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密谈震动欧洲乌克兰危机现转折?

水风聊国际 2025-02-23 11:11:19

2025年2月18日,沙特利雅得的一场闭门会谈搅动全球格局——美俄高层就结束俄乌冲突达成四项原则共识。这场持续四小时的谈判,被外界视为三年战争的转折点。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后简短声明“美俄就四项原则达成一致”,虽未披露细节,却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此次会谈,美俄双方均派出核心团队。美国由国务卿鲁比奥和国安顾问华尔兹领衔,俄罗斯以外长拉夫罗夫为代表。谈判焦点直指停火框架,但乌克兰的缺席让协议蒙上阴影。基辅当局强烈抗议“无权决定乌克兰命运”,泽连斯基更警告“排除乌克兰的协议无效”。

美国试图通过此举重塑角色:从冲突推手转为和平缔造者。鲁比奥的十二字声明,既是对俄妥协的试探,也是向国际社会传递“美国主导和平”的信号。然而,北约东扩作为冲突根源的争议未解,美国的战略调整更像是一场形象公关。

美俄密谈令欧盟陷入集体焦虑。作为乌克兰最大援助方,欧洲却未被纳入关键谈判。法国总统马克龙提议“向乌派驻保障部队”,德国立即反对;英国呼吁增强防务自主,波兰则担忧被边缘化。欧盟内部的分歧暴露其地缘短板:既想摆脱对美依赖,又缺乏统一行动力。

更深的困境在于安全信任的崩塌。若美俄真的走近,欧洲将面临双重冲击——既要应对俄罗斯的潜在威胁,又需重新评估跨大西洋联盟的价值。布鲁塞尔智库分析指出:“欧洲必须证明自己不是大国博弈的旁观者。”

战争三年后,乌克兰的疲惫肉眼可见。士兵伤亡超40万,GDP缩水30%,但泽连斯基仍坚称“领土完整不容谈判”。美俄共识若落地,乌克兰可能被迫接受现状,而北约的模糊承诺将使其安全承诺沦为泡影。

真正的矛盾在于各方对“罪人”的界定。美国将矛头转向“破坏和平者”,俄罗斯强调“北约东扩逼迫”,欧盟埋怨“被大国抛弃”,乌克兰则成为棋盘上的牺牲品。当和平进程加速,谁该为这场战争负责?答案或许永远无法统一,但结束流血已成国际社会最大公约数。

尽管美俄展现出和解意愿,具体落实仍存变数。乌克兰能否接受领土妥协?欧盟会否联合抵制协议?北约的下一步动作更是关键。历史经验表明,停火协议只是起点,持久和平需兼顾各方核心关切。

这场利雅得会谈,究竟是战争的终点,还是新博弈的开始?世界正屏息以待。

0 阅读:0

水风聊国际

简介:目光所致皆为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