧化碳。在无光的环境下,果实继续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车厘子便进入了“休眠状态”,仿佛被施了魔法,静止了时间的流逝。

最后,全程冷链运输为车厘子的保鲜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些珍贵的果实被封装在厚度仅为0.04mm至0.06mm的聚乙烯袋中,经过精密的封口处理,无论是空运的几十个小时,还是海运的二十多天,都能保持最佳的新鲜度。

然而,当我们满心欢喜地将车厘子带回家时,却发现它们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强”。有时,仅仅两天的时间,它们就变得不再脆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问题很可能出在二氧化碳浓度上。在零售环节,随着温度的升高,车厘子“苏醒”过来,开始继续呼吸。如果此时包装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就会导致果实变质。因此,零售方需要适时打开包装,让车厘子“透透气”。而我们在家中遇到“坏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车厘子真的需要打保鲜药吗?其实,大可不必。它们凭借自身的物理条件和科学的保鲜技术,就足以保持长时间的鲜美。那么,车厘子价格为何会如此亲民呢?

近日,一艘满载南美进口水果的巨轮“演奏者”在大连集装箱码头缓缓卸货,4400吨新鲜的智利车厘子抵达中国。据农业农村部分析师介绍,国内市场上的车厘子主要以智利车厘子为主。今年智利车厘子大丰收,供应量充足,加之空运转变为海运,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车厘子价格也因此进一步下降。

不过,虽然车厘子美味可口,但并非人人都能享用无忧。有网友反映,食用车厘子后出现胃痛、拉肚子等症状,甚至有人担心吃多了会导致铁中毒或氰化物中毒。那么,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首先,关于铁中毒的说法,其实并不现实。铁中毒是由于摄入铁过量引起的,但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来说,要达到急性铁中毒的量,需要摄入大约1200毫克的铁。而车厘子的铁含量仅为0.36毫克/100克,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吃下333公斤的车厘子才有可能达到铁中毒的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至于氰化物中毒的说法,同样站不住脚。虽然车厘子的核仁中含有氰苷,但果肉中并不含氰苷。而且,氰苷在人体内转化为氢氰酸的量非常有限,远远达不到中毒的剂量。因此,正常情况下食用车厘子是安全的。

那么,如何更健康地食用车厘子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到你:

一是不要空腹食用。空腹时胃酸分泌增加,车厘子中的果胶质与胃酸结合后容易形成沉淀物,刺激胃肠道。

二是适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人每天吃水果200克至350克,车厘子也不例外。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

三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车厘子不要急着吃。刚从冰箱中取出的车厘子果肉较凉,可能会刺激胃肠黏膜。建议常温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食用,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中国食品安全报陕西记者站组稿

0 阅读:13

食安在线

简介:食品安全乃民生之本 人类健康的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