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本普通的《北极指南》意外出现在中国极地探险家高登义的手中。当他翻阅这本书时,一份被遗忘近七十年的文件悄然浮现——那是《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文本。短短几行字,让中国科学界震惊,这份尘封已久的条约竟赋予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特殊权利。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签署这份条约的,并非当时正在崛起的中国政府,而是战乱不断、风雨飘摇中的北洋政府。
1920年,北洋政府受邀签署《斯瓦尔巴条约》,段祺瑞在文件上签下名字后,便再未过问。彼时中国内忧外患,谁也没想到,这份看似无足轻重的条约,竟会在一个世纪后成为中国打开北极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这一意外发现究竟如何改变了中国的极地战略?
斯瓦尔巴群岛的发现与命名斯瓦尔巴群岛横亘在北冰洋的寒风之中,距离北极点不到1300公里,终年覆盖着冰雪。它的地理位置极端,气候严酷,极夜和极昼交替影响着这里的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命迹象稀少,只有耐寒的苔藓、地衣以及少量北极狐和北极熊生存。
关于斯瓦尔巴群岛最早被发现的时间,历史上存在一定争议。12世纪的挪威航海者可能曾经抵达过这里,但由于当时缺乏文字记录,这一发现并未被广泛承认。挪威的渔民和猎人长期在北海航行,探索冰岛、格陵兰等地,偶然进入斯瓦尔巴群岛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在欧洲的航海地图上,这片区域始终是空白的,许多航海者甚至不确定这里是否存在。即便有人知晓它的存在,也很少有人愿意冒着极端气候的风险深入其中。
1596年,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在一次探险航行中,意外闯入了这片冰雪覆盖的群岛。他原本的目标是寻找一条从欧洲北部通往亚洲的北方航道,这是当时航海界极为关注的课题。
葡萄牙和西班牙控制着绕过非洲好望角的航线,而英格兰、荷兰等国则试图寻找新的航行路径,希望通过北极的海冰,开辟一条更快捷的通道。
他的船队沿着挪威海岸向北航行,经过扬马延岛后继续向东北方向推进。在接近斯瓦尔巴群岛时,厚重的浮冰开始频繁出现,海水的颜色变得更加深沉,气温骤降。船员们开始感受到北极地区的恶劣气候,极昼的阳光照耀着无尽的冰原,空气中弥漫着寒意。
当他们最终抵达斯瓦尔巴群岛时,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封世界,高耸的冰川与黑色的岩石交错,冰山在远方漂浮,偶尔可以看到北极熊沿着海岸游荡。
巴伦支注意到,这些岛屿不同于他之前见过的任何地方,气候极端,植被稀少,周围的海域中浮冰密布。他将这片群岛命名为“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这个名字最终被后来的探险者和地图学家接受,并流传至今。
捕鲸时代的争夺与纷争欧洲进入17世纪后,航海技术的进步让远洋贸易愈发频繁,鲸脂和鲸骨成为市场上极具价值的资源。鲸脂可以炼制成优质的燃油,用于照明和制造肥皂,鲸骨则广泛应用于制作服饰支架、家具和器具。
斯瓦尔巴群岛因地理位置适宜,逐渐成为捕鲸者竞相争夺的热点区域。来自荷兰、英国、丹麦和挪威的船队接连不断地驶入这片海域,沿着海岸线建立临时营地,修建熬煮鲸油的熔炉,准备长时间驻扎进行捕猎。
捕鲸行动通常在夏季展开,捕鲸船穿梭于海冰之间,寻找迁徙至此的北极露脊鲸和弓头鲸。一旦发现鲸群,船员们便会迅速放下小艇,手持鱼叉,划向目标。
一些经验丰富的捕鲸者瞄准鲸鱼的背部或头部,试图一击命中要害,但鲸鱼庞大的体型和惊人的力量往往使得整个过程充满变数。
受伤的鲸鱼拖着小艇在海面上狂奔,有时会掀翻整艘船,导致船员落水甚至丧命。一旦鲸鱼力竭沉入水中,捕鲸者便会用绳索固定鲸体,再缓缓拖回岸边,进行剥皮、切割和熬炼。
斯瓦尔巴沿岸很快布满了各国的捕鲸基地,堆积如山的鲸骨和不断燃烧的熬炉成为海岛上最显眼的景象。鲸油经过熬煮后被装入木桶,运回欧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随着越来越多的船队加入捕鲸行业,竞争逐渐加剧,各国船员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荷兰和英国的捕鲸者因争夺海域和鲸群多次爆发武装冲突,甚至发展到相互扣押对方的船只和货物。丹麦和挪威的船队也在不同区域设立自己的基地,努力维护各自的利益。
斯瓦尔巴条约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欧洲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上升,煤炭成为支撑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斯瓦尔巴群岛在此前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是捕鲸者和极地探险家的活动区域,但当科学家和地理学家在岛上发现丰富的煤矿资源后,局势开始发生变化。
煤矿的储量吸引了来自英国、挪威、瑞典、荷兰、美国等国家的矿业公司,他们陆续派遣勘探队前往群岛,开设矿井,修建简易的采矿设施,在寒冷而荒凉的土地上展开资源争夺。
