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21岁生日,我的父亲第一次跟我提及家族的历史,他提到她的姐姐、我的姑姑、中国首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
也是在那一年,林樱因为设计越战纪念碑而名声大噪,从此走上了建筑师的道路......
林樱的父亲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桓。1958年,即林樱出生的前一年,林桓和妻子移居美国。
林樱在美国长大,在她的童年时期,父母也很少提及遥远的祖国,以及葬在那片土地上的林家人。
所以林樱最初的意识里并没有中国文化。
后来的她曾问父母,为什么从不提及他们的过去,明明在他们看来,他们生活的美国并不是家。
她得到的回答是:“你从来没有问过。”她从何问起?林樱认为,父母之所以不愿意提过去。
是因为过去已经远去,无论是时间的距离,或是空间的距离,都无法改变。
但身体里奔腾的血脉回响着来自故乡的声音,家族的天赋又让她对建筑有深厚的兴趣。
“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致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1981年,在内心的驱动下,正在耶鲁读大三的林樱选修了一门“丧葬建筑”课程。
父亲知晓后,主动提起了她那位素未谋面的姑姑。
“父亲告诉我,我的姑姑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家,她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参与设计了天安门广场,并整理了许多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史料。”
林樱说,父亲很钦慕他的姐姐。
也正因如此,他一直希望有一个女儿,命运眷顾他,让她来到了这世上。
同一年,美国“越战纪念碑”面向全社会征求设计图案,林樱踊跃报名,最终脱颖而出。
林樱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主体由黑色大理石构成,黑色大理石从地下延伸,在地面切开并翻起成两翼。
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一边指向华盛顿。林樱的设计赢得比赛,享誉全球。
但同时她也因此在美国招致了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浪。
起先是越战老兵和守旧顽固的保守派,后来主办纪念碑竞图的协会也加入其中。
巨大的舆论压力让林樱痛不欲生。
她不得不休学一年,以调整自己的心态,甚至排斥去观赏自己设计的纪念碑。
那时的她天真以为,人们之所以反对她,只是因为他们看不懂她的设计。
后来她才清楚地意识到,所有的责备都源于她是一个亚裔。
事情的真相令她颤抖,颤抖的背后是恐惧,也是兴奋——她情不自禁地想起她的姑姑林徽因。
林徽因一生致力于为祖国的建筑事业而献身,她自然没有遭遇如此猛烈的来自异国的攻击。
但她曾因她的女性身份,同成见和旧观念作斗争。
林徽因是和梁思成一同报考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但建筑系只收了梁思成,她被拒之门外。因为建筑系不招收女性。
彼时的林徽因难道不心碎吗?
建筑是她的理想,所以被拒绝后,她尝试各种渠道,千方百计想要进入建筑系。
但人们的思想保守得坚决,无奈之下,她只能“曲线救国”,进入美术系,以选修和旁听的方式学习建筑。
三年后,她学成归国,成为中国首位女建筑师;多年后,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授她建筑学士学位。
林樱说:“你得和成见、旧传统、旧观念作斗争。当你试图打破它们时,必然会遭遇世俗的反对,这或许就是发展的代价。”
林徽因仿佛一盏明灯,在前方指引着林樱不断抗争,而林樱没有辜负她的血脉。
2010年,林樱获得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她也是此次获奖中的唯一亚裔,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为她授勋。
如今,林樱的建筑设计遍布美国各地,如果美国的富人们想要设计纪念碑和花园,第一选择便是林樱。
1985年,林樱的母亲带她和弟弟来中国旅行。
让他们亲眼见证飞速发展的中国,让祖国的土地安抚他们的血脉在异国的躁动和不安。
那时候的林樱不会说中文,拿筷子都拿不标准,但内心却出奇地安宁,她突然想,她应该做些什么。
2023年,林樱开始操刀美国华人博物馆新馆。她说,她的设计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她将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绽放。
林徽因若是知道自己这位侄女,大概也会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