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临死前,终于看穿刘备真面目!原来玄德一直都是“假仁义”

史官观 2023-12-19 19:22:02

正所谓“卧龙与凤雏,天下谋士共仰之。”

庞统庞士元,作为与诸葛亮齐名的军师,在助刘备夺取巴蜀的战役中献计献策,立下了赫赫之功。可惜的是,这位奇才也在此过程中不幸牺牲。

毫不夸张地说,若无庞统相助,刘备未必能够成功建立蜀汉政权。

而在《三国志·庞统传》中,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它发生在一次战后庆功宴上。其间,庞统竟意外触怒了以温和仁厚而著称的刘备。

北有月旦评,南有庞士元

起初,庞统并不属于年少成名的那一类人,相反,他未得到任何人的赏识,唯独一人——他的舅舅庞德公。

庞德公与颍川名士司马徽关系甚好。司马徽学识渊博,有鉴别人才的能力,被称为“水镜先生”。因此,在庞统成年以后,庞德公决定让侄子去拜见司马徽。

庞统住在南郡,而司马徽住在颍川郡。为了见到水镜先生,庞统跋山涉水,走了两千里的路。幸运的是,他和司马徽的会面进展得十分顺利,他们相谈甚欢,从白天一直聊到了晚上。

司马徽对庞统极为赏识,认为他将来定会成为南郡士人中的佼佼者。

从那以后,庞统的名声便逐渐显扬,其才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机会很快到来,庞统的第一个官职是担任南郡的功曹,而他的“上级领导”,则是大名鼎鼎的周瑜周公瑾。

庞统平时很喜欢品评和选拔人才,类似于汝南郡许劭、许靖兄弟举办的“月旦评”。论其产生的影响力,如果说北有月旦评,那么南有庞士元。

比如庞统有一次去江东地区,许多当地士人均慕名前来,希望得到他的评价。

而庞统对于所评人物,只要对方确实有过人之处,便会给出积极、赞赏的言论,而非苛求完美、求全责备。

在他看来,如今天下大乱,唯有多多鼓励,多给予别人机会,使他们对未来充满期望,天下才有可能恢复正道。

天下名士共荐之,终获刘备重用

后来,在东吴大臣鲁肃的建议下,孙权把荆州南郡“借”给了盟友刘备,让其对抗北方曹魏,南郡便暂时成了刘备的地盘。

刘备起初并不信任庞统,只是让他担任南郡下辖一个小县的县令。庞统也许是感到自身才华被埋没,直接选择放弃此职,他每日不理政事,最后也就被免除职位。

正当庞统失意之时,竟有多位名士向刘备推荐他。首先是东吴的鲁肃,他给刘备写信,认为让庞统担任县令实在是大材小用。后来,诸葛亮也向刘备进言,认同庞统的能力。

刘备于是接见并与庞统进行了交谈,刘备很满意,随后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其实,早在刘备依附刘表,屯驻新野的时候,他就曾拜访过“水镜先生”司马徽,也正是在这场谈话中,司马徽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识时务者为俊杰。”

刘备接着问道:“先生,那么谁才可以称为俊杰呢?”

司马徽回答——“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

至于为何刘备在占据荆州后,只是先让庞统担任县令,我们无法得知其背后原因。但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与庞统的关系逐渐亲近,庞统终于获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庞统最后官至军师中郎将,在刘备集团,还有一人也任此职,那便是诸葛亮。

庞统之所以愿意追随刘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在那个时代拥有“仁义之士”的名声。庞统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而儒家最讲究的也正是仁义。

