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女儿不会算72除6,狠揍一顿后才明白,问题出在无效陪伴

兰妈谈育儿 2025-02-17 20:59:31

文/兰妈谈育儿

深夜23:04分,朋友气呼呼地跟我抱怨说:

“气死了,气死了,我女儿都四年级了,居然连72➗6怎么算的都不知道,这可是三年级都学过的基础题型呀”

“我也都提醒过很多遍了,问她7够不够➗6,够➗怎么办,不够➗怎么办,可结果呢,还是不会”

“没办法,我气得把她狠揍一顿,并表示再也不会管她了,可孩子却反过来指责我不教她,根本不管她”

听着朋友的话,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曾经几时,兰妈的女儿也如此,一个假期直接玩到连几乘几都不知道

我气急败坏地骂她“不要脸,学习上怎么催、怎么提醒都不管用,根本就是故意欺负我这个老实人”

最后,为了敲打敲打女儿贪玩不着调的心态,我还特意对她说“以后再也不会管你了”

大概是意识到“不管”的危机感吧,她立马认错说“我知道学,我知道错了”

而当女儿拿着作业找我教她时,第一句居然是“妈妈,你能不能不要玩手机了,可不可以教教我这道题怎么做,求求你了”

再看看女儿那央求的无助眼神,我才瞬间意识到:原来,过去自认为掏心掏肺的陪伴和付出,对孩子来说居然是丝毫没有安全感的无效陪伴

听完我的经历分享,朋友结合她女儿顶嘴、厌学和叛逆的种种行迹,也后知后觉发现过去对孩子的陪伴居然是无效的

特别是作业不会做的情况时,大部分就是故意顶嘴的一种反抗行为,孩子的内心声音也是“反正你也看不惯我,还不如做个你眼中的坏小孩”

也看得出,比起孩子“不会”,最害怕的是孩子失去“想会”的信仰与决心,而我们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那就要多注重对孩子的陪伴与引导了

比如,以下几种陪伴就属于无效,及时纠正才能让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得到高效率提升

01

仅仅陪着

孩子写作业,一边玩手机一边监督

陪伴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效陪伴,另一种是无效陪伴

很明显,无效陪伴比不陪孩子还要更伤人

有一个妈妈,小时候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她和奶奶独守在家备受思念之苦

再加上作业不会做没人教,贪玩心强没人管的原因,她在读初中阶段直接把自己放弃了,特别是坐在课堂跟听天书一样的云里雾里,让她完全不知道老师说什么时,那种格格不入的区别导致她内心受挫提前辍学了

再后来,等到体会出“没读出来书”的苦,找工作多次因为学历不够而被拒之门外后,她深知文凭的重要性

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重蹈覆辙,她毅然决定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这也让她那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因此变得更加拮据

可不管生活有多么苦,她从来不曾亏待过自己的女儿,特别是学习上的投资更是毫不犹豫地挥金如土

就拿她女儿读三年级那年,英语成绩跟不上来说,为了从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她直接斥巨资给孩子报名几百块钱一节课的一对一教学

这本来是舍得为孩子投资的好事,但结果往往就是期待有多高、失望来得就有多快

当补习课进行了大几千块钱,而孩子成绩依然没什么起色时,妈妈的内心则是焦躁不已,她一度认为“我已经花了那么多钱培养,为什么成绩还是不行,肯定是孩子没有认真学习”

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放下手头上的所有事情,只为了坐在孩子身边盯着看着,目的就是为了监督孩子认真、努力

可结果呢,效果反而越来越差了

成绩非但没有提升,孩子倒是养出了一张伶牙俐齿,还动不动就顶嘴、忤逆的刀子嘴

特别是母女俩吵得不可开交时,那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鸡飞狗跳场面,妈妈怪女儿不知足、是个白眼狼,女儿则愤怒喊话说“你能不能不要整天盯着我,跟看犯人一样,有意思吗?还有啊,你坐旁边刷视频的手机声音真的很大,很吵,也很烦人”

而这一点就让妈妈觉得很冤了,她觉得“作业我也不会教,能做的就是坐在旁边看着她,怕她贪玩影响学习,至于玩手机嘛,我坐在旁边没啥事不玩会手机干什么呢”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无效陪伴-一边玩手机一边监督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按着例子中妈妈的想法来形容,那当孩子写作业遇到困难时,她不发呆、不走神又能干什么呢

