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17日,下午,洗马镇(黄冈市浠水县洗马镇)通往三角山的土路之上。
受蕲太英工委会委员黄再兴的指派,前往洗马镇打探敌情的侦察员——陈细乃,在完成了侦察任务之后,正匆匆地赶回三角山浠蕲边游击根据地。
当他走到一处拐弯处时,突然看到,迎面走来了两个挑着货担的汉子。谨慎起见,陈细乃压低了帽檐,想要快速走过去,却没想双方靠近之时,对面有人突然轻声“咦”了下,随后狐疑地喊了句:
“陈土匪?!”
陈土匪,是当地土豪劣绅们,给陈细乃起的外号。
因他平时还负责地方上筹粮工作,对于那些故意隐藏转移粮食、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陈细乃经常孤身一人,手持利刃,深夜直入宅院之内,逼对方为抗战捐钱捐粮。这帮人对于他这个“夜行客”是又恨又怕,在背地里便暗称陈细乃为“陈土匪”。
后来,因为陈细乃身形高大、办事儿果敢,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这个外号便越叫越广,乡里乡亲、熟人同志们之间也开始叫了起来。
此刻,陈细乃一听对方喊出了自己的外号,便登时猜出,对方应该是认识自己的“熟人”。
陈细乃闻声站定,将帽檐向上顶了顶,眯着眼睛仔细打量着面前的那两个人,只见那两个人叫破陈细乃的身份之后,竟然变得十分戒备,两人齐齐放下挑担,右手不由地摸到了腰间。
陈细乃仔细一看,便认出了对方,这俩人是洗马镇小金山村的村民,跟自己是同乡,小时候还一起玩耍过,倒真不是外人。但此时的陈细乃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知道,这俩人早已投奔了日寇,成了不折不扣的大汉奸,此刻看着对方戒备的表情,大有一言不合便要拔枪相向之势。
对方有两个人,还有枪,自己此番因为外出侦察不便带枪,这就使得双方力量对比之下,自己已然落了下风,一旦翻脸,自己恐怕难逃被捕的结果。
也亏的是陈细乃,一瞬间,他便镇定了下来,随即想到了一个化解眼前危机的办法。
“我当是谁呢?泥娃子,这么久不见了,差点儿都认不出来了。”陈细乃强作镇定,十分淡然地打着招呼道,他的淡定表现,一时间让双方之间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对面穿黑衣服的汉奸名角王瑞,也就是陈细乃口中的“泥娃子”,他向前走了两步,挤出了一丝笑,“听说你在山上,一年到头都见不了你,你这不在山上,出来干啥呢?”
陈细乃一听对方来套话,便顺着对方的话摇了摇头,深深地叹了口气。
“哎,别提了老弟,我在山上,混不下去了。”
陈细乃这么一说,登时让两名汉奸上了心,他俩凑近陈细乃,颇为“关心”地问道:
“怎么了,说说看,说不定我俩能帮上什么忙。”这俩汉奸也就是这么一说,实际上,他俩还指望着能从陈细乃口中,打听到一些根据地里的消息。
然而,下一刻,陈细乃却抓住了对方的话,直接拉住了王瑞的手:
“老弟,还真得需要你的帮忙,我在山上吃也吃不好,穿得也不好,还整天被城里面的日本兵追来赶去,过得那是提心吊胆,睡不得一天安稳觉。”陈细乃拉着哭腔倾诉着,“这次我偷偷下山,就是想着能够找人托关系,投奔县城皇军那边,至少混口饱饭吃。”
王瑞俩人一看陈细乃这副凄凄惨惨的样子,登时便信了一大半,一想到能带回一个新四军的投诚者,也算是大功一件,他便兴奋地站起身,拍了拍胸脯道:
“你放心,遇见咱们兄弟了,还能不给你指条明路,我跟陈皓这次挑着樟脑回浠水县城,咱们一起过去,到时候我俩给你引见一下,皇军那边不是问题。”
陈细乃一听,假装高兴起来,赶紧直起身连声道谢,随后又故作殷勤,抢过王瑞的担子,帮着对方挑樟脑。
他这一顿操作,让两名汉奸算是彻底相信了,这位是真打算投奔日军方面了。
三人随后向着浠水县城方向而去,走了几里地,陈细乃和另外一名汉奸停下担子歇息,陈细乃擦着汗,跟两名汉奸建议道:
“担子不轻,咱们走这条道的话,太远,我在山上的时候,经常跟着那些人一起走小路,我知道有条路,可以抄近道,咱们回城的话能省一半距离。”
旁边的陈皓,这一路上挑着担子也是累得不轻,此时听陈细乃说有近道,自然是打心眼儿里一百个乐意,随即点头赞同。
一旁的王瑞自然也不反对,就这样,两名汉奸跟在陈细乃的身后,沿着旁边野草丛生的小路,亦步亦趋地走着。
几人又走了一段路,走到了一片树林附近,“还得多久呀?”跟在身后的王瑞,看着前面的这 片树林,不知怎么地,感觉有点发慌。
“这就到了,”陈细乃回头看了眼这俩人,忍不住笑了笑,随后将挑子放了下来,伸手向林子方向挥了挥。
只见四五名手持长枪的游击队员从林中冲出,枪口齐齐地指向了陈细乃后面的这两名汉奸。直到这个时候,这两名汉奸才意识到,陈细乃口中的近路,其实是绕路将他俩带到了根据地了。
但此时说什么也晚了,两名汉奸也只得举手投降,连人带货全都被带回了根据地内。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260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浠水文史资料》,万开义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