刘备自创业以来,始终坚守着匡扶汉室的信念,致力于为汉室扫除逆贼,这一目标永不动摇。每当他成功攻下一座城池,刘备总是尽其所能地妥善安置城中的百姓。

这些行为赢得了许多人的敬意,其中自然也包括庞统。

关于仁义的考验

然而,刘备那份所谓的“仁义”,不久后便面临了考验。有趣的是,那个劝他放弃仁道的人,竟然就是庞统。

这还得从刘备集团当时所面临的处境说起。

南郡,是荆州各郡中战略价值最高的郡,刘备虽然借来了南郡,但他心里清楚,这无非是孙权把他们当作挡箭牌,来对抗北方曹操的手段。

曹魏的实力固然强大,且不说能否抵挡他们,就算有一天曹魏的力量被削弱,那么孙权便会立刻问刘备要回南郡,然后自己北上。

到那时候,如果刘备集团无法找到对策,他们就只能退回到南方,那里有四个并无太大战略意义的郡县,包括长沙、武陵、零陵和桂阳郡。

从地理位置来看,此时暂时占据南郡的刘备集团,其东面是盟友孙吴的领地,北面则是曹魏的地盘,南面是交州(此地偏僻贫瘠,不值一提),而他们的西边,则是益州巴蜀之地。

益州的中心区域,成都,素为“天府之国”的美誉,那里物产丰富。此外,先占荆州后占益州,这也符合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的规划。

然而,前往益州的道路崎岖难行,且以益州的军事实力,想要轻易攻下,可谓困难重重。

正当玄德陷入迷茫焦虑之际,有人前来求见。

此人名为法正,字孝直。他告诉刘备,他家主公(即益州牧刘璋),听闻曹操准备攻打汉中张鲁,于是特意请求刘备率军入蜀,抢先一步攻占汉中,随后抵御曹魏。

刘备听闻,眼前一亮,但更惊喜的,还在后面。

法正话锋一转,轻声对刘备说,刘璋生性怯懦,安于一方,毫无英杰之气。他向刘备保证,愿意助其夺取益州,而他的好友张松,同时也是刘璋手下的得力助手,将会在城中充当内应。

刘备表面上很欣喜地答应了法正,随后让人带他去驿馆歇息。

法正走后,刘备陷入了沉思。此时的他,心情复杂。

刘备感慨,回想自己从镇压黄巾起义以来,一直坚守着仁爱和信义的理念,可眼下,倘若按此诡计去夺益州,则有违他的初心。

此时,庞统坚决地告诉刘备,如今他们的形势,如同被曹魏和孙吴围困,因此唯有向西发展这一个选择,更何况益州富庶、人口众多,若不趁此良机拿下,恐怕今后将归于曹魏。

庞统以严肃的态度继续劝谏道,待事成之后,他们完全可以给予刘璋丰厚的赏赐,这样就不会违背仁义之心,可若此刻过于追求道义和信义,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变成别人的盘中餐。

听闻庞统之言,刘备这才下定决心依法正之计行事。

不久后,刘备率军在益州涪城(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与刘璋会面。庞统这时候又献上一计,他建议刘备在见面时就地将刘璋抓获,如此一来,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得益州。

庞统的这个想法,后来还被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先生借以艺术加工,在《三国演义》中描绘成了庞统在宴会上给魏延使眼色,让其舞剑以刺杀刘璋,如同楚汉时期之“鸿门宴”。

当然,这则故事并未在正史《三国志·庞统传》中找到记载,其真实性存疑。

而据《三国志》中所写,刘备在得知庞统的这个计谋之后,果断拒绝,他认为这样实在违背道义和信义,且难以收复益州百姓的民心。

于是,刘备和刘璋集团的人,在涪城内畅快欢宴了一百多天。期间虽无“鸿门宴”,但“喂大饼”可是没少发生。

刘备向刘璋再三表示,自己深知汉中乃巴蜀之“北大门”,故而,他的军队,必将如那塞北长城一般,将曹贼死死挡在城外,以保巴蜀之安危。

刘璋很是高兴,一百天后,他送了刘备二十万斛大米、一千匹马、一千辆车,还有若干丝绵布帛,除此之外,刘璋还把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刘备督理,旨在全力支持其征服汉中。

