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大顶级阳谋,明知是陷阱却不得不跳,千年来无一人能解

易追心中那份真 2024-12-13 11:08:52

我们常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大部分阴谋诡计是借助“信息差”来实施的,一旦被看透,是非常容易应对的。

但是有一种计谋,是每个人都能看懂,但就是无法应对,只能眼睁睁跳进对方的布局中,这便是阳谋。

历史上的顶级阳谋有三个,它们到底有何厉害之处?

二桃杀三士

这一计谋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出自顶级谋士晏子之手。

很多人是从《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知道的晏子,在这个故事中,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但这个故事还不足以显示出他作为齐国宰相的“顶级谋略”。

作为一国的宰相,再怎么随机应变,都是小谋略,只要遇到一两个莽夫,那就束手无策了。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晏子是怎么应对“莽夫”的。

随着齐国日益强大,它逐渐成为春秋霸主,威震天下。

不断地发展武力,必然会导致国内猛将如云,并且开始威胁到君侯的地位。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强行镇压,必然遭到反扑,甚至危及国家的稳定。

但是放任他们成长,也会留下祸根。

而且这些猛将和文臣不同,无法用礼制和法规规劝他们。

这让齐景公日夜忧虑,整日担心他们会起兵造反。

这时候,晏子站了出来,拿出两个桃子放在景公面前,自信道:“主公不必忧虑,臣可以用两个桃子让他们自相残杀。”

当时桃子是稀有水果,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

虽然桃子很贵重,但景公实在想不通,用利剑杀不死的猛将,怎么会被桃子杀死?

当时齐国有三名大将,无不是上山擒虎,下水捕蛟的勇猛之人。

只见晏子将三人召来宫殿之上,并将两枚桃子放在三人面前,说:“三位大将军辛苦,这是主公赏赐给三位的大礼。”

三人看到桌子上的两枚桃子,瞬间心生不满,三个人只给两个桃子,怎么分?

只见晏子一副为难的模样,解释道:“主公只有两个桃子,只好委屈一下三位中功劳最小的那位,暂时不要吃桃子。”

听晏子这般说,三人只好开始陈述自己的功劳。

有人说自己能有擒虎之力,应该吃一颗;有人说自己有救主之功,怎么能受到冷落。

只剩下最后一人,他看着空荡荡的盘子,叹息道:“我有擒龙之力,又有救主之功,却什么都没得到。”

说到这里,最后一人拔剑自刎,以死明志。

而其他两人见状,也因心中有愧,竞相自尽而亡,而晏子不费吹灰之力,灭掉了三名大将。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不明白,他们这个人好“傻”呀,为什么会死在这样的计谋下?

围魏救赵

很多人不明白“二桃杀三士”是怎么成功的?

那是因为这个故事是经过后世美化过的,将三名大将描述成“仁义之士”。

其实当时的“桃子”代表着封赏,谁拿到桃子,就能获得封赏,而没拿到的自然会受到冷落。

三人想要分功劳,必然刀剑相向,怎么可能竞相自刎?

因此,在晏子放下桃子离开后,宫殿内发生了什么就可想而知了,肯定不会是“和平场面”。

而晏子只需在收拾残局的时候,为三人之死稍添几笔,防止他们家人起兵造反。

如果还是不能理解这个计谋,也可以将“桃子”换成“惩罚”,直接变成了现在某些公司流行的“末位淘汰制”。

本来每个人正常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好。

但老板表示,年末会按照业绩淘汰一个,那么三人会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无法自拔。

虽然这个阳谋很厉害,也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只要三人同心协力,或者三人直接掀桌子,直接推翻齐景帝。

