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白天追林徽因,晚上与发妻同房,发妻怀孕后他怒斥:快打掉

史官观 2025-04-23 16:34:16

1920年,张幼仪踩着漂亮但蹩脚的新鞋子,踏上陌生的英国的土地。

她此行来,是奉命为她的丈夫徐志摩伴读。

然而,在英国的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依旧没有给她半分好脸色,甚至在她怀有身孕后,怒斥:“赶紧打掉!”

徐志摩和张幼仪是典型的包办婚姻,遵从三纲五常的张幼仪没说些什么。

但向往自由和罗曼蒂克的徐志摩,却从不避讳表现出对这段婚姻的反感。

徐志摩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张幼仪,在张幼仪嫁进徐家之前,他并没有见过她的面。

父母倒是给他看了她的照片,他却冷冷地说:“果然是乡巴佬!”

尽管他不爱她,但在婚后,他还是让她怀了身孕,之后她生下一名男婴。

他的确开心了几天,欢喜地给他们的儿子取名阿欢。但这份喜悦终究敌不过他对她的厌恶。

自认为完成传宗接代使命的他,不久就“抛妻弃子”,坐上了前往欧美的邮轮。

对于徐志摩的逃避,张幼仪自是受伤,但乖顺的她依旧选择沉默,独自在徐家照顾一大家子人。

到后来,两家的长辈实在看不下去。尤其听说徐志摩在伦敦和其他女子暧昧不清,长辈们当即决定让张幼仪前去伴读,稳固夫妻俩的感情。

长途跋涉的路程,让她身心疲惫,但一想到久未谋面的丈夫,她的心却又激动地跳动起来。

然而,当她走上岸,看见人群中里的徐志摩时,心顿时凉了半截。

彼时的徐志摩身穿西装,张幼仪此前从没有见过他穿西装的样子,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张幼仪怯怯地走到徐志摩跟前,没等她站稳,徐志摩便迈开步子往前走去,她只能亦步亦趋地跟上去。

之后的日子,两人租住在一间伦敦的小房子里。

徐志摩每天倒是在家吃饭睡觉,但却几乎没有给过张幼仪什么好脸色。

只要张幼仪一说话,他就怒斥:“你懂什么?你有什么好说的?”

在张幼仪的记忆里,那段时期的两人只有两次尚且说得上温情的相处。

一次是徐志摩带她到康桥看赛舟,场面非常热闹,徐志摩兴奋地和许多外国人一起尖叫。

但她却感到羞涩,只安静地待在他身边看着。

一次是徐志摩带她去看电影,本来说好是看卓别林的电影,但徐志摩中途变了主意,往另一个地方看了另一场电影。他很开心,她却不高兴。

性情的巨大差异,使得两人的感情非但没有拉近,反而让徐志摩对张幼仪愈发不屑。

但张幼仪天真地认为:他们都有了孩子,徐志摩再不愿意又如何呢?

更何况,虽然徐志摩整天对她冷暴力,但晚上仍主动同她温存。

她甚至再次怀有身孕,他总不会把她休了吧?但事态的发展,与张幼仪的预测截然相反。

在和张幼仪享受夫妻生活的同时,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愈发疯狂。

当他听说林徽因即将回国与梁家订婚时,他急匆匆地回到家,告诉张幼仪:立刻离婚!

张幼仪因为这突然的噩耗慌了神,但她说什么,徐志摩都听不进去。

最终她不得已把家里长辈搬了出来,恳求道:“那你至少等我得到父母的批准。”

但徐志摩油盐不进,自顾自地说:“我等不及了,她马上就回国,你现在就签字!”

被吓到的张幼仪怯怯地问道:

“那我肚子里的孩子呢?你要让他一出生就没有父亲吗?”

“你去做流产手术。”

“可我听说有人因为流产死掉。”

张幼仪的神情愈发卑微,但徐志摩却毫不留情,他愤怒地喊道:

“还有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就永远不坐火车了吗?我什么都不在乎,我们必须离婚!”

在张幼仪的坚持下,徐志摩想要的“立即”并没有实现。

但张幼仪却也没办法再待在他身边,她只能投奔正在巴黎读书的二哥张君劢。那趟路程,徐志摩倒是陪她走了。

但在火车启动时,他却将头探出车窗,深情地看向前来送行的不远处的林徽因。

后来的林徽因回忆起那时张幼仪的神情:

“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让我从灵魂深处感到颤抖。”

或许正是因为这次会面,更加坚定了林徽因远离徐志摩的念头,同时也让张幼仪对她的婚姻心灰意冷。

最终,心如死灰的张幼仪到底同意和徐志摩离婚,但并没有打掉腹中的胎儿。

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在三岁时就因病早夭。

世人推崇徐志摩的诗歌,因为他的诗歌将爱情描绘得那样浪漫、那样美好。

但在这样的浪漫和美好背后,却是张幼仪锥心的痛苦。诗人多情,谁又在乎被多情的诗人“折磨”的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