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从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我国千万百姓,如今被很多人遗忘

史官观 2023-12-19 19:18:34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饥荒年代,或为天灾,或为人祸,但无论哪一个,最终遭罪的都是无辜的老百姓。因为古时农业较为落后,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政府应对起饥荒来都显得力不从心。

据《资治通鉴》记载,兴平元年就出现了蝗虫灾害,几乎所有的粮食都被蝗虫扫荡了一番,导致全国出现大饥荒局面,最为严重之时百姓竟开始挖树皮草根来果腹,更有甚者还有人吃观音土、吃人肉。

但是后来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从海外冒着风险偷偷带回的一根藤蔓,却是救了许多百姓,他就是——陈振龙。

出国经商,发现红薯

陈振龙,约在1543年出生,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的人。陈振龙祖上为读书人,受家庭影响,他也十分刻苦,每日都投入十分的精力读书,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振龙在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他本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在官场一展宏图,实现人生抱负。

但命运却只青睐了他一次,在之后的乡试中,陈振龙屡次不中。时间久了,陈振龙心中就对科举这件事产生了厌倦心理,他认为自己步入仕途的希望看起来很是渺茫,于是决定弃儒从商。

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大饥荒,本来出现这样的饥荒情况,明朝政府应该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安抚百姓。但可惜当时正逢战事,无暇顾及饥荒。不仅如此,政府还加重粮食上缴,给百姓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粮食少了,流民便多了,许多流民聚集起来闹事,不少人更是烧杀抢掠,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史书记载“万历二十九年,两畿饥。阜平县饥,有食其稚子者。”异常的气候下,粮食难以栽种,流民闹事,恶性循环,一时之间生灵涂炭。很多人的生活都不好,在国内经商没有发展。

于是陈振龙就决定另谋出路外出打拼,跟随他人一起前往菲律宾经商,希望能开辟另一番天地。

陈振龙在外游览时发现当地人民都在种植一种作物,是他之前所没有见过的作物。他上前打听一番,才得知这作物叫“朱薯”,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呼的“红薯”。陈振龙尝了红薯之后,觉得它的味道棒极了,尝起来很是甘甜。

而种植过红薯的人都知道,“蕃薯不怕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传”,可见红薯成活率高,且结果率也高,一根藤就能结许多红薯。而且红薯吃法很多,可以生吃也能熟食,关键还顶饱,这对于正处于饥荒时期的明朝百姓是救命的东西。

想到这里的陈振龙便有了这么个想法,那便是——将红薯带回大明,让百姓们种植。

不过光带回红薯藤还不行,种植红薯的技巧才是最重要的。于是陈振龙便向当地农民请教种植方法,并且等待一个回去的时机,好把红薯带给大家。

带回红薯,造福百姓

不过红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就能带回去,当时的菲律宾被西班牙所殖民,西班牙政府当时下达了红薯不可出口的命令,对红薯的管控非常严格,禁止有人将红薯的任何部分带出去。一旦被发现,将会受到严惩。

但陈振龙为了家乡的百姓,不肯就此罢休,红薯果实目标太大,但红薯藤不一样,红薯藤可种出果实,体积又小,于是他开始想办法试图将红薯藤带出去。

不过关于陈振龙将红薯藤带出来的方法,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陈振龙当时用金钱打点了菲律宾当地的土著,借着关系偷偷将红薯藤带出境。

另一个说法则是凶险许多。当时陈振龙先是将一小段红薯藤放入了箱底,但是没想到海关检查之时被查了出来,陈振龙也因此受到警告。

这次没有带出去,陈振龙只能等待下一次的机会,这一次他换了方法。只见陈振龙将红薯藤编进了中国商船的缆绳中,而且还往上涂了一些淤泥掩盖,幸运的是,他成功通过了检查。

虽然通过了检查,但是在海上的七天里,他仍是小心翼翼,生怕红薯藤枯死,那自己的努力则功亏一篑。

陈振龙对红薯藤是悉心照顾,又是洒水,又是放在阴凉处。好在红薯藤的生命力很强,红薯藤最终活了过来,成功被带回了大明。

到达家乡之后,陈振龙立马种植红薯,发现可以种植成功。恰逢当时福建大旱,粮食收成减少,陈振龙便让自己儿子上书给福建巡抚。

表明红薯可以种植,且易存活,结果率高,建议巡抚试着让大家种植番薯,以解饥荒。巡抚采纳了陈振龙的建议,开始试种,没想到大获丰收,许多百姓都吃上了红薯,福建的饥荒也是得到缓解。

因为陈振龙将红薯藤带回国,并且试种成功,让不少人吃上了粮食,度过饥荒,许多人也称陈振龙为“甘薯之父”,以此来纪念他的功德,更有人在乌石山上建造“先薯亭”来纪念陈振龙。

结语

陈振龙将红薯藤带回大明也是非常大的成就,正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据古书记载“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可见这红薯真的是解了人们的燃眉之急。

在后面几十年里,红薯被广泛种植,很多人都吃上了红薯,却忘了当时那个冒死带回红薯藤救活许多人性命的陈振龙,大家也更应该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人物,纪念他们的伟大作为。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