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
嘉靖27年,抗倭英雄朱纨在家服毒自尽。
这位保卫江浙闽沿海,驱逐倭寇,拔除葡萄牙人在浙江的侵略据点的英雄。
为何会落得百姓厌弃、权贵忌恨、天子亦欲弃之不顾的绝境?
嘉靖二十七年,朱纨上任浙江巡抚,负责江浙两地的军事。
此时东南沿海肆虐,百姓苦不堪言。
朱纨分析之后,认为是内外勾结。
既有倭寇、葡萄牙海盗,又有中国的渔民还有武装商船。
民、商、盗三者交织在一起,拧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朱纨执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他下令,所有的船只,不论民船、官船,一律不得出海。
斩断了沿海商人和走私团伙的勾连。同时积极肃清内奸,那些与倭寇、葡萄牙海盗私通的地方官与乡绅多被抓捕,并下令处死。
此时南方地主背后的官员起来反对朱纨,指责朱纨草菅人命,朱纨因此受到朝廷的追问。
朱纨上疏抗争:“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犹难”。一时争相传颂。
他责令属下对佛郎机、倭寇、中国海盗,以剿杀为主、安抚为辅。
同时,大力整顿军队、强化海防,增设军事防御设施,购置战船,训练精锐部队。经此番整治,闽浙沿海风气扭转,私自下海现象锐减。
但福建百姓多靠海为生,朱纨举措让他们骤然失去重要财路,哪怕是士大夫家庭,生活也受影响,由此引发诸多不满。
次年 3 月,朱纨派卢镗率三十余战舰、千余士兵进攻双屿,历经月余激战,剿灭盘踞在此的葡萄牙人。
战败的葡萄牙人逃至福建浯屿,妄图扎根。同年 12 月,朱纨发起浯屿海战和走马溪之战,重创葡萄牙人与走私商人。
然而,这些胜利触怒了闽浙豪族,他们在背后撑腰的走私势力遭沉重打击,由此展开报复,朱纨的悲剧人生也自此拉开帷幕 。
明朝海患之所以猖獗,主要是江浙豪强勾结海盗,这些乡绅通过庇护海盗走私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而朱纨的举动,极大的触犯了这些江浙豪强的利益,他们通过中央、地方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绞杀网。
在双屿海战获得首胜之后,就有福建籍的御史周亮上书,以擅杀的罪名弹劾朱纨。
与此同时,获得首胜的朱纨,也察觉到地方百姓对自己的诡异态度。
对于军事上的胜利,“未闻浙中官兵肯赞一词”,甚至还有地方百姓散播谣言,煽动舆论,反对朱纨继续追击私商和海寇。而浯屿、走马溪大捷,给了这些人攻击朱纨的最佳武器。
触犯权贵,四面楚歌走马溪战役落下帷幕后,朱纨向朝廷呈交战果汇报,称根据嘉靖皇帝“严禁泛海通番”的敕命,已将部下生擒包括四名马六甲王及多名中国人在内共 96 名俘虏处决。
这份报告引发了轩然大波,封建时代,所有处决都需要经过皇帝御批。
马纨没有请旨,直接杀了俘虏,招致地方上下一片弹劾,指责朱纨“善杀”。
各种非议之下,嘉靖派了两名官员前来核实。
两名官员调查后上奏,称朱纨所杀葡萄牙人只是走私,并无称王、劫掠之举,是福建地方官受贿纵容走私,事发后围剿才引发冲突。朱纨未查明情况就处决俘虏,还误杀百姓。兵部依据这份奏报,下令捉拿朱纨回京受审。
朱纨得知消息后,不堪受辱,悲愤饮毒自尽。
朱纨之死,很多人同情。世人认为这是代表朝廷不支持海禁。
至此无人再敢提及严厉打击走私之事。长此以往,最终引发了绵延十数年的 “嘉靖大倭寇” 之祸,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在万历时期,明朝倭患解除后,最终决定开放海禁。
而此前被朱纨逐出闽浙沿海的葡萄牙人,因地方官员态度改变,在广东外海的一座岛屿上再度立足。这座岛屿,正是日后闻名的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