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号,早上九点半那会儿,孙中山先生就因病走了,全国上下那叫一个伤心啊。老孙头一走,大伙儿合计着给他建了个中山陵,那可是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墓园了,修得跟封建时候皇上那陵墓似的,排场得很。你说这辛亥革命不是老孙头带着推翻封建帝制的吗?咋这陵墓还按帝王的规矩来呢?是不是老孙头生前就这么个意思?
中山陵啊,它就坐落在南京那紫金山上,地盘大着呢,陵寝那块地就有8万多平米,这还不算边上那些纪念建筑的面积。这陵墓啊,是顺着山势建的,里头可讲究了,有博爱坊、墓道、陵门、一大串石阶、碑亭、祭堂,还有墓室啥的,这些都规规矩矩地排在中轴线上。你要是从天上往下看,嘿,就像个躺着的“自由钟”。你说这规格,跟那些古代的皇帝陵墓比起来,那是一点儿不逊色!
【中山陵由来,非孙中山本意】
您知道吗?那座按照皇帝陵墓规格建的陵寝,可不是孙中山先生自己琢磨出来的主意。孙中山先生啊,早年间就跟身边人聊过自己百年之后的事儿。说起来,头一回提这茬儿,还是1912年,民国刚开始那会儿。孙中山带着辛亥革命,咔嚓一下,把两千多年的封建老规矩给推了个底朝天,咱们老百姓头一回觉得,嘿,自个儿也像模像样地活了一回!
哎,你说这新旧换班的时候,不乱套才怪呢!孙中山大哥一看形势不对,干脆一咬牙,把临时大总统的帽子一摘,袁世凯那家伙就趁机把辛亥革命的果子给摘了去。不过话说回来,这对孙中山大哥的身子骨儿来说,还真算是松了口气。你想啊,站在那最高的位置上,天天得琢磨多少事儿啊,脑袋瓜子不得疼死!孙中山大哥在南京紫金山上那会儿,天天望着远方,心里跟揣了个兔子似的,砰砰直跳,想着这局势咋变,中国的革命路往哪儿走,愁得跟啥似的。
孙中山先生被那股子力量硬是从大总统的宝座上给请了下来,心里头那叫一个憋屈。但话说回来,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他倒也有闲工夫,时常拉着胡汉民他们几个,跑到紫金山上遛遛弯儿,打打猎。到了1912年3月份,孙中山又和胡汉民他们一伙儿上了紫金山。往那儿一站,嘿,背靠着郁郁葱葱的山峦,眼前是坦荡荡的平原,那气派,简直了!孙中山瞅着这景致,跟胡汉民打趣道:“将来哪天我走了,就想跟大伙儿讨这么一块儿地儿,让我的这把老骨头有个安身之所,咋样?”
哎,您知道吗?这回可是孙中山头一遭聊起自己百年之后的事儿,他就图个简单,说:“给我随便扒拉点儿土,埋了就成。”没准儿,这才是孙中山心里头真正的念想呢。
时光在乱世里头嗖的一下就过去了,转眼就溜达到了1925年。孙中山大爷心血来潮,跑到黄埔军校瞧瞧学生们操练得咋样。这一瞧,嘿,还挺满意。看完演习,他扭头跟身边的蒋介石小哥说:“这次啊,我去北京心里头明镜似的,知道路不好走,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两说着。可咱为啥往北闯?不就是为了革命,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嘛!危险?那算啥!再说了,我都59岁的人了,就算哪天闭上眼,心里头也踏实!”
这一来,蒋介石脸上可就露了怯,急着问孙中山:“大总统,您咋突然说了这么一句?”孙中山这么讲,可不是光因为这次北上路上凶多吉少,还因为他自个儿的身子骨儿不争气。早年他也是个拿手术刀的,对自己的病啊,比那些跟班的军医门儿清多了。
蒋介石一问起病情,孙中山没直接答话,只是轻轻一笑,摆摆手说:“没啥大不了的,就是心里头有点感触罢了。”
要是搁在两三年前,我还真舍不得走。可如今瞧瞧黄埔军校这帮小子,他们能把我的念头接过去,把我那没整利索的事儿给办了,嘿,死这事儿,我还怕啥呀!