此后,刘璋便满怀期待地返回了蜀郡成都,刘备则率领部下往汉中方向前进。

结果,当刘备军行至葭萌关这个地方的时候,成都城内突然发生了意外。

法正的好友张松,也就是做内应的那一位,被他的哥哥张肃发现了其真实意图。张肃胆小怕事,害怕牵连自己,故而向刘璋告发。刘璋得知自己被骗,一怒之下处死了张松。

这一斩,不仅斩下了张松的首级,也斩断了他与刘备的关系——二刘彻底决裂。

刘备从探子口中知道这件事情后,震惊之余,他赶紧向身边的庞统征求意见。

庞统思索片刻,给出了三条计策:

【上策】挑选精兵,日夜兼程,直取成都。

【中策】让刘备欺骗白水关的守将,说自己需要速回荆州处理紧急事务。等到守将出门迎送时,将其斩杀,夺其军队,再直指成都。

【下策】撤回白帝城,联络荆州军队增援入蜀,随后再统一行动。

我们看庞统所给出的三计,上策、下策可谓阳谋,中策则是带有欺骗性质的阴谋,而刘备最后选择的,也正是最不光彩、最不道义的中策。

白水关的守将听闻刘备要返回荆州,特意前来礼貌送行,谁曾想,这一送,竟中了他设下的圈套,最后反倒将自己送去了西天。

显然,此刻的玄德,已然顾不上所谓的道义和信义了,在他的心中,必须拿下益州之地。

刘备借助在白水关夺取的军队,一路向南,连战连克,直到又打回了涪城,即此前他与刘璋会面的地方。

刘玄德酒后怒吼庞士元

在涪城,刘备兴致勃勃地召集将士,置酒作乐。他坐在主位上,眼神中充满了得意。

庆功宴行至一半,刘备提起酒杯,他借着酒兴,看向身边的庞统,笑道:“今日之会,可谓乐矣。”(译:“今日的宴会,可真快乐啊!”)

没想到庞统竟然面无表情,淡淡地说了一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译:“以攻伐别人的国土为乐,看来我们不是仁者之兵。”)

刘备听到此言,脸色一变,此时的他已经喝醉,随后向庞统怒吼道:“想当年周武王攻伐商纣王,前歌后舞,难道他们就不仁义了?你这话说得不对,快点出去!”

庞统于是默默起身,离开了筵席。

然而,刘备马上就后悔了,又赶紧派人去请庞统回来。

庞统重回原位,他的神情依旧冷静而坚定,他没有看刘备,也没有道歉,只是低头继续吃喝。

刘备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问道:“刚才我们的争论,谁说错了?”

庞统抬起头,看着刘备,淡淡地说:“我们君臣都有错。”

听到这话,刘备愣了一下,然后大笑起来。他的笑声立刻驱散了之前的紧张气氛,让酒宴再次回到了欢乐和热闹。

刘备此时未曾想到,他与庞统的这个小插曲,竟然成为了他们二人最后的几次互动。在后来的雒城围攻战中,庞统不幸被流箭击中,36岁便英年早逝。

刘备为此深感悲痛,每每提及庞统,都无法遏制眼中的泪水。

玄德乃真仁义乎?

上述刘备和庞统于酒席间发生的故事,并非出自《三国演义》,而是真实记载于正史《三国志·庞统传》中,因此可信度颇高。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时,对此事曾直言不讳地批评刘备。他认为,庞统固然明白他们所采取的手段诡诈不义,所以他已经很内疚了,也就没有在筵席上纵情欢乐。

可那刘备竟开怀畅饮,喜不自胜,这会让庞统感觉刘备是在幸灾乐祸,于是才向其直言——不宜过度庆贺通过阴谋取得的胜利。

刘备听后,不仅没有任何收敛,反而自比周武王,说明其内心没有一丝惭愧之情,自以为一切理所应当。

在裴松之看来,之所以庞统后来说“君臣都有错”,不过是顾全刘备的颜面罢了。这件事应当是庞统没有错,错在刘备。

世人皆称刘玄德仁义,然此事一出,不禁让人感觉,刘备以前的仁义,似乎带有某种目的。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