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给你们也造不出!”这是ASML曾对中国芯片专家的嘲讽。然而2025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宣布的固态深紫外(DUV)激光技术,不仅让这句傲慢的预言沦为笑柄,更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式向3nm工艺发起冲锋。
这项技术究竟如何绕过ASML的专利封锁?它能否撕开芯片制造“铁幕”,终结EUV光刻机的垄断?答案藏在193纳米的一束光里。
全球芯片制造的“命门”是光刻机,而光刻机的核心是光源。ASML的DUV光刻机依赖氟化氙(ArF)准分子激光技术,通过氩气和氟气混合生成193nm波长的紫外光,但这一技术被2万多项专利层层封锁,且需消耗稀有气体、维护复杂、能耗惊人。中科院此次的突破,用全固态设计彻底颠覆了这一路径。
中科院的固态DUV光源基于Yb:YAG晶体生成1030nm红外激光,分两路转换:一路通过四次谐波生成258nm紫外光,另一路通过光学参数放大至1553nm,最终在硼酸锂晶体中混合为193nm激光。
这一设计无需氟气等有毒气体,体积缩小、能耗降低70%,且光谱纯度与ASML相当,直接瞄准3nm工艺需求。但短板同样明显:输出功率仅70mW(ASML为100-120瓦),频率6kHz(ASML为8k-9kHz)。
这意味着当前技术仅能满足实验室需求,离量产仍有距离,不过固态激光的工程优化空间更大,无需处理气体废料、结构简化后,功率提升的瓶颈可能被更快突破。
ASML曾断言“中国十年内造不出EUV光刻机”,但中企的DUV突围让局势突变,EUV光刻机依赖更短的13.5nm极紫外光,技术难度和成本极高,而DUV通过多重曝光也能实现7nm甚至3nm工艺。若中国凭借固态DUV实现高阶制程量产,EUV的“不可替代性”将被削弱。
ASML近期对华出口政策反复摇摆,甚至赞扬中国芯片技术发展太快,不公开对中企的光刻机供货数据,可见ASML已经嗅到了威胁,意识到中国正在关闭EUV光刻机的大门。
从“图纸造不出”到“另辟蹊径”,中国芯片的逆袭剧本再次印证:封锁越严,突破越狠。但这场战役远未结束——ASML的EUV仍是5nm以下工艺的霸主,而国产DUV何时能跨越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鸿沟?你认为,中国芯片技术需要多久才能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见证“中国芯”的破局时刻!
想起一句话“光刻机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中国人决心要做一件事,就必然会成功。一直如此!
一年!中国必胜!
文章严重泄密!
老瓶装新酒[笑着哭]
突破了也只能生产DUV[笑着哭]
好
国家注重教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是不知出卖国家机密的人该当何罪?
吹牛
求锤得锤!
能公开报道出来说明已经不是机密,反正随便封,相信中国科学家迟早能造出更好的。搞不好不进不需要他们的,别的国家还需要我们的。
作者泄露国家秘密 应该抓起来
[点赞][点赞]
别人的路怎么走不知道,那就自己找路,最终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就是这样。
是打嘴炮意淫还是真的
殊途同归,肯定不止一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