孙中山那身子骨儿,真跟他自个儿说的一样,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没多久,腿脚就不听使唤,只能躺在床上,跟那枕头被子做了伴儿。他心里头跟明镜儿似的,知道自己的大限快到,可人家一点儿也不怵那阎王爷。唯独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咱们中国的革命事业,还有它往后该咋走。孙中山心里有数,自个儿的身子骨啥情况,早就盘算好了。他未雨绸缪,提前备下了三道遗嘱,什么《国事遗嘱》啊,《给苏联的信儿》啊,《家事交代》啊,一一都给安排妥当了。
您瞧,从这名字就能琢磨出,头俩遗嘱啊,讲的都是国家大事,最后那份嘛,家里那点事儿。头俩遗嘱里,孙中山老先生把他那几十年的革命心得一股脑儿倒了出来,给后来的革命小伙伴们划了条明路,告诉他们往后革命该咋走。他还写了那么一句:“革命这活儿还没干完,大伙儿还得加把劲儿!”这话儿,就是给那些在变革路上摸爬滚打的有志青年打气儿的。
在后来的那份遗嘱里头,孙中山老先生跟他的妻儿掏心窝子说了这么些话:
我呢,这辈子算是全搭给国家大事了,家里那点小财产,压根儿没顾上管。衣裳、书本、房子这些个物件儿,统统留给俺那口子宋庆龄,就当是个念想儿。咱的孩子们啊,都长大了,翅膀硬了,能自个儿飞了。我就盼着他们都能好好儿的,接着往我前头那股子劲儿使。就这么着了,咱的遗嘱,就这么简单明了。
孙中山提的那几样东西——衣裳、书本、还有住的屋子,一听好像民国大总统家里得有多少宝贝似的。可您猜怎么着?其实就几身换洗的衣裳,简单得很。那住的地儿,还是一位南美回来的华侨哥们儿送的,除此之外,他老人家啥私人物件儿都没有。一辈子啊,全耗在为中国革命操心上了,真是让人佩服!
说起来孙中山先生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那可是挺有讲究的。他留下话来:“等我走了,就把我埋在紫金山脚底下吧,为啥?因为南京是咱临时政府的大本营,我得时刻惦记着辛亥革命那段日子。”您看,紫金山这地界儿,孙中山先生那是真爱啊,他还琢磨着,能不能跟苏联的列宁大哥似的,遗体留给大伙儿瞧瞧,让革命的火种和精神一直传下去。不过,孙中山先生心里头还是讲究个低调,说是办事儿得简简单单,别整得太张扬了。
【孙中山逝世,中山陵修建】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号一大早,咱们那位被大伙儿尊称为国父的革命老前辈,孙中山先生,因为身子骨儿不争气,撒手人寰,走了。这一走,可真是跟大伙儿永别了。
您瞧瞧,从前面说的那些事儿来看,给孙中山先生整那么个帝陵级别的中山陵,其实他自个儿压根儿没这想法。那咋最后还是盖了个跟帝陵似的陵墓呢?说白了,那时候的情况,不就是俩主要原因嘛!
说起来,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老百姓的心思。孙中山先生啊,他一辈子都守着那三民主义,整天念叨着共和的大道理,还带着大伙儿搞辛亥革命,硬是把那封建帝制给掀了个底朝天。可那时候的老百姓,多数人还跟大梦初醒似的,迷迷糊糊的,三民主义是啥玩意儿?压根儿没几个人能整明白。所以啊,三民主义要想在那会儿的中国扎根,那真是比登天还难,慢得跟蜗牛爬似的。
可别说,老百姓们对孙中山先生那叫一个敬重,尽管三民主义是啥玩意儿他们搞不太清楚。但他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孙中山愣是把那封建王朝给掀了个底朝天,还整出个共和思想,说是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大伙儿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就冲这点儿,孙中山先生在大伙儿心里那可是落了根,赢得了满大街男女老少的喜爱和尊敬。
在那个年头,老百姓脑筋还没转过弯来的时候,孙中山先生一走,大伙儿心里那个敬仰劲儿,非得找个方式撒出来不可。咋办呢?干脆,给他办个热热闹闹的葬礼,全国上下都参与,再修个陵墓,档次得跟皇上那陵差不多,为啥?因为在大伙儿心里头,孙中山先生,那绝对是配得上!