但这个难度太大了,当时处于春秋时期,还没有出现三家分晋,这三人根本不敢起兵造反。

但是接下来,有一个顶级阳谋,根本没有解决办法的,只能往火坑里跳。

这个阳谋便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由兵法大家孙膑创造的“围魏救赵”。

当时魏赵两国之间有矛盾,最后引发了战争。

更为强大的魏国,由庞涓率兵出征,攻打赵国。

赵国为了自保,只好求助于孙膑所在的齐国,并声称:只要齐国能解赵国之难,将奉上城池和黄金。

而孙膑和庞涓也因为“同门相残”而有深仇大恨,于是齐国出兵救赵。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既然是支援,齐兵肯定要前往赵地,一同攻打魏军。

但孙膑不这么想,他反其道行之,而是进攻后方空虚的魏国都城。

对于孙膑来说,无论魏赵两军在前线打得有多凶,都和齐国无关。

但是魏国被围,身为魏军大将的庞涓只能调兵回防,即便齐兵并没有“真枪实弹”的攻打。

因为庞涓和魏国公都无法承受城破的后果。

若是庞涓一意孤行,违抗魏国公的调令,不撤兵回防,执意攻打赵国。

不出三日,他将成为魏国的叛徒,直接成为魏赵齐三国的公敌。

别说庞涓了,就算秦始皇提前出世,他也不敢同时迎接三个国家的攻打。

而庞涓在回撤路上,遭到埋伏,只能以死谢罪。

虽然“围魏救赵”在历史上的顶级阳谋中,已经够惊艳了,但面对接下来的“推恩令”,它只能排到第二位。

那么这个排名第一的“推恩令”,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推恩令

如果说“围魏救赵”还需要以身入局,承担一定的风险,那么接下来的“推恩令”就是古今第一阳谋。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皇帝一直都在解决一个问题,那便是“权力的分配”。

如果分权太多,就会藩王并起;如果不分权,就会失道寡助,失去天下。

这件事从周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

周武王因赐封八百诸侯而让周朝延续八百年,但也因诸侯日益强大而进入春秋战国,导致天下大乱。

项羽想学周天子,结果被诸侯联手,被迫自刎于乌江。

到了汉初,刘邦谨记教训,签订白马之盟,拒绝分封异姓王侯,改立后代为王,镇守四境。

最后换来了七王之乱,天下险些倾覆。

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朱棣篡位,甚至到了清朝,康熙也不免因吴三桂等藩王而彻夜难眠。

但在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

此人便是千古一帝——汉武帝。

刘彻登基的时候,靠着父辈的精心积累,汉朝正好进入了鼎盛时期,经济和人口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同时,各地诸侯的成长速度也与日俱增,甚至有威胁皇权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位谋臣提出了一个想法。

这人叫主父偃,出生于贫苦之家,自小就见识到了诸侯的蛮横与强大。

所以他入朝为官后,为汉武帝献上了“推恩令”。

这条法令非常简单,就是将嫡长子才能继承的爵位,改成庶子也可以继承。

别看这条法令很简单,但是越简单越狠。

在此之前,各地诸侯的继承和天子一样,都是由嫡长子继承,形成新的诸侯国。

而这些诸侯国会日渐强大,最终威胁到天子的地位。

如果让这些诸侯的庶子也拥有继承权,只要旧诸侯去世,那么诸侯国将面临一次分裂。

而这些诸侯往往拥有着三妻四妾,他们的后代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

一旦这些庶子可以继承爵位和土地,拥有三百城的诸侯,只要一死,直接分裂成七八十个小侯爵。

这些小侯爵最多拥有七八城,少的只能拥有一两城,根本成不了气候。

经过数代的传承,这些诸侯的后代只能沦落成山野村夫,再也无法撼动天子之位。

刘备就是在推恩令的影响下,沦落到织鞋贩履的地步。

而且推恩令一旦颁布,这些诸侯还不能拒绝。

如果诸侯不同意推恩令的实施,不用汉武帝出手,他们自己的亲儿子就会举起支持汉武帝的大旗,这些诸侯国直接分崩离析。

这便是推恩令的狠辣之处,利用了人心中的“贪婪”,解决了藩王作乱的难题。

时至今日,后世学者依旧没有找到应对“推恩令”的解决办法。

虽然这些顶级阳谋已成历史,但古人的智慧,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1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