由于斯瓦尔巴群岛在当时没有明确的国家主权归属,各国企业在此经营矿业时,缺乏统一的法律框架,竞争日益激烈。矿企雇佣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来自不同国家,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时常发生冲突。
一些公司率先占据资源较为丰富的矿区,并试图用私人武装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强行驱逐后来者。英国与挪威的矿业公司之间尤其存在竞争,双方都试图控制西部的煤矿区,而瑞典和荷兰的企业则在东部设立了自己的矿场。
在这种无序的竞争环境下,斯瓦尔巴群岛的局势一度混乱。除了矿业公司之间的冲突,还有一些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独立探矿者试图在岛上寻找矿脉,私自开采煤炭。一些矿企雇佣当地渔民和猎人充当工人,而另一些企业则从本土派遣工人长期驻扎。
极端的寒冷气候加剧了矿工们的生存压力,冬季漫长的极夜让工作变得异常困难,运输补给的船只也经常因海冰封锁而无法抵达。
随着各国矿业公司在斯瓦尔巴群岛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些企业开始向本国政府寻求支持,希望能确立正式的主权归属,以保障各自的商业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化,欧洲各国都希望尽快恢复经济,同时避免新的资源争端。
1920年2月9日,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等18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
该条约正式确认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归属挪威,但同时规定,所有签署国的公民和企业可以在群岛享有平等的经济活动权利,包括自由进入、开展商业、渔业及科学考察等,而挪威政府则负责维护该地区的法律和行政管理。
中国也受邀参与了这一国际条约的签署。当时正值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尽管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但中国政府依然派遣代表出席了会议。时任总理段祺瑞在条约上签字,使中国成为该条约的正式签署国之一。
然而,尽管中国在法律上获得了在斯瓦尔巴群岛从事经济活动和科学考察的权利,但由于国内局势混乱,政府缺乏足够的资源和精力关注这一远离本土的北极领土,条约的内容并未引起太多讨论。签字之后,该条约逐渐被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淡忘,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跟进。
中国的北极科考契机1991年,中国的北极科考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前,中国的极地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1985年建立了长城站,1989年又在南极内陆建立了中山站,但对于北极的研究相对较少。
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科学界对于北极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加,但中国在北极缺乏固定的考察基地,科考工作受到极大限制。
就在这个阶段,中国科学家高登义在北极科考期间,与俄罗斯学者Y·叶新教授交流时,对方赠送了一本《北极指南》,书中的一份英文文本吸引了他的注意。这份文件正是《斯瓦尔巴条约》,明确指出中国作为签署国之一,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开展经济和科研活动。
了解到这一国际条约的法律效力后,中国政府迅速展开行动,极地研究机构和相关部门开始收集斯瓦尔巴群岛的资料,分析中国如何利用这一条约的权利进入北极科研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冰川消融速度加快,全球科学界对北极环境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而中国科学家长期以来关注的海洋生态、极地气象、气候变化等领域,都与北极研究密切相关。
2004年夏天,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一座现代化的极地科考站顺利落成。这是中国在北极建立的第一座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黄河科学考察站”。
作为全球第八座国家级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建设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选址在新奥尔松,这里已经聚集了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科考站,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为各国科学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