还有一个要修中山陵的缘由,那是国民党在政治上动的小心思。他们哪能容得孙中山先生默默无闻呢?你想啊,那会儿北洋军阀弄了个所谓的共和政府,搞独裁,搞专制。国民党呢,在南京立了个国民政府,跟北洋军阀那是针尖对麦芒,对着干呢。而且,国民政府心里还盘算着北伐的大事儿呢。所以啊,国民党得拿孙中山先生的去世好好做做文章,造造声势。
国民政府琢磨着北伐这事儿,得找个由头,得树面大旗,让大伙儿都信得过。孙中山先生,那就是他们的金字招牌。于是,他们打算给孙中山先生办场风光大葬,告诉全世界,他们国民政府才是正儿八经的、独一无二的当家人。再说这孙中山先生,那可是国民党的老祖宗,中国革命的领头羊。国民党里头,蒋介石和汪精卫这俩大佬,各有各的小九九,但都想着当家的位置。要想坐稳这把交椅,得有个名头,啥名头?孙中山先生的接班人呗!这样一来,他们俩就能名正言顺地领导国民党了。
所以啊,蒋介石和汪精卫他们几个,都琢磨着要把孙中山先生的葬礼办得热热闹闹的,一个个跟比赛似的,抢着要给孙中山先生来个体面大葬。老百姓的想法加上国民党里头的小九九,这么一搅和,中山陵的修建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说起来,从动土修陵到孙中山先生遗体入土,这一路上,那可真是波折不断,挺不容易的。
孙中山老爷子心里琢磨着,要跟苏联的列宁大哥学,想让大伙儿在他走后还能瞅瞅他的模样。可这事儿难就难在,得让身子骨儿不烂。那时候的咱中国,连个能防腐的玻璃钢棺材影子都没有,咋办?只能厚着脸皮找苏联兄弟帮忙了。苏联那边一听孙中山老爷子走了,也是心里头不是滋味儿,一听咱们开口要棺材,二话不说,立马答应给送一个来。嘿,这情谊,真够意思!
从苏联往回弄副棺材,哪怕快马加鞭,也得耗上几日功夫。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经过特别手段处理,先搁在了一个洋气的玻璃棺材里头,临时安放。说起来,这棺材是苏联那边赠送的,材料挺讲究。可谁承想,这一路颠簸,等运到地方了,发现棺材给磕坏了,没法用。没辙,只好又跟苏联那边联系,重新定做。这一来一回的,愣是折腾了小半个月,保存遗体的新棺材才姗姗来迟,到了南京。可这时候,孙中山先生的遗容已经没法让老百姓看了,最后只好改成了土葬。
在紫金山捣鼓那陵墓,可真不是件省心的事儿。那时候的南京,被段祺瑞政府攥得紧紧的。要想在那儿给孙中山修墓,非得段祺瑞点头不可。国民党里的大佬林森,亲自上阵,跟段祺瑞磨嘴皮子。段祺瑞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孙中山的墓那可不是一般的排场,于是二话不说,爽快答应,还嘱咐南京政府得好好照应着。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那天下午,宋庆龄带着一帮人,浩浩荡荡去了紫金山,打算瞧瞧哪儿适合当墓地。她和孙中山先生那感情,深得很,挑墓地这事儿,她可不含糊,得仔仔细细的。就这么着,她在紫金山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脚都快走酸了。到了第二天傍晚,她这才算是拿定了主意,选了紫金山里的茅山坡,作为修建陵墓的地儿。
国民党为了给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搞个大排场,特意整了个丧事筹备的班子,那动静,可真不小。这班子一合计,觉得茅山坡那块地儿挺合适,就这么定了下来,要给孙中山先生修陵墓。接着,他们就放出话去,说要找人设计这陵墓,谁有好点子,就给谁发奖。从1925年5月起,一直到9月底,海内外的华侨啊,热心人啊,纷纷投稿,这陵墓的设计方案,一下子就收了几十份。
委员会一合计,投票那么一投,嘿,吕彦直设计的图纸就被大伙儿相中了,这下子,他可就成了孙中山陵墓的大建筑师啦!为啥吕彦直的图纸能这么招人待见呢?还不是因为在那一堆方案里头,就他的设计理念跟孙中山先生的脾气、经历,还有那一股子革命劲儿,最为合拍,简直就像是为孙先生量身定做的一样!
