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此后许多人把他视为现阶段中国文学的领军人物,甚至有人将他与鲁迅相提并论。
莫言却说:“我的全部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
获得诺贝尔奖后,莫言再创作时,不可避免地感到更沉重的压力。
以前是觉得差不多就可以出版,后来却总想着再改改,希望更加完美。
正是这样的心态变化,让他在诺奖之后的几年里,鲜少有新作品问世,于是各种批评甚至谩骂扑面而来。
有人说:“就这也好意思跟鲁迅相提并论!”
有一次,某教授当面抛出质疑,问道:“你认为,你的成就与鲁迅相比,如何?”
莫言保持着一贯的平和笑容,回答:“我愿意用我的所有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一部类似《阿Q正传》的中篇,那我愿意放弃我所有的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文中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可以窥见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对黑暗的极力鞭挞。
毛泽东曾评价:“《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
尽管有许多读者时常为两位作家“撕X”,但莫言对于鲁迅,始终是持谦卑态度的。
在他看来,鲁迅是“天才”,是难以企及的高峰。
莫言从童年开始,便接触鲁迅的作品。据他说,他第一次阅读鲁迅的文章,是在小学三年级。
那是他哥哥放在家里的一本鲁迅小说集,封面上的鲁迅侧面像宛如雕塑,让他记忆深刻。
小学的老师教育他们,读文章要大声朗读,他便用朗读的方式读鲁迅的小说。
小说里有许多字他不认识,便以“什么”代替。
母亲听到他的读书声,诧异道:“竟然有这样的文章,一连串的‘什么、什么’。”
即便如此,《狂人日记》和《药》两部作品,依旧为莫言推开了文学的大门。
对他后来的创作,例如《酒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哥哥读大学后,中学教材放在家里,莫言时常去翻阅。
而彼时的语文教材上,正好有许多鲁迅的文章,包括莫言最喜欢的《铸剑》。
他说:“《铸剑》包含了现代小说的所有因素,黑色幽默、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我认为它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小说。”
鲁迅的文学贯穿了莫言的青少年时期。使得他拿起笔时,相对于茅盾、沈从文等人,心里总是更加亲昵鲁迅。
莫言认为,鲁迅的思想是极度深刻的。
以至于读他翻译的外国文学时,也时常让人忘记作品的作者,浮现在脑海中的是鲁迅那坚毅的面孔。
有人说,莫言的《檀香刑》是对鲁迅思想的发展,但莫言表示:“不敢轻言发展,否则会乱箭穿心!”
模仿鲁迅是莫言文学创作的一条主线,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超越鲁迅,始终活在鲁迅的“阴影”之中。
然而,即便莫言永远保持谦卑,但外界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甚至有人认为,莫言之于鲁迅,就好比粪土之于黄金。
对于获得诺奖一事,人们也逐渐从最开始的追捧,到现在的嘲弄讽刺:“西方能把诺贝尔奖颁给中国作家,不过是那位中国作家奴颜婢膝罢了,与能力无关。”
但果真如此吗?
人们贬低莫言的水平时,总喜欢引用刘震云的“名言”:“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
而事实上,刘震云这番话更偏向于对好友的调侃。
毕竟他也说过,莫言是他哥,是他的前辈和榜样。在刘震云看来,莫言获奖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因为他是圈子里写作具有极度爆发力、厚重感,能够将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表现到极致的人。
余华也在镜头前不止一次高度肯定莫言的写作水平。
他曾表示认为90%的茅盾文学奖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莫言完全有资格获得10次茅盾文学奖。
与鲁迅相比,莫言文学的思想深度自然相形见绌。
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说莫言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并不为过。
很多网友都说:“中国严肃文学已死。”
但在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更加深奥、更加复杂的严肃文学,本身就更难被大众所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莫言能够将严肃文学推向大众、推向国际,引发更多深度讨论,这或许便是它的意义。
参考资料:
1、海纳新闻《教授问莫言:你的成就和鲁迅对比如何?莫言的回答让人沉默》
2、中国新闻网《莫言:愿用全部作品“换”鲁迅一个短篇小说》
3、首都广电《莫言:谈到鲁迅,只能用天才来解释》
4、福州晚报《刘震云:“莫言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