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一生仅打一仗,换中国三百年无人敢犯,一句名言流传至今

易追心中那份真 2024-12-07 17:42:48

西汉时期,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纷争不休。为了抵御匈奴,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骁勇善战的猛将,如霍去病、卫青等,他们都在历史书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除此之外,还有一员名将,他就打了一场仗,敌人三百年不敢动弹,还创下了流芳百世的名言。

这位名将到底有多厉害?他又是如何做到的?流芳百世的名言又是什么?

只身入长安,辉煌由此开

西汉王朝边境,匈奴人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他们不愿再承受风吹日晒,也想要拥有肥沃的土地耕种,从而休养生息。于是,掠夺强占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手段。

当然,野心勃勃的他们更想要将中原地区全部占为己有,甚至有奴役汉人的想法。

汉元帝时期,他派出多位将领带领大军出兵,抵御了匈奴的进攻,甚至断了匈奴与其他部落的联系。这才给西汉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一位名将横空出世,他就是陈汤。

陈汤祖籍不明,但从他需要乞讨这件事就能知道,他很有可能出生在贫苦的人家中。

即便生活困苦,陈汤却十分喜欢读书,家人极力满足他,甚至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

小的时候,陈汤家并没有钱,上得起私塾。陈汤为了能够学习知识,便时常溜进私塾的大门,在门外听着私塾先生的讲课。

他很快便能融会贯通,正当他学的津津有味的时候,私塾先生发现了他,连忙喊人将他赶走了。

走在街上,周围的百姓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陈汤却习以为常。

至于他们为何是这种反应?是因为陈汤家整日上街乞讨,有时还借他们的银子,虽然写下了借据,但始终没有还上,久而久之,他们便不再与陈汤父母来往。

看到陈汤后,他们生怕他也“赖”上自己,便匆匆离开。

陈汤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只能选择离开家乡,毕竟自己在家乡的名声不怎么好。他觉得凭借自己的学识,足以在外谋生,便只身来到长安。

来到长安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成为了一名最底层的官员,算得上我们口中的“九品芝麻官”。但就是这么小的官职,却让他迎来了大机遇。

一位侯爷在看到陈汤所写的文章后,大为称赞,随后便让人将其叫来,他想要考考他。在一番交流的过程中,他大惊,觉得陈汤有大才,以后必然有所成就。

所以,他决定举荐陈汤当官,让他为朝廷效力。

西汉时期,朝廷做官,可以通过地方官员进行举荐,然后一致报往中央,最后才由皇帝审定。这位侯爷手中便有一个名额,便给了陈汤。

得知此消息后,陈汤激动不已,他先去拜见了这位侯爷,并表示知遇之恩,永远不会忘记,而后他就静静地等待着朝廷的任命书下来。

然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陈汤的官场人生偏离了轨道……

被捕入狱,西域争功

在等待的过程中,陈汤时常会买自己的字画,将赚取的家用寄给家里。

这天,陈汤收到了家中的信,将信打开后,他顿时泪流满面。原来是这段时间,他的父亲卧病在床,只能靠药吊着,最后还是去世了。

先前之所以不想告诉他父亲生病,是不想让他忧心。如今这封信,是想要陈汤回家奔丧,见他父亲最后一面。

陈汤当即准备收拾包袱,但突然他顿住了。因为若是回家奔丧,还需要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不能做官,只能守着家里。

做官的机会来之不易,三年之后留给自己的官职,肯定到了别人手中,这样就得不偿失了。随后他便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不能回家乡,希望母亲体谅。

但就在官员任职即将下来之际,陈汤未给家人奔丧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

毕竟纸里包不住火,一些人眼热陈汤得来做官的机会,心生嫉妒,抓到这么一个大的把柄,怎会不宣扬出来?