所以说,陪伴孩子可不仅仅是陪着,陪孩子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才是陪伴的意义所在,也是每一个合格家长必须要做的事情

尤其是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就要及时给出合理合适的建议,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困境了:

比如,告诉孩子:“哪些题不会做?要不妈妈陪你再多读几遍题,看看能不能把题目读懂”

又或者,再告诉孩子:“如果我们实在不能把题目读懂,那就用红笔把这道题标注下来吧,等到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后,我们上网查查类似题型,或者等第二天直接到学校请教老师同学,千万不要因为现在的一道难题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耐心哦”

02

过度干涉

孩子做事情,稍微不合就大声呵斥

董宇辉曾说过:“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如果你大事小事都要去干涉、约束,那不允许孩子犯错的同时,也阻止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无意间刷到一位妈妈发的一个帖子,一时间让人感概万千

她说,她自己开了一家花店,平时生意不错,白天黑夜也经常泡在花店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就女儿12岁生日那天,也是从早忙到晚,把那事直接忘得一干二净

等到第二天想起来给女儿道歉时,她还担心孩子会闹情绪,不肯跟她说话

可结果呢,孩子非但没有大闹脾气,反而对妈妈说了一句感谢的话,感谢妈妈忘记了她的生日

而感谢的原因,居然还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跟同学一起过生日”

原来,没有开花店之前,妈妈就是一个全职陪读的妈妈,一颗心整天都是一心扑在女儿身上,一切更是以“好好学习,考高分”为中心

对此,女儿是越陪越叛逆

特别是日常生活起居的大包大揽,还有专门辞职在家的陪读监督,让孩子甚是反感

有那么一段时间,为了表示反抗,女儿放学后甚至故意在路上磨蹭,就为了可以晚一点回家,少一点和妈妈之间的相处与交谈

每次一说到这里,妈妈就觉得极为委屈,她不明白:为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没有感激之心就罢了,现在还越来越忤逆、反感、疏离了,难道孩子真的不能管吗”

直到后来,妈妈开了花店,忙于挣钱对女儿少了监督和抱怨后,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才迎来了转机

特别是过生日那次,女儿不仅感谢妈妈太忙、给了她和同学们一起玩儿的机会,还主动关心妈妈吃没吃饭、工作累不累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妈妈突然意识到过去对孩子过度干涉,特别是孩子做事情稍有不合就大声呵斥的鲁莽和无知

这也是无效陪伴里需要注意的第二点-过度干涉

如果孩子做事情或者学习的时候稍微出错,我们就对孩子批评唠叨、甚至指责,那孩子也不会好受,很多时候不是羞愧地不知道说什么,就是反抗地说狠话忤逆

不想和孩子之间形成争吵不休的局面,那最好对孩子不要大事小事都要干涉:

比如,孩子作业没写完,那就适当地调整作业量、帮助孩子更高效地完成作业

又或者,孩子做错事还不知悔改,那就先讲一讲你以前犯错时的囧事,等到孩子感受到你是“自己人”后,自然而然就主动亲近、和你分享更多了

03

频繁打断

孩子分享时,不分场合地打断说话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相处,莫过于相互尊重,你重视他,他尊重你,一段关系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春节几天,有个朋友满脸不悦地告诉我:“以后再也不回家过年了”

问起原因才知道,原来朋友这次带两个孩子回家过年,每家亲戚都包了1000块钱红包,共计7000

然而,回来的红包却连一半都没有

特别是2个舅舅,1个小姨,到家里都显得比较冷淡,舅舅们看到朋友两个孩子一毛钱红包都没给,而小姨虽然给了两个红包,但每个红包100,共计200

这其实还不是最难受的,最让人不舒服的,还是被频繁打断说话的那种憋屈感,她觉得家里面的那帮亲戚根本就不尊重她

事实上,讲话时被频繁打断的憋屈与不爽,不光是成年人,就连小孩子也不例外

之前还不明白,总觉得被打断说话是很正常的沟通情节

直到有一次要着急抢话被女儿“教训”后,我才明白沟通时要“等对方先讲完话”的重要性

那一次,忙于工作的我,正在一个头两个大地一边忙着整理资料,另一边还要应付女儿叽叽喳喳的各种问题

实在是不知道看哪一边,听哪一边了,我就直接开始抢话,希望快点结束对话:

女儿喊“妈妈”

我说“妈什么妈,整天喊妈,烦不烦呀”

女儿说“晚上吃什么”

我说“做什么就吃什么”

女儿扭头就走,我问她“那你想吃什么”,她就不再说话了

但嘟囔着嘴巴,摆着一张臭脸,我能明显感受到她的不高兴,瞬间也被气得火冒三丈

直到对她批评指责、被吵得满脸通红后,女儿猛地抬头看向我,然后说:“妈妈,你能不能不要总是打断我说话啊,我喊你,是因为想跟你说说话,我问你晚上吃什么饭,也是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到你的,你直接不耐烦地打断我,让我很不舒服,心里也觉得你就是不喜欢我,讨厌我,你这样,我以后哪还敢跟你分享什么呀”

听完这番话,我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更庆幸女儿跟我讲了这番话,而不是憋在心里保持对我的不满,然后持续性地忤逆、顶嘴、反抗…

所以说,比起情绪稳定的孩子,兰妈更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做最真实的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发脾气也可以随时发泄情绪…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他们自己,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也不会有太大心理压力,知道寻求帮助、更懂得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04

易怒易燥

没有耐心,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威胁

“不许哭,再哭,我就…”

这样的威胁话,有没有感觉很熟悉?又或者,身为家长的我们,有没有对孩子说过呢

隔壁家的王奶奶,去年在一个老师家里当保姆,专职工作就是照顾一个2岁的女宝宝

小女孩的爸爸在医院当医生,妈妈是老师,父母平时都比较忙,也就很少有时间能在家里好好陪伴孩子

大概就是如此聚少离多的原因吧,雇主家的这个小姑娘,把王奶奶简直是当成了亲奶奶,一口一个“奶奶”叫得不知道有多甜

而王奶奶也确实是疼惜女孩,把小姑娘当成亲孙女一样用心,特别是饮食健康、和生活健康方面一点都不敢马虎

比如,为了保护肠胃,喝的必须是热饮,吃的也有份量控制,不可多食

又或者,为了安全防护,危险的地方不能去,伙伴的玩具不许抢,摔倒了也要自己学会坚强地爬起来…

可带过孩子的都知道,你想要孩子亲近你,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哄着、惯着、听孩子的话,一旦稍有不满意不如意的地方,那下一秒就会马上变脸

王奶奶带的那个小女孩就是如此,自从王奶奶管得严之后,小家伙直接又哭又闹地要找妈妈

有一次,就因为王奶奶威胁说“不许哭,再哭我就不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也不来找你了”,孩子立马就安静下来

这个方法也似乎让王奶奶发现了新大陆,接下来小女孩一哭就会使用这个激将法

本以为,用这个方法就可以继续和孩子和谐共处,可事情的结果,王奶奶非但没有和孩子和谐相处,反而因为激将法的威胁导致孩子越来越讨厌她,最后还因此丢了工作

这其实就是方法用错后的忤逆心态

例子中的王奶奶如此,我们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

用威胁话敲打孩子的激将法,或许可以让孩子感到害怕而妥协,但这只是妥协而已,孩子的内心也是不服➕反抗的,他们缺的也不过是一个发泄的理由和场合罢了

不想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那保持耐心、控制情绪的平缓和稳定就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当孩子又哭又闹时不要觉得烦躁,可以试试1分钟停顿法,这1分钟即给了孩子充足的情绪发泄时间,也能让我们原本糟糕的情绪得到一些缓冲

又或者,孩子拒绝跟我们沟通时更不要觉得委屈,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对孩子说“好的,那你什么时候想跟我说话了,我随时恭候”,然后转身离开,随着孩子情绪平缓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主动找上你

这些就是陪伴的意义,既要高效率地让孩子感受到被陪伴的安全感,又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情绪引导、还有困境疏解作用

那么,关于对孩子无效陪伴的相关事宜,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12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