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的第三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现自己被推入了一个死胡同。美俄在沙特秘密达成停火共识,而作为直接当事方的乌克兰却被排除在谈判桌外。这场大国间的交易,暴露出小国在强权博弈中的脆弱性,其冲击波正从东欧蔓延至亚太。
三年前还被西方簇拥的泽连斯基,如今面临两杯“毒酒”:接受美俄私下协议,任由国家被资源瓜分;或是彻底倒向俄罗斯,让乌克兰从地图上消失。无论哪种选择,都意味着主权沦丧。战争已让乌克兰失去超过千万人口,基础设施损毁过半。更残酷的是,美国在关键时刻的抽身——当乌克兰拒绝签署矿产开采协议后,华盛顿迅速转向与莫斯科媾和,印证了“棋子终将被弃”的地缘铁律。
乌克兰的遭遇令日本执政层脊背发凉。这个二战后的美国“亚太代理人”,近年频繁被要求增加驻日美军费用、开放半导体产业链管控。岸田文雄的突然辞职,被视为对美日关系失衡的无声抗议。继任者石破茂一改前任策略,以“战略性躺平”应对压力:接受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条件、回避安全议题争议,试图以低调姿态换取发展空间。
在南海,菲律宾和越南正重新评估其外交路线。过去十年,两国借助美国投资强化军备,但在目睹乌克兰困境后,政策开始转向。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近期放缓了在仁爱礁的挑衅节奏,越南则悄然重启与中国的铁路合作项目。这些动向表明,东南亚国家正试图在“选边站”与“自主性”之间寻找微妙平衡。
乌克兰危机给全球小国上了沉重一课:依附大国固然能换取短期利益,但一旦战略价值下降或大国利益转移,沦为弃子的风险极高。真正的生存之道,或许在于强化内部韧性、拓展多元外交,以及在大国角力中保持必要的中立。
当世界格局加速重组,小国的命运不再只是强权的注脚。如何在风暴中守住国家主权与民生底线,将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