吕彦直琢磨出的陵寝样式,既有咱中国古代建筑的那股子沉稳大气,又掺和了点儿西方建筑的调调,简直是中西混搭的经典,活脱脱就是孙中山先生一辈子的写照。他设计的陵寝,从上面往下看,就像个大警钟似的,意在拿木铎敲个响儿,提醒大伙儿醒醒神儿,这意思可深了去了,正合孙中山先生那份儿心,想留下身子骨儿,让老百姓都来看看,缅怀缅怀他的革命劲儿。
走进中山陵里头,嘿,您得踩着那392级石台阶往上走。这台阶数儿有讲究,不是随便瞎掰的,它代表着咱们三亿九千二百万的兄弟姐妹。你想啊,孙中山老先生临走前心里还惦记着大伙儿呢,这不,台阶数儿就成了他对咱们国人那份深情厚谊的小小象征。
吕彦直一被瞧上眼,成了那陵墓的大建筑师,立马就挑起了设计施工的大梁。为了搞定中山陵,他那是真拼啊,白天黑夜地改图纸,连个小细节都不放过,结果愣是把自己给累垮了,1929年3月18日,年仅36岁的他就这么走了。为了记他这份修中山陵的功劳,人家在中山陵里头,祭堂西南角的小屋里,立了座纪念碑,还给他整了个半身像,算是缅怀缅怀他。
修建中山陵这事儿,那可真是波折连连,挺不容易的,参与的大伙儿都功不可没。你想啊,那时候正赶上北伐战争,全国上下炮火连天,乱得跟一锅粥似的。结果呢,修陵要用的水泥啊、材料啊,老是供不上,今天断了明天停的,工程也就时干时停的,真够折腾人的。
打从1926年1月那会儿,中山陵就动了土,跟大地打了个招呼。到了1929年底,那陵墓的主要部分,就像盖了个大房子似的,算是立起来了。可要说真正收拾利索,得等到1931年,里里外外的小细节,才算是摆弄齐全了。这么一来二去,中山陵总算是大功告成,漂漂亮亮地站在那儿了。
孙中山先生那会儿,身子骨可没法儿等太久,国民党也是急得团团转。大家伙儿一合计,得嘞,1929年6月1号,孙中山先生的国葬大典,就这么风风火火地办起来了。
嘿,您知道吗?那会儿,大伙儿从北平把孙中山大爷的遗体,浩浩荡荡地挪到了中山陵那最里头的大屋子里。您猜怎么着?那棺材,青铜铸的,沉得跟座山似的,足足有半吨重,得靠一百零八位壮小伙儿一块儿抬,那场面,真够壮观的!下葬那天,南京城啊,整个儿披上了一袭白衣,跟办大事儿似的。十几万的老少爷们儿,自个儿就聚到一块儿,给孙中山大爷送行。路上,您听不见啥大声响,偶尔有那么一两声抽泣,跟蚊子叫似的,生怕惊动了大爷的清净。大伙儿就这么默默地,悄悄地,陪着孙中山大爷走完了他在这人间的最后一程。
六月一号,大清早十点零八分,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缓缓进了墓室,稳稳当当安置好。就在那会儿,中山陵外头,“砰砰砰”响了101声礼炮,震耳欲聋。全国的老百姓啊,不管干啥呢,都停下了手头活儿,一块儿静默了三分钟,给孙中山先生送最后一程,心里头那个肃穆,甭提了。
孙中山老爷子那可是享了国葬的大福分,民国那会儿,就他独一份儿。葬礼上,嘿,人多得跟赶大集似的,上万号人呢!而且啊,这些哥们儿姐们儿,不管你是哪党哪派的,也不管你身份高低贵贱,全都不约而同地跑到紫金山来了。为啥?就为给咱中国革命的领头羊孙中山送最后一程。
所以说,中山陵啊,你瞧它建得跟个皇帝陵似的,可它真不是。孙中山老先生,那可是豁出命去跟皇帝制度较劲,一心要搞民主共和的人。他对咱中华儿女的贡献,嘿,比皇帝陵的分量可重多了。老先生的陵墓怎么建、怎么安葬,那可都是近代史上的大事儿。不光是因为孙中山是个大英雄,还因为这一路上,大家伙儿的心都往一处使,那意义,深得很!这样一来,中山陵可就跟别的陵墓不一样了,成了好多追求共和的同志们心中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