那位举荐陈汤的侯爷率先知道了这件事,连忙前来寻找陈汤,询问具体的情况。

侯爷听完解释后,不禁哀叹一声,表示他这样做的不妥。

古人重视孝道,甚至以孝来判定这个人做官合不合格。举孝廉制度,不只看被举荐人的学识如何,更加看好的是这个人的人品。

陈汤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不尊孝道,根本不具备做官的品格。陈汤听后后悔不已。

此事愈演愈烈,甚至传到了汉元帝的耳朵里。当汉元帝听说有人为了当官,不给父亲守丧的时候,顿时大怒,下令要将这人抓起来。

至于为何没有赐死?全然是因为陈汤学识丰富,知道他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在被关押了几年后,陈汤被放了出来。考虑到陈汤的能力,朝廷最终还是让他当了个小官。不过,他连进入上朝地方的机会都没有,没有一丁点权力。

若是安于现状的人,肯定浑浑噩噩就这样过去了。但陈汤不一样,他有着自己的志向,便主动向上级请求出使各国。

当时出使各国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怎么样,都要看人脸色,谁都不想这样。

见陈汤如此积极,他们自然愿意将任务交给他。令人想不到的是,陈汤完成地十分出色,在各位大官面前混了个脸熟。

最后汉宣帝甚至认识了这个陈汤,并命其出使西域。也就是在这次出使西域中,陈汤才终于功成名就。

一次战功,一句名言

汉宣帝之所以命其出使西域,实在是在边疆的匈奴过于猖狂。

他们多次想要南下,妄图侵占各国,甚至还吞并了丁令、坚昆等小国,辐射范围越来越广。

他们扩张迅速,勾结其他国家,妄图侵占西汉领土,导致边疆战火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汉宣帝命大军出击,务必要将匈奴打退。

陈汤临危受命,来到西域后,便与郅支单于的大军对上。当时郅支单于的最终目标是中原地区,靠的正是吞并小国、联合各国的手段。

因此,在陈汤来到西域的时候,郅支单于还在筹备阶段,并未真正发起进攻。而这个时候正是粉碎郅支单于计划的时候。

但另一位将领听到陈汤的话,却十分犹豫,本来刚来的时候皇帝就下令不要轻举妄动,一切听从朝廷的调遣。

如今,陈汤却想要立即出击,他觉得应该先奏请朝廷,经过朝廷同意再这么做。

陈汤却劝道:“如今是消灭匈奴军队的大好时机,若是继续拖延下去,那必定失去唯一的机会。”

见众人依旧犹豫,陈汤继续劝道,从郅支单于军队的目前实力、西汉军队的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让众人明白迅速出兵的必然性。

在陈汤好说歹说之后,众人终于点了头,听从陈汤的调遣。

陈汤立马制定好计划,决定联合周边受侵扰的国家,加上汉朝的军队,通过多个方向,进攻郅支单于的大军。

陈汤亲自带兵前来寻找郅支单于,其他的部队为其开路,没过多久,他们穿过赤谷,来到郅支单于的城下。

汉军开始攻城,起先用弩箭,后再投火球,外围的匈奴军队溃散。

见大势已去,匈奴士兵纷纷选择逃亡,而郅支单于也想逃离,但被陈汤带兵抓住。

郅支单于被就地斩杀,见首领已死,匈奴大军人心涣散,纷纷投降或者逃离,不复之前的威风。汉军大胜,终于报了之前连败的仇。

不过,接下来陈汤才面临一场“硬仗”,那就是如何跟朝廷汇报。毕竟他们在朝廷未同意的情况下出击,这算的上是僭越。

为此,陈汤特地写了一份奏疏,将具体情况一一列举。在最后的结尾处,陈汤写了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也就是“虽远必诛”这句话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我国坚决维护领土完整的名言。

陈汤的这一仗,让匈奴惨败,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匈奴都在休养生息,不敢向前一步。这种情况持续了三百年。

三百年后,匈奴记吃不记打,又被各朝的英雄打了回去,直至最后在历史上彻底没了踪迹。

果然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像陈汤这样的人有很多,也正是因为他们,我国才会经久不衰!

0 阅读:7